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营市一中2016级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201803.04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
2、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
3、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
4、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3. 有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这种说法A. 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B. 成为皇权至上的理依据C. 说明国家命运取决于天D. 有利于人们充分开发自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等,说明是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A正确;B、C和D说法错
5、误。4.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
6、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 体现出朴素的民主色彩D. 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答案】C【解析】孟子的主要意思是为了防止君主出现重大过错,并没有说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而黄宗羲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到与君主的关系,A错误;孟子主张君主如果不听劝阻就改立君主,但并没有说出君主制存在哪些弊端,黄宗羲也没有指出君主制的弊端另外,孟子时期中国还没有皇帝。B错误;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对君主的制约,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世人要成为政治的主体,二者都体现了朴素的民主色彩,C正确。材
7、料中并没有强调明显高于君权,体现的意思是明确要与君权相结合,作为君主权力的补充,错误。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6.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 宗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灌D.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答案】D【解析】伦理中心主义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伦理价值判断
8、来解释自然现象,“天人感应”即属于其表现之一,僧一行以伦理价值解释自然现象,影响科学判断,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天文观测技术落后”,排除C。7.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 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是将汉字的演变与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联
9、系起来,并非表现“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故C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楷书,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和说清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反映三个阶段的变化,二是理解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材料中“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正体现了这一精神。8. “它在不断的变革中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并呈现出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的特点。那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而非谋生手段的见解,那着力于艺术文化联结的种种努力,不但触及了艺术本质的深处,也孕含了种
10、种超前性。”材料所叙述的“它”是指A. 文人画B. 宫廷画C. 风俗画D. 年画【答案】A【解析】“独有的文化内涵”、“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等信息说明绘画的特征是带有文人信息,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9.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
11、明清小说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D项正确。10. 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同时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A. 阶级属性不同B. 人性化与理性化C. 参照物的不同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强调的是人性化,“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强调的是理性化,故选B;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阶级属性是
12、一致的,故排除A;两个人的主张中参照物都是人,所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两者关于“万物的尺度”都是跟人的想法有关,故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11.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兴起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
13、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独特社会”的含义就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答案选A;B说法错误;C还没有开始;D是启蒙运动思想主张。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2. 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A. 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B. 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C. 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D. 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答案】
14、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威克利夫“将圣经译成英文”,其做法冲击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而是迎合了普通民众信仰的需要,排除A。C项说法错误,这种做法有利于拉近宗教与平民的联系,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3.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伏尔泰推崇儒学是因为A. 儒学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B.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欧C. 法国教会和王权强
15、大,专制统治腐朽D. 法国传教土对中国文化的宣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这是针对欧洲教会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而特意指出的;科举制“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肯定了科举制在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下层人民有机会进入上层。伏尔泰实际上是要借此反对法国封建君主专制中的三级会议制度,抨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18世纪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B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14.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
16、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构建民权政府B. 批判神权统治C. 鼓吹人性解放D. 主张平等自由【答案】A【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15. 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
17、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A.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兴起B. 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C. 改变了人类的价值取向D. 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盛【答案】B【解析】“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指的是日心说的提出,打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地心说;“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打击了基督教的神创说。两者都是对人的自身价值观的肯定,故选B而排除C;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但是生物进化论
18、产生的时间远远晚于日心说,故A不符合题意;理性主义产生于日心说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16. 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B.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D.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答案】B【解析】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A选项“逐渐”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呈现融合性”;D选项与材料相悖;无论是什么创作风
19、格的文学都是源于生活,都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17.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 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需要掌握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梁启超分辨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的观点的分析理解。18. 五四时期,胡适呼吁:“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
20、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是呀,自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胡适在此表达了A. 家天下被推翻的必然性B. 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性C. 公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D. 建设民族国家的紧迫性【答案】C【解析】“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强调的是公民意识觉醒,C正确;A中必然性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于人权的保障,B错误;国民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9.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输入的步伐明显加快,终于导致了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形成。但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观点的对立。例如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由增入外界新
21、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与“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就是当时的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林则徐、梁启超B. 梁启超、洪秀全C. 梁启超、孙中山D. 孙中山、陈独秀【答案】D【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D;A中的两个人物都只符合前者,B中的洪秀全不符合后者,因为在太平天国后期他又尊奉孔子了,故排除B;C都是符合前者而不符合后者,故排除C。20.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
