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堂基础巩固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解析:宗教改革是要否定教会权威,主张信仰得救,主张信徒通过阅读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而得救。答案:D2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含义是()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B人只有依靠教皇的祈祷才能得救C人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D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解析:“因信称义”不同于“因行称义”,它是指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
2、职人员。而“因行称义”主张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答案:A3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解析:从材料中相互对比的言辞中不难看出路德的改革具有双重作用。而A、B两项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理解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路德的“因信称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答案:D4(201
3、2广州月考)“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能反映“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的是()A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C三权分立,彼此制衡D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解析:“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即是摆脱封建教会的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即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反映。答案:B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材料1: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材料2:“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
4、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摘自九十五条论纲材料3: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尔文主义者)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
5、、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摘编自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探究主题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比较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背景、内容及实质的理解和认识。(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和比较探究能力。探究问题(1)概括材料1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2)概括材料2的主要观点。(3)材料1、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6、?(4)材料3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探究思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1)问,只要能判断出两幅画的时代即可解答。第(2)问,从 “九十五条论纲”可知为路德改革。第(3)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联系,比较简单。第(4)问,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要发生地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来判断其对民主政治的贡献,应该了解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虽然和思想解放有关系,但肯定不是决定因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尝试答题(1)取材于宗教故事;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的特征。(2)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因信称义”。(3)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4)观点: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有利于促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看法: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