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9说“木叶”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3)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奇妙 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妙 D启示喜爱奇妙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妙”重在深奥微妙;“奇妙”重在稀奇巧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2、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3、在。B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D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解析: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我们”。B项,搭配不当,应把“把”改为“对”。C项,不合逻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4填入下文空格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概念上说,
4、“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A.B.C.D.解析:B、D两项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空后面阐述引文的意思,可推知应选A。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B“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C大概遇见“树叶”的时
5、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B项,“美女篇”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C项,末尾的后引号应移至第二个句号之后。6下列诗句中,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D)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漫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右上方是树枝,树枝上有一只鸟望向岸边,从四个选项中可以判断此鸟是黄莺;漫画的左下方是一只小船,
6、船夫站在船头,船靠在岸边;漫画中有两个人正朝渡船赶去,其中一人拿着行李。综合三部分内容,可以概括出画面内容,两人欲上船远行,黄莺在枝上鸣叫送行。因此,D项与漫画情境吻合。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
7、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
8、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7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解析:原文中说“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没有说“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
9、示性”说法太绝对。8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代替“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是(B)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解析:原文说“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就是说用“木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而非“树叶”。9下列对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B)A这段文字说明了“木叶”与“树叶”的本质区别。B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C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语言应力求
10、做到丰富多彩。D这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具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的特点。解析:本段文字的中心就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1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段文字以“木叶”和“树叶”为例,说明了诗歌语言的特征。B文中“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中的“筌”喻指诗歌的语言。C文中引用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诗句,意在说明“树叶”与“木叶”在诗中的意象效果不同。D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解析:作者没有厚“木叶”而薄“树叶”的思想倾向。11“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1)面对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
11、,“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个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的言外之意: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说:“那可是个雷区啊!”姜昆的言外之意: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12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三季人”的特点,同时用不超过25个字的句子概括孔子对待“三季人”的态度和方法。一个人到孔子家拜访,孔子的门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门生回答说,一年当然有四季。那个人反驳说,不对,一年有三季。两个
12、人就争论起来,各不相让,最后两个人打赌,当面向孔子请教,如果谁输了,就向对方磕头。孔子听了两位的争论之后说,一年三季。那个人很是得意,就让孔子的门生给他磕头。孔子的门生很无奈地向那个人磕了三个头,那个人很高兴地走了。孔子的门生非常不解。孔子淡然地说,你没看那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像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特点:视野狭隘,不可理喻(或: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讲道理等)。态度和方法:淡然处之,不做无意义的争论,哪怕吃点小亏(意思对即可,顺序可以调换)。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
13、要信息。(不超过30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解析:排除本段文字中的事例,剩余的内容就是本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加以整理使之简洁流畅即可。第二课时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春江
14、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
15、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解析: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
16、: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解析: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3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解析: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修饰“利用”。4下面是某地教育局的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
18、作修改。为推进选课走班工作的深度开展,最近打算召开高一年级选课走班工作交流会,要求各高中学校准备说话材料。材料应以怎样商量走班模式、推进新高考中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为中心。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另外通知。答:“最近”改为“近期”;“打算”改为“拟”或“计划”;“说话”改为“发言”;“商量”改为“确定”或“商定”;“另外”改为“另行”。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从弱到强、百炼成钢、抛头颅洒热血,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自强不懈奋斗。材料:迈进自强奉献作风优战绩良抗艰险保家园遏危机护和平改革强军抢险救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守疆戍边科技兴军答:示例:抢险救灾、守
19、疆戍边、抗艰险保家园,人民军队为人民安居乐业默默奉献。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战绩良,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大步迈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遏危机护和平,人民军队为人类和平进步奋发自强。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极端痛苦之状的两句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3)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二句与开篇“华年”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及失落、困惑之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79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
21、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们,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22、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
23、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24、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解析: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项,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
25、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解析: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解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