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968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安徽省毫州市蒙城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其实就是在强调分封制尽管是“政治与

2、血缘的结合”,但是其实是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的,因为他们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C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诸侯、诸伯、诸子等都

3、有非常明确的规定,都有非常明确的等级森严的规定,意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 )A. 贫贱者的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高 B.各诸侯国都重用贫贱者C.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社会上一些阶层的地位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

4、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而导致了社会上一些阶层的地位在发生变化,并不是说所有贫贱者的社会地位普遍都得到提高,而是说贫贱者有可能也会变成贵族,这正是“阶层的地位在发生变化”的具体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4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次转型指的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次政治型态的转型确立了专制

5、政体,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政体5. 从刘邦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的“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的转变B. 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C. 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D. 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刘邦并没有民本思想,人民大众与

6、统治者的矛盾并不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有时候民族矛盾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家天下”走向“公天下”6.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中书、尚书的官职最早出现在西汉 .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在汉代较低.魏晋以后尚书令才参与军国大事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

7、位在汉代的确是较低的,而到后来地位升高了,特别是到唐朝中书令和尚书令变成了宰相,所以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信息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等7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的实行( )A瓦解了宗法体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D健全了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

8、进而造成地方割据,从而有利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避籍 8“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9.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

9、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中的“他们” ( )A.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B.能直接参与政治,追求民主权利 C.生活在古希腊 D.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他们” 崇尚的是民主而不是秩序,材料中的“他们”并不是都能直接参与政治,追求民主权利,罗马人也没征服希腊,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希腊人,所以材料中的“他们”就是正确的答案。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 10.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

10、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A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D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 11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A习惯法 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

11、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是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时期,在罗马不断的对外征服过程中,公民法无法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公民法不断充实补充发展为万民法。所以本题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12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国王的征税为非法;议员有在议会演说、辩论或议事之自由。其体现的宪政原则是( )A王在议会B议会至上C少数服从多数D政教分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权利法案提高了议会的地位,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

12、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至上13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意在于强调美国两院制下议员的任期和改选规则。直选产生的众议员任期短且每两年全部改选可保证代表的广泛性,间选产生的参议员任期长而改选限在三分之一,有利政策推行的延续

13、性。美国参议院还拥有若干表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宪法的规定14 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C美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D英国尚未承认北美独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是在讽刺美国建国初期仍然是松散的邦联制,而不是强调“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

14、案只能是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的邦联制 15依据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下表中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应是() 项目 德国 法国 元首的产生 议会两院联席会议 议会的组成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 内阁的产生 皇帝任命 元首与议会关系 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选民普选、联邦议会与各省议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对议会负责B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C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召集和解散议会D选民普选、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

15、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德国的元首产生方式是世袭继承的,法国的议会组成既有参议院又有众议院,法国的总统的确是经众议院同意任命的,德国的元首的确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1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实行使普鲁士在统一后的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以下这部宪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C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

16、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要挑选出普鲁士在统一后的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选项,是在强调普鲁士的特殊的地位,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是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7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治外法权 公使驻京A BC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

17、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口通商、公使驻京是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的,属于不应当争的,而协定关税、治外法权是不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的,是属于“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含义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

18、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强调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落后地区的进步。选项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现出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进步性,其他三项只能体现出资本主义侵略带来的灾难。所以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19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

19、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贫民渴望的是得到土地,而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没有实施是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2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 A定都天京 B北伐失利 C天京内讧 D安庆失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20、: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京内讧即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京内讧21某同学创作了一部话剧,其中有这样的情节: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议论纷纷。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四句台词,其中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是()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工厂,我们这些小工厂的日子就更难过了C这么多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D听说青年学生有的去“东交民巷”使馆界抗议了【答案】D【解析】试

21、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交民巷”使馆界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而本题考查的却是马关条约,所以存在史实性错误的一句只能是听说青年学生有的去“东交民巷”使馆界抗议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签订22.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

22、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清政府是意在加强对信息的管控,当然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也是专制体制的反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23 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他们”

