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可知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税并未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并结合所学知
2、识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中国农产品是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开始”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2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答案B解析该书作者认为“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实际上是
3、赞赏道光皇帝宁可销毁鸦片,也不借此牟利。材料主旨是赞赏道光皇帝的举动,与为侵略战争辩护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是对道光皇帝的赞赏,与林则徐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作者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故D项错误。3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答案A解析“林则徐上年禁烟”是道光帝所派,但材料中又“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这表明清政府的立场由坚决禁烟转向对英国妥协,故A项正确。材料中“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表明妥协的开
4、始,直至南京条约签订,“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及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是迫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项错误。4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答案D解析这些规定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西方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这些规定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故B项错误;虎门条约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为列强在华
5、建立租界提供依据,故C项错误;这些规定有利于传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的侵略,故D项正确。5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答案C解析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不能保障经济主权,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是在履行条约,并且以其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咸丰皇帝不顾全免关税和鸦片自由贸易给国家带来的危害,竟以“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
6、,这表明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的思想,故C项正确;清政府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不等同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6鸦片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A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B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C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D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中林则徐对洋人态度的前后矛盾,可以推知其复杂的心态,即林则徐仍然受到“华夷之别”的影响,故选D项。林则徐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行医的行为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基
7、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与列强入侵无关,排除C项。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魏源对其他国家的抗敌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叙述,不是社会发展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嗟我属藩,尚堪敌忾”“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说明面对列强的侵略,魏源主张抗
8、敌救国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当时各国的分析及态度,并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故D项错误。8洪仁玕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玕()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答案B解析禁止使用奴婢不等同于反对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禁止使用奴婢、“禁溺子女”等一定程度体现了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观念,故B项正确;C项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未提及妇女和儿童的经济贡献,故D项错误。9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9、)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变得日益激化而非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中心主要是在地方,其并没有获得除总理衙门之外的中央支持,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的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时而非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10据记载,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颁行后,李秀成等一些重要领导人对其“所著各书”“皆不屑看也”。这
10、主要是由于()A李秀成等将领没有文化B洪仁玕的书籍缺乏新意C频繁战争使其无暇读书D该书没有体现农民需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李秀成对资政新篇的不认同,不能反映李秀成等将领没有文化,故A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频繁战争使其无暇读书”与材料“不屑看”不符,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因此得不到李秀成等将领的支持,故D项正确。11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年以后,盛宣
11、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答案C解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民用工业,体现的是求富的目标,故B项错误;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失火焚毁后重建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盛宣怀逐步将其据为己有”表明,上海机器织布局发展艰难曲折,是洋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故C项正确;材料记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曲折发展,并未提及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12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
12、画。该漫画讽刺()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答案A解析由漫画题名中的“临渴”及漫画中茶壶与水缸俱空的情景可知,“海军港”并不是为长远打算而“挖掘”,乃是为眼前形势所迫,这表明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项。“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战后,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3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洋务派任人唯亲C军队指挥系统分
13、散 D舰队数量的过多答案C解析材料表不能体现军队贪污腐败情况以及洋务派用人状况,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舰队指挥体系分散,各舰队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而日军舰队指挥体系更简单、协调,因此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由于军队指挥系统分散,故C项正确;舰队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战,这不是战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14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美国是
14、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相互勾结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出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断出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故D项错误。15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
15、历史的真实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答案C解析历史人物的回忆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故A项错误;B项“完全反映”表述太过绝对,故排除;根据材料“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说明历史考证的严谨性,需要多重证据证实,故C项正确;历史档案和回忆录都属于历史史料的一类,最好能够相互佐证,故D项错误。16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
16、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答案C解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均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从材料信息来看,他们为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勇于承担、敢于牺牲,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救亡”“创新”“民主”意识,排除A、B、D三项。17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
17、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等信息可知,维新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实行的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选B项。维新变法前,康有为等已经在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堂、学会、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排除A项;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近代化的,且变法是为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并未脱离中国国情,故排除C、D两项。18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称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
18、牲。这反映出当时()A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B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D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及君臣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聂态度不能体现现代意识,以传统观念看待中外关系非国粹,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和聂抵抗联军体现民族危机深重,聂镇压义和团体现阶级矛盾尖锐,说明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态度,故D项错误。19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
19、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中国战败,故B项错误;“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故D项错误。20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此次内讧外
20、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21、”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答案(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6分)(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
22、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得出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以及材料三“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得出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第(2)问,结合第(1)问的观点,我们要思考各个观
23、点的合理性,并从各个观点的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得出,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的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
24、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
25、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8分)答案(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4分)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4分)(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2分)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6分,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
26、景,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得出师夷长技。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翦
27、伯赞义和团(1958年)材料三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2分)(3)材料二、三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8分)答案(1)山东;直隶。(2分。其中一个省份1分)(2)反帝爱国精神。(2分)(3)不同:材料二只肯定了义和团积极的一面;材料
28、三则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4分)原因: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4分。结合史实加以概述且符合题意的亦可,每点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中阴影,很容易得出直隶、山东。第(2)问,根据材料二“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和材料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等信息,可以得出反帝爱国精神。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可知,翦伯赞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根据材料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以得出,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的出处“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根据材料三的出处“1992年”,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可以得出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