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1(2014西安调研)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
2、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2(2014北京朝阳期中)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A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 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 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 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3(2014海淀高三期中)中共中
3、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从材料中发现三个信息,一是这个政策是在农业方面,二是要把农民分散的经营集中起来,三是通过这一政策为工业提供原料,答案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四个选项都是农业方面的,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的生产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所以A不正确。农业合作化是三大改造之一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同时三大改造都是为工业化服务,所以B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把分
4、散的农业集中,但是人民公社化实施的目的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不符合为工业化提供原料的要求,所以C不正确。“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农业浮夸风虚报农作物产量,不符合材料中的三个要求,所以D不正确。4(2014师大附中月考)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占到45%,而其他语种的只占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解析:选D。数据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向俄国学习”的特点,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国情一致,故选D。考点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5、文革时期的经济5(2014日照调研)某年,北京市顺义县把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分别叫“红旗”“卫星”“七一”“火箭”“东风”“东方红”“先锋”和“红星”合作农场。这表明()A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C农业期盼迈上科技发展之路D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解析:选B。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征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由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由合作农场的名称也可大体判断时间信息与浮夸的特点,依据教材知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的错误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挫折,A项“促进”说法错误,B项正确。C、D项未能从题中反映
6、。6(2013广东高考)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解析:选D。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纠正1958年以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的错误,故选D项。7以下是2014届高三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A从“左”倾
7、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选A。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史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项,故选A。8(2014云南联考)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B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C“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解析:选A。图中反映的是定额粮票,是由于中国采取的高度集中的
8、计划经济体制而出现的。在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只有照搬苏联模式,同时也由于中国面临的实际国情,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定额粮票就是其直接表现。B选项仅从一张定额粮票是看不出销售秩序的。C、D选项虽然提法正确但是并不是造成我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所以不能入选。高频考点突破练练规范意识1(2014河南郑州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中共八大决议 D1982年宪法解析:选B。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1
9、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材料内容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基本一致,可以判断是1954年宪法。2(2014吉林长春期中)英国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布莱克的观点在于现代化较晚的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前提,表明这些国家在进入现代化行列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和外部的原因,但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源于国家的独立
10、和外部经济的压力。3(2014河北保定联考)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解析:选B。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
11、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4(2014北京朝阳高三期末)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是在()A19461949年 B19491953年C19561958年 D19781982年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说明当时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应该是三大改造前,可以排除C、D。A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忙于战争,不可能提出这样的经济方针。5(2014新泰期中)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的探索,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
12、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
13、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4、(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6(2014扬州期末)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请回答:(1)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的?结局如何?(2)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3)中国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什么具体成就?答案:(1)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结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尝试受到严重挫折。(2)首要前提:实现民族独立。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权力高度集中。(3)方式: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成就: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