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秋天的雨【教学内容】教科书P1921内容。【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4.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文的语言美。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喜欢什么雨?谁来说说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试着背一背。2.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
2、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二、播放画面,感受美景1.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赏析多媒体画面)2.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金黄的稻田、火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又大又红的苹果、金黄的梨、小红灯笼似的橘子,农民伯伯忙收割时的情景;想到了秋天的田野五彩缤纷,景色迷人;想到果园里硕果累累;想到农民的欢歌笑语,喜气洋洋)过渡: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秋雨的课文,你们想学吗?(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三、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1.自由读
3、,扫除字、词障碍。(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词、句多读几遍,读通为止。会认的生字不要与形近字的读音相混淆。如“喇”与“刺”的区别。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学生找出比较难读的句子练读,教师与小伙伴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2.朗读展示。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1)推荐平时读书好的同学朗读。(2)请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3)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朗读。3.默读感悟,了解大意。(1)小结朗读:短短的十几分钟,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 (2)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秋雨是一把钥匙,第2自然段写秋雨像缤纷的颜料,第3自然段写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第4自然段写秋雨告诉动、植物冬天快到了,第5自然段写秋雨带来丰收、欢乐。)(3)认真读,仔细体会: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抓住了秋天缤纷的色彩来写秋天的雨)(抓住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来写秋天的雨)(抓住了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来写秋天的雨)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机会读给爸爸、妈妈听,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语。2.背背自己喜欢的语段。二、品读课文,感知内容1.品读第1自然段。(1
5、)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秋雨带着清凉,但不冷,使人倍感凉爽;秋雨不大,润物无声;秋雨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轻轻地敲开了秋天的大门。)(2)指导朗读:声音轻柔,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激发兴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2.品读第2自然段。(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朗读后回答。(3)多媒体展示秋景图。(红枫图、百菊图)(4)欣赏性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边读边想象,体会景美。3.品读、想象第3自然段。(1)教师引导: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雨里还藏着什么。(2
6、)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3)理解:“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指什么?(4)发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这时就站在果树下、花丛中,你最想做什么?(摘果子尝尝;俯下身子闻闻花香)(5)带着那美好的感受读文。4.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1)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2)投影训练:它告诉大家,。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3)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是怎么过冬的?交流交流。三、总结感受,品悟第5自然段1.齐读后,联系全文,思考回答:(1)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2.小组内讨论。3.全班交流。四、拓展训练1.建议爸爸、妈妈带你去秋游,感受秋天的美。2.秋游后,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板书设计】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本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由于备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认真地去备学生,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把学生估计得太高了,他们无论是书写速度,朗读能力,做笔记的习惯等等都有待培养提高,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机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