1、20182019学年度大名一中7月份历史检测卷考试范围:必修二;考试时间:3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 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C. 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D. 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说的神农时代“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社会稳定,可见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选项B正确;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2、,选项A排除;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并非神农氏创建,选项C排除;商君书对神农的记载是为商鞅变法的服务,并不一定真实可信,因此选项D排除。2.宋代江南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偏僻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商业性的乐舞处处存在。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这表明宋代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 奢靡风气开始流行C.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D. 城乡经济差距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C。
3、材料未将南方与北方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的结论,排除A;材料的重点不在强调金钱的无故浪费,而在于强调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排除B;城乡经济的差距至今仍有体现,而宋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能超越现在,D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鲜明地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在讲商品经济的发展,后半部分再讲人们生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此学生在分层解读材料之后即可作出判断。3.“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流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全流向和消费形态,这反映出A. 明清
4、时期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流B. 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C. 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 帝国时代商业资本可转化为产业资本【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可知,徽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贾而好儒”的观念,故选C。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尽管有所发展,但不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排除A;材料中财富的主要流向是“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没有体现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D项说法与材料“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流域”的描述相悖,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
5、品经济的发展,学生在提取关键词句“缙绅化”“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后即可作出判断。4.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C项正确;重农抑
6、商不属于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也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挑战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设问关键词“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到“新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逐渐成为外资
7、企业C.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可知,洋务企业过度依赖于西方技术,故选C。洋务企业的管理者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其企业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且材料也没有阶段性比较,无法得出逐步完善的结论,排除A;洋务企业的管理权还在清政府,只是其生产技术大权操纵于洋人之手,这说明洋务企业还是属于民族工业的范畴,排除B;材料说“有些洋匠不懂技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6.1883年高邮
8、县志记载:“以农兼蚕者不可胜举,至此成时,江南贩丝者无岁不至。”这表明A. 国内长途贸易兴盛B. 江南经济不断衰落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农兼蚕者不可胜举,至此成时,江南贩丝者无岁不至。”可知,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随时可见,农产品商品化加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随时可见,与国内长途贸易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这说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D与材料不符。7.如表为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重大事件表。这表明时间重大事件
9、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40余公里长的电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清政府主持的津沪电报线架设成功1884年清政府铺设自上海至广州沿海各口电线A. 实业救国思潮走向了高涨B. 民族危亡刺激了军事工业的发展C. 政府放宽了对经济的管控D. 电报通讯的区域布局得到了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空间信息可知,在清政府的主导下,电报通讯所覆盖的区域逐步扩大,故选D。材料中推动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的主体是清政府,而实业救国思潮的主体则是民间的社会群体,排除A;1877年到1884年,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民族危机并不严重,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
10、清政府的经济政策,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通信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空间信息。8.“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A. 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B.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C. 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D.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材料中国家机构的改革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
11、财力集中起来,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故选D。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排除B;从1952年底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可结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后,再去理解材料中的国家机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9.1983年10月,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实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通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该举措A. 开启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 改变了农村
12、土地所有制性质C.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已经开始实施,材料中国家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可以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故选D。党的工作重心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开始转移,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完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0.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
13、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A. 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趋势B. 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C. 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保护和放活,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故选A。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排除B;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是对家庭
14、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肯定的是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D项属于偷换概念,排除。11.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A. 耕作技术进步B. 新航路开辟C. 工厂制建立D. 欧洲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工厂制度建立于第
15、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1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等,这说明对工业
16、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说明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项正确。历史研究的视野下,合理的观点越来越多元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前后研究观点的比较,也无法推断出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项错误。研究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角度,都是基于和其他国家比较而推断出来的,C项错误。13.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其中重工业和运输业中的某些行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这一现象A. 加速了世界市场的衰落B. 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力量C. 延续了重商主义的政策D.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
17、料“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可知,二十世纪初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这是生产集中导致的垄断组织出现的表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错误;材料强调垄断产生的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工业革命时自由主义思想取代了重商主义,C错误。【点睛】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工业革命前,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垄断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盛行。14.1931年9月,英
18、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这些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创B.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C.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和蔓延D.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各国都发生了大面积的银行挤兑风潮,大批银行因此破产倒闭,故英、美、法等国家纷纷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放弃了金本位制,故选C。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在1933年美国
19、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才逐步创立,显然这无法解释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的做法,排除A;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战后才建立,B项“瓦解”一说无从谈起,排除;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同样也是以罗斯福新政为开端的,与A项同理,排除D。1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设立了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先后拨额数十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这反映了A. 复兴金融B. 以工代赈C. 恢复农业D. 调整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政府设立了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可知,美国政府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对缓解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B。ACD均与材料“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的
