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汾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四书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这表明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A. 强化君主绝对权力B. 明确等级行为规范C. 教化百姓诚信向善D.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论语的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明确统治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使行为不越规,所以礼乐制
2、度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明确等级行为规范,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无法体现强化君主的绝对权力,排除A;材料信息与诚信向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礼乐制度强调等级秩序,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无关,排除D。2.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有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A. 扩大了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B. 是国家的决策中枢C.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制体制的弊端D. 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议制度是君主将“事关大利害”
3、的政事与廷臣共同商议的制度,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制体制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决策的失误,故选C。廷议制度可以对皇帝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但效能有限,“实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廷议制度是议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不是具体的权力决策中枢机构,排除B;廷议制度是君主专制体制下的产物,与民主制度有着本质区别,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廷议制度,学生根据廷议制度的含义与作用即可作出判断。3.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合理的举措。”该学者认为A. 安
4、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 唐帝国大量设立节度使是制度革新的失误C. 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 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而采取的相当合理的举措”可知,该学者认为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故选D。唐帝国的统治危机各种社会矛盾累积的结果,安史之乱只是将这种统治危机集中宣泄出来,故A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说法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藩镇涌现的后果,排除C。【点睛】本题较好地考查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史料解释,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而采取的相当合理的举措”,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托材料信息。4.黍和稷为同一类
5、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较为合理的判断是A.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可知,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才会被反复提及,A项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为商朝文字,故B项说法错误,排
6、除;井田制是周朝创立的土地制度,故相较于于甲骨文的记述,诗经的记载次数减少不能反映井田制的衰败,排除C;中国并不是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对选项中出现的名词与程度词仔细地进行甄别,注意名词的时效性。5.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 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 经营方式出现变化C. 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 土地兼并有所缓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
7、租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表明“清朝前期”出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反映了经营方式出现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走向衰落,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雇佣关系、土地兼并的信息点,排除。6.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租税(正赋)收入商税收入外贸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240811167.740060:40天禧末(1021)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1077)2021.34248.4868.828:72A. 传统经济
8、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B. 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 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收入D. 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北宋早期农业税与非农业税之比为60:40,到1077年则是28:72,这表明宋朝商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政府逐步实现了赋税的多元化,而商业发展又使征榷收入和商税收入在增加,据此得出C项正确。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到了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出现根本性的变动,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对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征收重税的措施,则会导致农业税占比越来越重,因为大家都不在愿意从事商业了,税收自然无法收取多少,故B项与材料中非农业税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不符,排除;由
9、于材料中没有提及各种税收的征收标准,无法决断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7.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农业生产受到关注B. 农业技术取得突破C. 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可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受到关注,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的生产技术问题,排除B;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C项“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排除;材料并未就当时文学流派进行
10、细致探讨,无法确知现实主义是否成为文学主流,排除D。8.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当时A.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 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
11、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9.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材料的观点是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 主张限制君权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D.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可知,天下并非为君主一家之天
12、下,君与臣应是共治关系,这些看法体现的是对君主过分集权的否定,即明清时期君主的权力应被限制,故选B。材料中的君臣共治并不唯一指向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制度,对君权形成制约的制度还包括廷议制度、谏议制度等等,排除AD;君主立宪制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并未有此认识,排除C。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 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答案】C【解析】
13、【详解】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加剧了民族危机,人们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民族危机意识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后半段,是以洋务运动说明人们应该正视民族危机的问题,故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是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知识分子逐渐开始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而不是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故D项错误。11.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时间外交活动结构1917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执行1919年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14、等要求失败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达成部分目标1924年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苏联未认真执行1925年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失败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北洋政府A. 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
15、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12.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A. 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B. 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C. 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 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1932年”等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的“剿匪”指的
16、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是为了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实行的依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B选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指的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材料中未体现“平均地权”的思想;D选项错误,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获得土地,而材料中的规定是限制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未能使农民获得土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
17、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 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D. 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
18、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14.1914年至1920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是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A. 都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B. 都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C. 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 都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至1920年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引来民族工业的发展春天,而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基本完成第一次
