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基础知识梳理】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 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 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2)唐朝三省六部制: 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
2、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 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 性质是为皇帝提
3、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设置军机处: 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时间:雍正时期;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要点名师精解】1. 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点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
4、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典例】下列对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B“别黑白而定一尊”C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解析】:本题易错选D,错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和客观地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此题要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各选项,
5、A、B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虽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易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却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答案】:C2.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的理解点析(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
6、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典例】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
7、行政机构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解析】:本题易错选C,错因在于没有把握好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地位和职能。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比较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职能,然后逐项分析选项。A、C中关于唐代中书省的说法是符合唐代尚书省特点的,故排除A、C;D项说法属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特点。唐代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故B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B3.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和理解点析【点析】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雍正七年(1
8、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典例】如果你到故宫参观,
9、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解析】本题易错选B,这主要是对军机处的职能特点理解有误造成的。清代军机处具有临时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点,军机大臣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这表明了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答此题结合材料中的“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等字样展示了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的特点。各种诏令由军机大
10、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符合题意。【答案】:D【感悟高考真题】1.(2010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原属宰相一职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相互分离,使之各自独立,三权都对皇帝负责,体现的是君权对相权的制约。A项与史实相背离;B项是清初军机处设置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D项与之无关。答案:C2.(2010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
11、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答案:D。3.(2010江苏高考)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D4.
12、 (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答案:C5.(2010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
13、。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答案:A6.(2010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正确理解题中材料的含义,唐朝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析各选项,A、C、D三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错误,三省没有监察职能。答案:B7.(2010浙江高考)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
14、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8.(2010四川高考)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
15、观点的是 完善科举程序 创立行省制度 强化文化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A B C D【解析】: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答案:C9.(2010北京高考)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解析】:读图可知,信息有“涿郡”、“广阳国”、“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西
16、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答案:C10.(2010全国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有机联系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唐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并没有丧失,故A说法错误;D项不能完全解释题干“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故排除D;依据所学,较容易排除C;题干中的文选是一部诗文总集,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
17、密切的继承关系,唐朝时进士科考试增加诗赋内容,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故其流行的原因就在于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选B。答案:B11.(2009安徽高考)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解析】: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是元朝是唐朝是西周 是秦朝答案:A12(2009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此题考查唐
18、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答案:C13. (2009北京高考)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
19、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14.(2009浙江高考)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B15.(2009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B。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
20、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答案:B16.(2009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解析】: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元朝时
21、丞相权势过重,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因此D项正确。考点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的内容。答案:D17.(20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应的排序是A. B. C. D.【解析】:C。本题属于容易题,侧重于对文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记忆。答案:C18.(2010上海高考)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
22、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解析: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注意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填写。问通过分析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结构的异同来归纳。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23、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19.(2008全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答:(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
24、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考点精题精练】:一、 选择题:1.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解析】:选C。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创立的。A、B、D在这之前早已有之。1.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选A 。
25、关键词“百司商量,宰相筹划”集中体现了处理全国政事时的态度,符合材料意思的只有A。2. 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解析】:选D 。 A项错,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未完成国家的真正统一。B项也错,因为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C是D的表现。3.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解析】:选D。 材料中的“通判”是北宋设立的。故答
26、案为D。4. 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请回答:剧本、分别反映的情况最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A、秦朝、汉朝 B、汉朝、宋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元朝 【解析】:选C 。 是三公九卿制,
27、是三省六部制5. 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施行“仁义”和“王道” B强化君主专制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解析】:选D。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6.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8、【解析】:选D。 根据材料“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可知,所评价制度为科举制。7. 某同学在读元史时发现一位理财“专家”阿合马,他曾任职于中书省,他想知道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户部 【解析】:选B。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故其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雍正戴西洋假发肖像图8. 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汉唐的宰相制度时说:汉宰相采用领袖制,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初到唐玄宗前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少时七八人,多时十七八人,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却先后出现了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专权的局面。从唐初宰相实行
29、委员制到唐玄宗后期出现的领袖制,反映的实质是A相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皇权有所削弱B皇权得到加强,相权遭到削弱C行政运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D唐初皇权专制下的有限民主被终止【解析】:选B。唐朝初年三省宰相相互牵制,分工合作;唐末领袖制的出现反映出相权的进一步削弱,皇权得到加强。9.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解析】:选D。 从秦到清,君
30、主专制不断强化,这是常态。所谓特殊情况则是指受到限制或制衡。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体决策,对皇权形成极大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10.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 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 B C D【解析】:选D。 封神榜主要反映的是商朝、商周之交的历史,而烽火戏诸侯是西周时期的,故错误;枢密使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故错误。内阁在明朝出现,故错误。军机大臣在雍正帝时出现,故错误。11.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
31、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解析】:选D。 中国古代早期是指以夏商西周等朝代为代表的奴隶制时期。中央集权制是秦朝建立的,不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2. 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
32、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 B、 、 、【解析】:选C。 是皇权加强的表现。13.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是说军机处 A.效率高 B.机构干练 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解析】:选C。 从材料看 关于“不准”的许多规定可以反映出军机处保密性强。14. 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为此他开始设置了 A内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33、 C南书房 D军机处【解析】选C。依题意皇帝因事物繁忙而增设机构。A内阁是从殿阁大学士演变而来,不是开始设置的;B是清入关之前就已经设立;D是为用兵西北而设。故选C。二、非选择题:1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二 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 7世纪最冷。自天启6年(16
34、26年)至崇祯1 3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崇祯元年(1628年)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崇祯57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崇祯1 3年(1640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日:“朕凉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2
35、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2分)(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4分)分析:(1)材料一主要涉及了环境变化(气温、气压与雨量)的影响;(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造成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对阶级矛盾的影响、饥荒的出现等角度进行提炼;(3)注意与儒家思想的联系;(4)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腐败、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脆弱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参考答案:(1)肯定了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2)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4分)(3)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分)(4)君主专制统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2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1分)。因此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