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2102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太史公自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太史公自序一、读准字音颛顼(zhun x)蒯聩(kui ku)篡弑(cun sh) 缧绁(li xi)羑里(yu) 股肱(n)封禅(shn) 牝牡(pn m)朔旦(shu) 重译款塞(chn si)喟然而叹(ku) 善善恶恶(w )二十八宿(xi) 辅拂(b)俶傥(t tn)二、识记通假(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三、一词多义(1)适(2)本(3)次(4)以(5)且四、词类活用(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词用作动词,担任国

2、相)(2)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词用作动词,担任将军)(3)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词用作动词,坑杀)(4)于是迁仕为郎中(名词用作动词,出仕)(5)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用作动词,主管)(6)乡射邹、峄(名词用作动词,参加乡射之礼)(7)王卬于殷(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8)南略邛、笮、昆明(名词用作状语,向南)(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10)则学者至今则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把视为准则)(11)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12)孔子修旧起废(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1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形容词用作动词

3、,奖励;惩罚)(14)整齐百家杂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归纳)(15)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五、古今异义(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今义:市的最高行政长官。(2)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先人有言古义:父亲。今义:祖先。(4)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古义:褒贬评定。今义:对错。(6)以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7)余所谓述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8)夫诗书隐约者古义: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

4、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遗业。今义: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10)小子何敢让焉古义:我。今义:男孩子;人(指男性,含轻蔑意)。(11)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不断。今义:常常,经常。六、文言句式(1)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判断句)译文: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2)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判断句)译文:所以春秋是礼义根本之所在。(3)韩非囚秦。(被动句)译文:韩非被囚秦国。(4)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宾语前置句)译文: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5)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句)译文:先生所要撰述的,究竟想阐明什么呢?(6)还

5、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译文: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7)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译文: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8)见父于河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9)皆葬高门。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都葬(在)高门。 资料链接千古“史圣”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司马迁十岁起在长安求学,受教于当时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

6、到长安后,入仕做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元封三年(前108)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父亲之职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在与他人共同完成太初历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开始了史记的创作。1文体常识(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

7、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

8、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文化常识(1)祥瑞祥瑞(xin ru)又称“福瑞”,是吉祥的征兆。儒学认为祥瑞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儒学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上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2)封禅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与禅一般都是在泰山同时进行。(3)黄老“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道教的别称之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以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特点是“无为而治”

9、。(4)三皇、五帝,朔、望、晦,五经、六艺名词解释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朔、望、晦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农历每月十六日称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五经、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另一种说法认为: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文本鉴赏太史公自序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

10、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 答案(1)时代的因素:依据文章第9段壶遂的话,第10段司马迁的话以及第12段史记产生的条件可知,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依据文章第4段可知,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的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奖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扬名于后世”给

11、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_答案(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3)“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

12、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及顽强奋斗的精神。3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表现在何处。_答案(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

13、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4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_答案(1)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为天下仪表。(2)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抒发个人忧愤。5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此书之主要作者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14、。”又,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列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试问: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符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_答案(1)依太史公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就已说明他作列传的目的及原则。司马迁在自序中又说,他作史记乃是要继承父亲遗志,以彰显历代祖先的史官传统。(2)另一方面,由作者与壶遂讨论作史与春秋的关系一段看来,司马迁欲效法孔子之“义”著书,以褒善贬恶。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遭遇李陵事件被判死刑之时,只因自己有欲完成史记之“志”,于是改受宫刑以保性命,就算苟活也要利

15、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完成史记,这样就做到了“不令己失时”。(3)综上所述,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合乎志、义、时、名之原则。其志,先是来自父亲遗志,继而在伯夷列传中更可看出司马迁欲为历史人物立传之志。其义,他欲效孔子作春秋之使命感,此乃史官应有之义。当遭遇李陵事件时,若因此而死则失时大矣,因此他苟活只为成书。最后,司马迁即借着史记一书,垂名后世,被推为伟大的史家。 司马迁幽愁发愤著信史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身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幽愁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应用角度

16、】可用于以“苦难是一笔财富”“在挫折中奋起”“得与失”“精神的力量”“责任与使命”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一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因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得到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终于写成了永表后世的史记。二苦难造就司马迁,造就一个坚强、独立、伟大人格的人:惨遭宫刑,他没有倒下;世人诽谤,他没有

17、倒下。是坚强,在苦难中滋生的坚强让他站立,同时站立的还有那一部尽人皆知的史记。苦难,让司马迁学会了站立,更学会了独立,不畏皇权,我行我素,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人生,在岁月苦难中唱响一支生命之歌。没有苦难,没有司马迁,没有困难,人类少的不只是历史的明证,更有那屹立不倒的圣洁之行!天地苍茫一根骨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

18、”,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

19、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的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

20、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

21、,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及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精要赏析】书写司马迁,唯有一支硬笔!花岗岩般坚硬的语言,才能穿透历史,直书其铮铮傲骨、不屈人格!在一个书生与一个帝王间的对垒中,我们唯有用仰视的目光,方能看清司马迁炼狱淬火之后凝成的坚忍执着、傲岸坦荡的心。他用一支硬笔成就了一部史书,我们承继其硬笔书写内心深厚的敬重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