22、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A. 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B.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C. 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D. 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答案】C【解析】从材料“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中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注重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D项比较片面;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1.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下列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重视党对革命领导权的控制
23、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建设A. B. C. D. 【答案】B【解析】是在攻打大城市失利的背景下,由毛泽东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这种革命方式,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得出的,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由于得到重视而取得不断地胜利,故B符合题意;是在中共成立早期,没能独立解决自身面临的革命问题的情况下的选择,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 22.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A.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 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
24、的本质C.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D. 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答案】A【解析】“价值法则、供求关系”均是和市场密切相关的,所以材料也就明当时的邓小平其实已经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指1992年的南方谈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78年尚未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个整体认识,例如,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指1992年的南方谈话。23. 从十九世纪中叶
25、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A.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B.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准确理解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问世的共同意义。A项和B项是进化论问世的意义,D项是经典力创立的意义。只有C项符合题意。进化论提供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观察世界,相对论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观察世界,量子论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爱观察世界。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世界近代以来世界的、文艺术物理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名师点睛】量子论诞生的意义: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6、。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24.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1年
27、至1958年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量工科专业人才,故D选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故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故B选项错误;1951年至1958年中国也没有进行文化教育全面改革,故C选项错误。故选D。25. “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A. 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B. 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C. 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D.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
28、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具体内容是:百花齐放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科学文化工作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选A。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百方针是为了保证科学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故B可排除;C是双百方针的作用而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可排除;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26. 柳宗元的封建论记载:“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
29、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材料中的“封建”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中央集权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翻译为: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7.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
30、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B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8.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兼单,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
31、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 皇位世袭B. 家天下C. 君权御授D. 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陛下”以前是通称,到秦以后,为皇帝一人专称,这说明皇权至上,处于独尊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结合皇帝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29. 贵族政治下,贵族御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下,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官位不能世袭,于“流官”。中国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确定于A. 分封制的实行B. 宗法制的实行C. 郡县制的实行D. 科举制的实行
32、【答案】C【解析】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封地,衣食,官位不能世袭,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贵族政治变成官僚政治,C正确;ABD不是中国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标志,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官僚政治下,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官位不能世袭”,结合郡县制的知识分析解答。30.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 唐
33、代宰相轮流坐庄C.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 宰相权力走向分散【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说的是宰相人数从汉到唐的变化,A该项只涉及汉代一方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唐代设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B该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从汉代相权由一人独享,到唐朝一分为三,相权呈不断分散的趋势,排除C。唐朝设三省六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之间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牵制监督,相比汉代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正确。点睛: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题干中钱穆先生的意思是汉代只有一个宰相,到了唐代,宰相一职有多人。3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34、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A中最优秀说法绝对; 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32.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
35、级行政区。元代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B.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C. 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说明了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因素来强化中央集权,B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33.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
36、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抻制农业的进步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解题的关键。34.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政府积极推行重政策C. 社会
37、矛盾日益尖锐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35.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而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38、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而到了宋代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这足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可知,商人地位的提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的结果。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39、36.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井田制开始瓦解B. 商品经济发展C. 小农经济兴起D. 家庭手工业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已经出现,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井田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生和材料无关,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37. 唐初征收赋
