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满分50分)1.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A. 五百人议事会B. 公民大会C. 元老院D. 民众法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有权作出应战的决定,故B正确。2. 下列各项体现了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利。其形式在雅典民主政治时代就有的是2008年奥巴马的家乡芝加哥正在投票选举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
2、;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美联社2008年10月22日报道,英国议会下院正在辩论是否允许合成人兽混合胚胎以用于干细胞研究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中反映的是选举制,反映的是分权制衡,反映的都是人民代表机构的运行方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的举措在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就已经存在其雏形,故选C;分权制衡思想在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还没有形成,排除ABD。故选C。3. “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B
3、.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
4、,并非军事改革,排除D。4.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5、。5.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A. “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 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 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史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这是“书善”而不是“书恶”,故A项错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学”观
6、,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史家自身素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光与资治通鉴6. 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 )A.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 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 柔然侵扰北魏D.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鲜卑族赋税严重,横征暴敛,B正确;A属于民族歧视不符合材料主旨;柔然侵扰北魏属于军事方面,C错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7. 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 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
7、封建社会B. 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D.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材料强调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与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排除D。8.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
8、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 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 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 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详解】试题分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
9、”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ABC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9.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 青苗法保甲法B. 均输法保甲法C. 市易法将兵法D. 免役法保马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
10、关。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10.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A. 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 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 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 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 B 项;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11. 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苏黎世一些市
11、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苏黎世所在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人压制,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关于这件事,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准确的应是A. 加尔文宗改革思想宣传了人文主义B. 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瑞士C. 州政府实际上否决了主教的管辖权D. 宗教改革运动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瑞士宗教改革是在茨温利主导的,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深厚的群众基础,故B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说明州政府
12、实际上否定了主教的管辖权,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12. 2010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2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肯定的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这一主张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B。13. 下图反映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
13、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符合题意;此时宗教改革尚未兴起,不符合题意。故选D,排除ABC。14. 穆罕默德
14、阿里强调:“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应对外国商品竞争的需要 减少进口的需要保护民族工业和本国商品的需要 结果使埃及的民族工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阿里的话主要强调了对本国产品的保护,“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说明是为了减少进口,应对外国商品竞争以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和商品,从而能够使埃及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均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BD。15. 史学界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与事实明显相悖的是A. 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B. 阿里改革
15、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C. 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D. 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改革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穆罕默德阿里不会解除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C符合题意,故选C;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A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6. 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一实现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残暴遏制外来侵略A. B. C. D.
16、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经过阿里改革,埃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状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推动埃及抵抗英法的侵略,但是由于阿里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成为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秦始皇未涉及遏制外来侵略问题,故应该排除,其余三项是二者的相似点。故项正确,答案选C。点精:本题考查的阿里和秦始皇事迹的比较。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
17、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17.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农奴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奴一文钱也不要花费。”这表明俄国农奴遭受沉重的剥削使用农奴能提高生产效益农奴的地位比马匹还要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A. B. C D 【答案】D【解析】是使用打谷机才能提高生产效益,材料并未强调农奴的地位比马匹还要低,农奴制改革前夕俄国农奴的确遭受沉重的剥削,不使用打谷机而宁愿使用农奴足以证明农奴制不利于
18、机器的推广使用即不利于或阻碍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下列文件内容与上述历史叙述相关的是A. “我要让国家重新恢复尊严我要让我的国民充满信心,成为世界的楷模。”B.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C. “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D. “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克里米亚
19、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结合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于是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故D正确;A出自克伦威尔,B出自共产党宣言,C是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一段话,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结合所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19. 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
20、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A. 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 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C. 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 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把“天皇重新抬出来”是为了结束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故A项正确; B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的是以天皇为首的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20.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A. 始终由国家主导
21、日本工业化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D. 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874年”“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结合所学,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国家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故D正确;A中“始终”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日本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扶植,并不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排除C。21.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
22、”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A. 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B. 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C. 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 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答案】D【解析】【详解】“马修佩里”暗示黑船事件,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险;“唯一”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随着国力增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22.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民主思想家,他们的民主思想共同点包括: 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主张兴民权 走日本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颁布宪法,实行法治A. B. C.