20、描述不符,排除。16.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A.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B.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C. 国家加强经济干预D. 加速发展“新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受罗斯福新政影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局部调整,即完成了资本主义的修补,故选C。二战后,主要资本主
21、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纷纷扩大了福利国家的规模,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排除;“新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化为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大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其不属于对资本主义的修补内容,排除D。17.当俄国结束了“战争一革命一战争”的轮回之后,民众发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甚至于面包都极度缺乏,农民对工业品、工人和市民对面包都有急切的需求,但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B. 斯大林模式弊端显现C.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D.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战争一革命一战争的轮回之后”可知,这是一战
22、引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后为打败协约国干涉军和国内叛乱的白匪,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苏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缓和了社会矛盾,C正确;A错误;斯大林模式是1936年形成的,在二三十年代起来积极作用,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行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18.某学者认为,在苏联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下列政策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23、A. 余粮收集制B. 国家资本主义C. 固定粮食税D. 农业集体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通过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故选D。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固定粮食税均是列宁执政时期推行的经济措施,没有体现出把小生产者当做“殖民地”,排除ABC。【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19.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
24、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在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下,法国等西欧国家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运动,且引导农业发展专业化和一体化,故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故选D。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便发挥作用,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福
25、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不可能依靠福利制度成为富农,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依托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然后结合所学方可作出准确的判断。20.1990年,美国、英国、俄国、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了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到2015年,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80%以上。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及其成就主要表明A. 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增强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界限日益模糊C.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迅猛发展D. 发达国家的
26、优势地位受到了有力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也是世界多极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故选C。二十国集团中发达国家仍占据优势地位,第三世界国家在其中的影响力还较为有限,排除AD;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发达国家掌握核心科技,具有先发优势,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界限不可能日益模糊,反而会逐步体现出差距,B项说法错误,排除。2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
27、政策未能实行B.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文景时期土地兼并状况严重,自耕农的土地大量被富商所兼并,自耕农的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故选D。西汉文景时期只是改变了收税方式,不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事实上,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而非税收,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能允许操控税收的状况存在,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抑制的状况,排除C。22.据史料记载,清代南京的“账房”拥有大量的资金、
28、织机和原料,它把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机户再把原料分给染坊染色,交络工络丝,制成绸缎后送账房成批出售。这反映出当时南京A. 行业地区分工日益显现B. 资本主义萌芽得以普及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D. 纺织业的经营方式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清代南京的纺织业分工比较明确,这说明当时南京的纺织业的经营方式有所进步,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其他地区的产业状况,无法得出行业地区分工日益现象的结论,排除A;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当时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得以普及的状况,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工商业者社会的问题,只是描述了当时纺织
29、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排除C。23.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A. 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B. 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C. 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D. 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在资金流、生产成本、市场等方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其独立和发展,故选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政府为清政府,排除A;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30、义的发展,但民族工业仍旧在夹缝中生存,列强利用它们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和在中国获得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不可能出现“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的情况,排除BD。【点睛】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本专题时要高屋建瓴,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一高度去建构和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24.1947年大公报曾报道:“为了应付抢购,上海河南路呢绒店采用抽签购货办法。先请顾客们依次排队,然后举行抽签。签上载明准购的货色,如XX呢等,抽中的即凭签购货,但也有很多人抽到空签,便算白等一阵。”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大公报报导失实B. 国统区通货
31、膨胀严重C. 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D. 上海沦陷日用品紧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故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这与材料“为了应付抢购,上海河南路呢绒店采用抽签购货办法但也有很多人抽到空签”的描述相符,B项符合题意。国统区通货膨胀状况确实比较严重,故大公报的报导并未失实,排除A;材料中通货膨胀的状况并不是由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引起的,而是由于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排除C;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结束,不存在上海沦陷区的说法,排除D。25.新中国某年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从384亿元压到56亿元;积累率从39.6%降到10.4%;钢产量从18
32、60万吨压到667万吨。该年最可能处于A. 土地改革后期B. 三大改造吋期C. 人民公社时期D. 改革开放初期【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经济建设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改革后期、三大改造吋期、改革开放初期基本建设投资等数据是增加的,故本题只能选C。26.1992年之后,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众多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了改革。这样做有助于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启动国有企业改革C. 紧跟对外开放步伐D. 发挥计划经济优势【答案】A【解析】【详
33、解】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有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选A。国有企业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排除B;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适应对外开放的步伐,排除C;材料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助于发挥的是市场经济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排除D。27.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
34、是A.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 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D. 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贸中心发生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受此影响,英国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故选D。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圈地运动的不断扩展,英国自耕农的土地不断地被兼并,C项中“农民收入增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8.20世纪70
35、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使全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分析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通过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解经济停滞或下降,故C项正确。A属于干预经济;B不符合事实;D恢复自由贸
36、易错误。29.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削弱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答案】D【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D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
37、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30.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B.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 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