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1 ,大小:441KB ,
资源ID:72263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226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分析综合.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专题十六分析综合.ppt

1、专题十六 分析综合(以下六题的文本见专题十二的“真题体验”)1(2011 年广东卷)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俟船过,附而锯其舵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乃改行,投身军营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中句客观陈述罗提督以前的带兵搜贼之事,没有显示其足智多谋;句是写罗提督驱猴的巧妙方法,符合要求;句写制服盐枭的措施,符合要求;句写罗提督被杖刑后不再为非作歹而投身军营,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句用罗提督对战情的合理揣测,并据此发兵一举克敌,可以说明其足智多谋;句为卖妻救命之语,文中亦云

2、“不足训”,故不能说明之。答案:B2(2011年广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题要注意选项中“无中生有”的内容,做题时要充分比照原文,以求理解的全面正确。A、B、C 三项在

3、原文都有涉及,D 项“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有误,原文没有写到他让别人提醒自己一事。答案:D3(2010年广东卷)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BC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句不属于“料事如神”的内容。句是讲朱棣陈述居庸关的重要地位;句说的是朱棣针对居庸关的形势所作的比喻,句说的是朱棣有计谋;这三句皆与形势分析无关,运用排除法,A、B、C项都 不正确,故选D项。答案:D4(2010年广东

4、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应是宋忠手下的间谍被捕,所以朱棣知道了宋忠的计策。原文中有“获贼间谍”一句,其人为宋忠部下。答案:C5(2009年

5、广东卷)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迪深厚有器局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上将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句并非直接体现胆量,句说的是李迪有才情,、句与“胆量非凡”无关,由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答案:C6(2009年广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

6、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A 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 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7、C 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答案:D考纲内容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考纲阐释 1.“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 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所谓“信息”,就是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经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主要观点和支撑某观点的理由、论据等。“筛选”就是根据特定的要求找到含有对应的事实、事例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这就要求考生能基本读懂 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内容要点”是文章的主旨在各个段落或层次中的具体体现。“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在

8、分析理解语句、把 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段落、层次本质内容进行归纳。就归纳的范围而言,可以是某一段落,可以是几个段落,也可 以是整篇材料。“概括中心意思”是针对全文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 作意图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3所谓“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 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全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 化,从而辨别作

9、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考点分布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阐释考情分析近年高考广东卷都对此考点进行了考查,如 2004 年“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05 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以及上述五题,都是对此考点的考查。在具体考查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广东卷极少出现。考查方式或为设一道题,把文章的内容和行文特点归纳概括为若干个方面,若干个小点,要求判断正误。或设两道题,前一道题将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事特点等作为辨析思考的对象,聚焦于

10、一点,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分编成四组,要求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后一道题则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用排除法分析文段有效信息,排除干扰项,锁定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得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 要求,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项,有时很难截然区 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近几年这项考查有加强的趋势,以后随着语文人文

11、性的增 强,势必会加大考查的范围和力度,应引起重视。备考策略在文言文应试阅读中,如果我们能了解题目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扰,就会提高命中率。高考题所设选项常见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而是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而故意“杜撰”出来的。【示例】(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

12、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1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 2001 年版,有删节)【注释】狴(b):监

14、狱。箦(z):竹席。鞫(j):审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祐元年在家去世。【剖析】B 项,不能说“民风不正”,原文无此意。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答案】B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是指本是甲想的、说

15、的或做的,选项中故意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需要注意的是,若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时,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剩下的就好判断了。【示例】(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王定国诗集叙(宋)苏 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

16、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

17、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释】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昏乱,糊涂。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

18、月而归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BCD【剖析】句指“先王之泽”;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句符合题干表现“豁达或洒脱”,然它不是表现王定国的,而是表现苏轼的。此句显然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答案】D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故将局部的、个别的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故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示例】(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

19、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

20、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注释】藩镇:指总领

21、一万的军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剖析】B 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

22、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答案】B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题干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示例】(2008年四川卷延考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 如奉天

23、子,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葳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

24、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泚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姑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

25、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C朱体微是朱泚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泚,但未被采纳。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

26、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剖析】据末段,蔡廷玉投河自杀是因为“吾不可以辱国”而不是畏罪自杀。【答案】D5不识言行,误解形象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