40、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唐朝赋税以实物赋税和货币赋税为主,南宋时期,则以货币赋税为主,这种表面赋税形式的变化,则反映了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故本题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曲解了题干原意,排除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与史实不符合。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商业
41、商品经济的发展38. 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A.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39.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
42、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 苏州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和所学知识可知 “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即是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其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A、B、D三项体现不出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却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
43、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0.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 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因此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题干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错在“根本”两字,过于绝对。第2卷(非选择题,共52分)41. 阅读材
44、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提出“众治”主张。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出版、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
45、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启蒙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了什么作用?(3)从思想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远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答案】(1)反对君主专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构想。(2)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冲击了儒学的正统,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伏尔泰等人的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3)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严厉抑制异端思想,如大兴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解析】(1)一中“批判君主专制”“众治”“循天下之公”和材料二中“反对君主专制”等表明他们的共同
46、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倡导”一词表明法国思想家更注重对于美好未来的构想。(2)本题考查的是中西启蒙思想的意义。从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和启蒙运动思想角度思想回答。(3)查的是中国启蒙思想不如法国启蒙思想的社会及思想意义的原因,这就要从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中国经济政策等方面考虑。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
47、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
48、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答案】(1)条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2)不同及原因: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思想的影响;因为中国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莎士比亚的作品反
49、映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因为英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因为汤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剧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因为他缺乏关注民生,思想保守,等级思想严重。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因为深受到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的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
50、民阶层壮大;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可以得出莎士比亚女王的宽容和支持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莎士比亚作品的价值、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殖民扩张的影响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说明。(2)本小问的不同及其原因,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回答即可。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艺复兴是发生在具有良好的教养和悠久的古典文化传统的拉丁文化圈里的一场阳春白雪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头到脚都流露出一股雍荣华贵的贵族气息。发生在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宗教改革则是一场下里巴人的群众运动。宗教改革的主要成就并不表现
51、在优美典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而是表现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领域中,表现在朴素的世俗社会和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只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欧社会转型的真正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答案】示例: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1417世纪,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6世纪,德意志、瑞士、英国进行的宗教改革,是西欧各国反对
52、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17、18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兴起了启蒙运动。它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专制王权和教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深刻的思想动员,推动了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解析】一、论题分(0,2,4分)能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论题。这里的思想解放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解放运动,如西欧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53、”“启蒙运动”,中国的“百家争鸣”“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形态、社会体制、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变迁,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等。(一)以下3种情况,论题分计4分。1能具体体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的论题,如: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2能阐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之间逻辑关系的论题,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3整体上阐述“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对社会的影响的相关论题,如:思想解放的深度影响社会转型的程度。(二)以下3种情况,论题分计2分。1
54、论题只体现“思想解放方面的具体内容,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维新思想的兴起;2论题只体现“社会转型”方面的内容,如:春秋战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3论题中体现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方面的内容,但论述过程中文不对题的。如论题是启蒙运动的兴起,社会转型却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三)论题只写“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的,或者离题万里的,都计0分。二、论证和整体评价(0,2,3,6分)1论证(6分)(1)能从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且有具体史实的,计6分;(2)单方面从思想解放或社会转型进行答题的,有具体史实的,计3分;(3)论述过程中涉及到思想解放或社会转型方面相关的知识
55、点或关键词语的,计2分;(4)论述与论题无关的,计0分。三、整体评价(2分)看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从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答卷进行综合评定。首先,结合材料分析出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即可。4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最早对江南地区官田税赋进行改革的是周忱。明宣德五年九月,大学士杨荣推荐周忱以户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从解决税粮在征收、贮藏、运输中的一系列问题着手,针对粮长在征收田赋时常私造大斛,大斗进,小斗出,他“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并设拨运文薄登记支拨起运数目,纲运文薄开列运输途中的应开支项目,以备核
56、查,遏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当时,在税粮被征收时,势豪大户只供正额,不交加耗,结果耗米全部由普通百姓交纳。周忱于宣德八年奏行加耗折征例:田赋征收的耗米须依据上一年耗米支出的盈亏数额来确定,每年多寡不一,“每正粮一石,收平米一石七斗”。严格地说,“平米法”并不是对当时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进行改革,仅仅是对田赋加耗做适当调整,对加耗的改革实际上是明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前奏。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周忱田赋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周忱田赋改革的影响。【答案】(1)内容: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
57、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2)影响: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收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解析】(1)由材料“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遏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平米法”,可以归纳为: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2)材料”辩证地分析”要求继承积极影响又要指出消极影响。由材料“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可见“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但是由以上具体改革内容,进步性可以答为: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收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