19、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故两者都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故选A。1914年至1920年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不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排除B;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政治制度并未变化,排除C;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是政府因素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且还不是主要因素,故不能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15.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
20、考查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根据所学判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哪种经济成分。在1840年的时候力量最大,所以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所以是外商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所以是官僚资本主义。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迁都重庆,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内迁,并且受到官僚资本的压榨。材料中“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句话正是上述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火柴大王”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重庆“大老板”指官僚资本主义。所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此三项
21、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或,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6.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请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A. 民族危机出现后
22、的反思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C.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D.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答案】C【解析】“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的根本之条件”可知是强调开启民智,启迪民众的觉悟,才能真正实现民主,这是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反思,故C正确;A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主要是军事技术,排除;B属于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17.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19521970年间,新中国A. 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B. 市场经济与计
23、划经济总量的比例C. 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D. 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直到70年代,我国都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例应呈下降趋势,故C正确;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占主体,60年代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不会超过20,A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作用,B错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
24、倒政策,对苏贸易比例高,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贸易比例不会超过30,排除D。18.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尽管这与“传统农业”小农户个体的经营方式有些类似,但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村落
25、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符合材料“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的描述一致,故选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完成的,这传统农业的特征没有关联,排除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通过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来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小农经济的特征也没有关联,排除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单从字面意思即可知这与小农经济特征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学生结合小农经济的特征即可对选项作出选择。19.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
26、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A. 关注奴隶利益,体现人文精神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C. 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D. 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如果主人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可知,罗马法注意化解奴隶与奴隶主这一社会矛盾,力保社会稳定,故选D。罗马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上的,其不可能关注奴隶的利益,排除A;材料中的这一规定针对的对象是奴隶,而不是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且天赋人权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排除C。20.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
27、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C. 导致外邦人威胁雅典民主政治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容易诱发社会秩序混乱和道德危机,故选B。“人是万物的尺度”弘扬人的价值,突出个体主义,这对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会起阻碍作用,恰恰相反这反而是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排除AC;材料中对智者学派的担心主要是对雅典社会内部,而不是外部,排除D。21.在18
28、世纪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A.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B.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C. 国会可以弹劾总统D.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体现的间接的民主方式,符合材料防止“直接民主”出现的设定,故选A。BC两项体现的是权力的制衡,并未体现民主的间接性,不符合材料设问,排除;D项显然也与民主的间接性没有关联,排除。22.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
29、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A. 竭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 主张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生活C. 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D. 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商主义,国家为了致富,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贸易顺差,故选B。A项与材料意思想法,排除;材料中推行的是重商主义,不是自由主义,排除C;实行财政赤字是凯恩斯主义的内容,排除D。23.有学者指出:“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费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在
30、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封建国王借助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封建贵族权力B. 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C. 中央集权的加强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欧洲社会的进步D. 王权加强的过程,正是各国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是和君主国家的形成分不开的,但是并非此时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D符合题意,故选D;结合所学,在欧洲国家向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封建国王借助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封建贵族权力,王权的加强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推动了民族国
31、家的形成和欧洲社会的进步,ABC都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24.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
32、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
33、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25. “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A. 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B.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C. 汲取传统养分,影显人性价值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近代人文主义
34、者反对并不是宗教信仰,反对的只是宗教中一些压抑人性的东西,强调恢复人性,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下因信称义的主张,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主政治的追求,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矛头指向是基督教本身,不是君主专制,D不正确。26.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算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A. 指导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B. 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D. 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
35、式的背景下发动的革命,其失败具有必然性,这与材料描述一致,故选C。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显然这与材料恩格斯撰文的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态度,排除B;恩格斯这一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不是推翻,排除D。27.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历程,该演进历程反映了时期关系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A. 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
36、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C.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 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考量因素,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故选C。四国关系变化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而不是决定,排除A;中美日关系在七十年的改善说明意识形态之争不是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排除B;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从美苏角度考虑亚太政治格局过于片面,排除D。28.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
37、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
38、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29.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在麦迪逊广场举办“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约)等。当时出现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是因为A. 美国物价下跌,通货紧缩B. 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C. 当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D.