27、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之,仆不敢

28、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注释】赠:当作“赎”。粪洒:扫除清洗。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摈:通“傧”,傧相。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礼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D君子认为,晏子

29、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剖析】从原文中越石父“对之曰”的内容可知,他对晏子的失礼十分不满,认为晏子也不了解他,把他当奴仆看,要求晏子把他再卖给世人。越石父的这番话,表明了他为人耿直、直言不讳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选项脱离越石父的言行去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对越石父形象的 理解错误。【答案】B6颠倒时序,叙述混乱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交代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造成叙述混乱。错项在概括传记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

30、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

31、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竖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

32、:“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剖析

33、】C 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夜里率军潜出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属时序颠倒。【答案】C一、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型解说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读懂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在阅读材料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区,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筛选出正确的信息。筛选文中信息的设题,一般采用客观题的形式,用定向筛选的方式考查,即题干中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筛选结果是否正确。它的设题主要有两种

34、方式:1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一个信息指向,然后罗列具体材料,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如 2011 年广东卷第 7 小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2在题干中给出两个信息指向,也是罗列4个以上的句子,组合成 4 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如 2009年北京卷第 9 小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澍雨,谷稼以登。【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孟尝传(节选)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

35、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36、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注释】澍雨:及时降雨。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的一组是()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因谢病去,妇竟冤死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宜戮讼者,以

37、谢冤魂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ABCD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剖析】我们先要弄清“仗义执言”的内涵:“根据道义和事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然后对照这一概括性论断去分析题中句子,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句子。第句是承接上文“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而来,能够看出孟尝不满郡守判决,挺身而出,述说真相,故能体现出“仗义执言”。第句是说孟尝在仗义执言、述说未果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及孝妇的最终结局,与题干没有联系。第句是说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询问原因时,孟尝去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应当是“仗义执言”的一种表现。第句是孟尝建议杀掉诬陷之人来给孝妇谢罪,也能体现出“仗义执言”。第句是承接上

38、文“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后的结果,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第句是孟尝任合浦太守时采取的措施,也跟题干没有联系。因而,正确的选项应是。【答案】B方法指导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如孟尝传(节选)

39、要求选出“全都说的示例)题干强调的是“执言”。其中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很容易被误选,但如果回归原文,就能发现,这句话是属于孟尝到官任上后,实施善政的具体做法,是“做法”而非“执言”。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见“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中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型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

40、的重点、难点。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由于现在高考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所以高考在此 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为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 简单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 合考查。一般采取客观题形式命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具体命题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原文信息分成四个部分,四个选项,每项概括一个小部分的内容,从中选出概括不正确 (或正确)的一项;另一种是对文章的整

41、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 容),分别列出不同的概括,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示例】文本见“一、筛选文中的信息”孟尝传(节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42、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答案】D【剖析】D 项前半句“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这一说法没有错,问题出在后半句上。原文说“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这里“见”表被动,“竟”为最终,“尝竟不见用”即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而不是“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方法指导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迹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明白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要义。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重要的语言等。这些地方

43、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一定要在阅读时重点留意和把握。2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要注意的是,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在说法上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么表述就是错误的。3审准题干,巧用选项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切忌匆忙看选项而不看清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结果南辕北辙。看清题干要求后,如果是选错误的一项,那么还有三项是正确的,此时可以暂时假设四项都正

44、确,然后通读四个选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文章大意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之后再逐一鉴别,心中就更有把握了。如果要求选正确的一项,就要一项一项地逐一比对,每一项都不可轻视大意。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解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通过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假托文中人物之口说出、对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或转述别人的评论等方式来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以及

45、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恨,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本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命题: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表露出的感情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考点在高考中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设置,也可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如上海卷和福建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命题时,往往是四个选项各自阐述或解析、评价某一个方面,要求判断正误,一般采用“选非”形式。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

46、求考生能够根据文意正确辨别。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

47、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

48、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款:至,到。鱼龙曼延、角牴:均为古代杂戏名。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阿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剖析】司马光的话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

49、。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的,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来论事的。【答案】B方法指导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之所在。如出自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因此,阅读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涵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含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