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解析(D)A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C项:应该是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2.解析(D)这个现象阐释了人要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建立起人与人相互的亲爱的关系。3.解析(D) 两方面的结合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有偷偷摸摸去做的。4. B .“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错。5生活讲究:老人穿着考究;使用的餐具精美;房子的布置摆设含蓄婉约中透着美感。心地善良:低价出租房子给小路,又不伤害小
2、路的自尊心;等待小路吃饭,善待小路。温雅内敛:希望让小路陪她吃饭,但又不明说;自己内心痛苦,却不对外人流露;小路帮她做家务,总是优雅地说谢谢。(6分,每条2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6.小说内容:“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是老人生活中盛饭的碗,更是老人心中渴望盛满亲情的碗情节结构:“碗”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情节结构的枢纽,使情节简洁明了。 人物形象:文中多次写到精致的“碗”,表现出老人讲究生活品味的特点,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小说以“碗”为中心讲述了老人和小路相互关心帮助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对“碗”的描写,给小说涂上了一层“悬疑”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6分,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7.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B项,“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故选B项。8.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
4、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B项,各国媒体(改正:材料中未说“各国”)“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故选B项。9.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话。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
5、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突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度之大。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突出大湾区整合的复杂性。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突出其所带来的便利性。10.C.。11. B。“既望”应为农历十六日。12.D。“苏轼仅在杭州任职一次”,错,是任职两次。“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原文说的是“蓄泄”。13.略。14. C项,结合两首诗内
6、容分析,格调不同。本诗主要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篇就是大气的风景铺垫,有离别的叹息,有劝勉,感情丰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名句。故选C。15. 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逼远,为朋友担心。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每点2分)16. (1)酾酒临江,舳舻千里(2)淇则有岸,隰隰则有泮(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7.C。18.B。19.D。20. 将“诞生”改为“出生”;将“造诣”改为“特长”;将“下劲”改为“刻苦”或者“努力”;将“好几次” 改为“多次”;将“打”改为“参加”。21. 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待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内容2分准确2分连贯2分,超字数扣1分。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