23、庆祝的应是()A光绪帝下诏“新政”B义和团运动兴起C中国同盟会建立D中华民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他们步调一致”指的是他们都支持“民主”,所以“他们”庆祝的应是中华民国的成立,“20世纪初”这个时间也能证明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24缅甸中国同盟会创立于1908年4月1日,其在动员、组织旅缅华侨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做出杰出贡献。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姓名 简介 与同盟会关系 陈甘泉 心怀大志,寡言深思,侨居仰光,经营商业 旅缅侨胞中最早具有民主革命倾向的

24、人士 徐赞周 1903年,与陈甘泉、庄银安诸友创设中华义学,缅甸华侨之有学校由此开端 缅甸中国同盟会创始人 庄银安 自少能文,弱冠南渡,到仰光经商;性慈志高,急公好义,且善于谋略,因此在侨界有较高威望 缅甸中国同盟会首任会长 曾瑞开 十八岁到仰光经商,几年后,成为仰光有名的实业家 为支持革命事业慷慨解囊 A缅甸是同盟会在海外的一个最重要分部B缅甸的部分华侨积极支持国内革命活动C缅甸所有的华侨都是同盟会会员D缅甸的同盟会成员都在经济上支持革命活动【答案】B【解析】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华侨积极支持国内革命活动 25“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

25、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性和民主性”的含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讲到中国历史

26、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秦以后之政制,有许多精义,仍沿袭周制而来,直至近代皆然。但最近的我们,接受西方学说影响,遂若西周封建制度一无是处。而秦以下之政府,则只以“君主专制”四字目之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来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我们且不论此项理想是否尽善尽美,然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治改革运动中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密尔认为

27、在现代条件下,“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在此制度下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 后的控制权(受控精英民主制度)。”与直接民主相比它有很多优越性,起码在处理多数与少数、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公共事务与个人自由、精英与大众等各个关系上更为理性和科学。 谢海霞代议制民主:找回人类应有的话语权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与“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的内涵,简析秦始皇和孙中山创新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近代英国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下权力中心的变化,归纳这一“最好的政体”的基本特点。(8分)【答案】(1)内涵:“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

28、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中央集权制度。(2分)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易导致暴政、腐败和思想专制;明清以后,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4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五权分立”方案充分体现了分权思想按此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等,具有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性,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4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一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二是责任制内阁出现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4分) 特点:民主选举

29、,间接民主;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原则;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政党政治;政治理性与科学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国建邦的分封制度,“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则是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创新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并且在中国延续多年,孙中山创新的政治制度的影响则体现在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之类的内容。(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30、。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8世纪责任制内阁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最好的政体”的基本特点其实主要就是考查代议制的特点,例如,间接民主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始皇和孙中山创新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影响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下权力中心的变化等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 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

31、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 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 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5 分)材料二: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

32、鸠鲁的主张的(6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1 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 分)(2)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6分。)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

33、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以分析出汉初地方有封国也有郡县,所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第二问从“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和“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抓住题干要求“妥协”,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史实和古罗马法律制度发展的史实来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古希腊可以从民主政治的建立,如梭伦改革等,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等。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史实来分析其妥协的表

34、现即可,例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的“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等 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

35、李问答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

36、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4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4分)(2)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1分)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1)出发点:李鸿章:通过有体面的议和,实现中日和平;伊藤博文:通过谈判获得侵略特权与财富;(4分) 变化:材料一主要基

37、于两国未来关系,材料二以私人感情为主;(4分)态度: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祈求; 伊藤博文目标明确,咄咄逼人;(4分)(2)判断:没有取得和平。(1分)原因:日本发动中日战争是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类利益团体都希望通过战争得到暴利;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任意2点给2分)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参与瓜分狂潮;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任意2点给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38、发现,由“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可以分析出李鸿章的出发点是通过有体面的议和,实现中日和平;由“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结合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的目的可以分析出伊藤博文的目的是通过谈判获得侵略特权与财富。由“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中李鸿章谈判理由主要基于两国未来关系;由“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可以分析出材料二中李鸿章谈判的理由主要是以私人感情为主。由材料一和二李鸿章谈判从中日和好关系到

39、个人情感的接受等语言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祈求;而伊藤博文的态度从“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咄咄逼人。(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回答出。第二问结合材料三和日本侵华的相关知识从日本发东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甲午战争胜利对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及马关条约后日本加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来回答即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