39、 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资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偿付”可知,美国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物价下跌严重,只能更多地用实物交易,故选A。1932年美国还未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采取的还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金手套”锦标赛半决赛门票的娱乐税仅需五分钱,这是物价下跌的表现,排除C;1932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排除D。30.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
40、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A.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B.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C. 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D. 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详解】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生产技术的落后,排除A;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仍然在发展工业,是其战略的失误,不能体现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苏联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排除C;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仍然在发展工业,是其战略的失误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正确。【点睛】文字型材料
41、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31.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A. 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B. 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货币地位C. 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D. 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答案】B【
42、解析】根据“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看出,作者旨在说明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B正确;材料强调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A表述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排除D。32.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材料说明,近代物理学A. 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B. 是科学家们刻苦研究的成果C. 在发展中呈现出继承性与综合性D. 对于实验的依赖性【答案】C【解析】【详解】
43、由材料“爱因斯组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可知,科学发展呈现出综合性和继承性,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近代物理学发展的作用,排除A;材料没有显示科学家们的求知、求真过程,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显然无法通过实验予以验证,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3小题25分,34小题12分,35-37为选做题,三选一,每小题15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烟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
44、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
45、“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带有地方性;信仰
46、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专制;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2)变化:传统自然神和祖先崇拜逐渐走向衰落;西方传入的宗教信仰发展较快;迷信活动逐渐被废止。主要原因:近代工商业、科技及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侵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
47、,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特点和内容,从净化官场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加以回答。(2)第一问,据材料“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加以归
48、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金庸先生在回答北大学生提问时说道“我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主人公陈家洛的两个爱人都是回族,天龙八部的主角萧峰是个契丹人,而他的爱人则是汉族人。”金庸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说蛮夷戎狄、五朝乱华,蒙古人,满洲人入侵我中华,大好河山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我们中华民族造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
49、;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他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依据材料所述金庸先生关于民族问题的言论拟定论题,依据所学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符合作者本意,论据符合史实,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论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阐述要求:阐述内容应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表述要体现中华民族在生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体现民族奋斗成就的史实。(古代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中国境内各民族克难奋进,经济、科技长期领先,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面临封建主义压迫、外来资本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奋起
50、反抗,付出巨大民族牺牲,赢得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资本主义阵营压制、苏联威胁,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结论:我们应坚持科学理性的民族观、国家观,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示例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阐述要求:阐述内容侧重民族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表现。表述内容应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古代,汉唐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交往史实;近代各阶层主张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史实,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入WTO,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等。)示例3.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
51、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示例4.中华民族的历史(或“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示例5.中华民族的壮大是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交融的产物。【解析】【详解】根据“我们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可概括得出论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然后结合所学,根据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阐述中华民族在生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民族奋斗成就的史实。如古代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面临外来资本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奋起反抗,赢得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自力更
52、生,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等等;最后进行总结:表明应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成学制”。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
53、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成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极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提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摘编自单增淳壬戍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答案】(1)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
54、(2)特点: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解析】【详解】(1)结合学制改革的时间是1922年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学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材料“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及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也为学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依据材料“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
55、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可知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依据材料“壬戍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可知新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依据材料“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可知新学制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36.【历史选修320
56、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
57、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倾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答案】(1)态度及目的:英国与日本接近,组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面矛盾激化;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解析】【详解】
58、(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以及所学可知英日接近以牵制美国;依据材料“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可知美国的态度和目的。(2)依据材料“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和所学从欧美矛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五四运动斗争等回答。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德川幕府时代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曾三次游历欧美,回国后,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1880年他的劝学篇出版,
59、在书中他认为儒学的空疏是造成东方落后的根源,“要谋求东洋革新,必须首先输入西洋文化教育”。但同时他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观点,以为日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他主张“教育救国”,以学问培养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谕吉很注意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思想独立、契约思想等,用以教化百姓。福泽谕吉福泽谕古自传(1)依据材料,概括福泽谕吉为改造日本社会作出的贡献。(2)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福泽谕吉作出贡献的原因。【答案】(1)贡献:著书立说,介绍西学;重塑日本的文化观(重构了日本文化的内核);重视“教育救国”和思想教化,塑造国民性(增强民族民主意识)。(2)原因:世界潮流: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日本现实需求:明治维新,日本社会转型需要思想引领;个人因素:福泽谕吉出身下级武士家庭较多了解日本社会;三次游历欧美,更能了解西学;个人的努力等。【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信息“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以为日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教育救国,以学问培养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概括归纳。(2)原因: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日本社会转型需要思想引领和福泽谕吉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