23、 D. 【答案】A【解析】【详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政治上康有为还有尚未发表的新政如制订宪法,开国会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思想集中反映在三民主义上。康梁推崇日本模式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推行共和制。由此可知,、项是共同点,项不是共同点。故选A。2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A. 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B. 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 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D.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
24、协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致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康有为思想借助儒家学说的根本原因,D正确;ABC均叙述正确,也是原因,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24.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答案】C【
2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的根源在于洋务运动的 “中体西用”指导思想;而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进行了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主旨,排除。故选C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5.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
26、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 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C.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D. 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答案】D【解析】经研究确定“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而康有为则“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这说明康有为的叙述含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不一定就低,故A项说法错误;历史上事实的重构靠的是历史研究,而不是逻辑思辨,故B项错误;历史的复原需要多方面印证,不是简单的结合不同类型史料所能得出的,故C项错误。二、简答题(共3道大题,总计5
27、0分)26.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伦,希望他来担任首席执政官,调解已经白热化的穷人和富人的冲突。当时贫富悬殊,许多穷人不仅自身贫穷,还欠下富人的许多债,有一些则被迫逃亡异地,于是民怨沸腾。愤怒的穷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财富;而富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骄奢傲慢,贪婪无厌。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材料二 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他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声宣读:“
28、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起劲地欢呼,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改革家梭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穷人和富人冲突白热化”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兴致勃勃的人们”可能会是哪些社会群体,哪些改革措施引起“欢声四起”?你如何理解“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答案】(1)原因: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社会动荡不安,雅典社会危机严重。(2)群体: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颁布法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确
29、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等。理解:梭伦改革回应了民众的关切,进步作用显而易见;但并未真正实现公民之间的平等。【解析】【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当时贫富悬殊民怨沸腾激”可知造成“穷人和富人冲突白热化”的原因是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激烈。影响:根据材料“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可知影响是社会动荡不安,雅典社会危机严重。(2)群体: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可知“兴致勃勃的人们”指的是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措施:据材料二“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起劲地欢呼”结合所学可知措施包括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
30、等。理解: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27. 基于社会转型视角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材料二:现代化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间,很多后进国家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由于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政
31、治、经济、文化变革,这被称为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2)结合所学,列举两个19世纪通过“外源”途径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并结合变革的史实,论述以上观点。【答案】(1)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国家:日本、俄国、中国、埃及等。示例1: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受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压力下,为了克服民族危机而发生的现.代化运动。政治上通过“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颁布宪法等措施,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使平民社会地位提高,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兴办近代企
32、业;文化和生活上实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最终使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经济上主要是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买卖。(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通过“外源”途径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主要有日本、俄国、中国、埃及等。以日本为例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受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压力下,为了克服民族危机而发生的现.代化运动。政治上通过“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颁布宪法等措施,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使平民社会地位提高,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
33、政策,兴办近代企业;文化和生活上实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最终使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8. 材料 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
34、能之一便是“掌审定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告户口,暨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国籍,皆隶之”。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及特点。【答案】(1)时代背景: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文明的传播;个体意识的觉醒。(2)措施:进行户籍立法;确立近代警察户籍制。特点:借鉴东西方各国之良规;强化户籍的传统功能;増加保障个人私权的内容。【解析】【详解】(1)时代背景:根据“1911年”“ 晚清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得出西方文明的传播;根据“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得出个体意识的觉醒。(2)措施:根据“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得出进行户籍立法;根据“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得出确立近代警察户籍制。特点:根据“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得出借鉴东西方各国之良规;根据“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得出强化户籍的传统功能;根据“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得出増加保障个人私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