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1534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高考历史复习(考前回归练兵):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俄国之所以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依据在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一战带来的危机更为严重 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A B C D【解析】主要考查俄国首先爆发十月革命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俄国发展落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俄国革命力量强大【答案】D2.有关十月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C.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D.使俄国立即退出了一战【解析】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签订和约,才退出大战。也可采用排除法,A、B、C项教材有明确表述。【答案】D3.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

2、类历史的进程,其主要依据是A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D再次实践证明了巴黎公社政权的先进性【解析】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含义。【答案】B4.俄共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是 A实行市场经济,允许自由贸易 B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C实行按劳分配,取消义务劳动制 D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解析】主要理解“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意即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标志。【答案】D5.假如俄国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

3、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解析】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此时禁止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答案】B6.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解析】 本题考核对新经济政策中“粮食税”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新经济政策是一条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答案】B7.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

4、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中去把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答案】B81936年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A人民民主国家 B工农社会主义国家C工业社会主义国家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解析】考查识记能力。苏联新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答案】B9“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政治上造成的后果是 A苏联农业长期停滞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D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解析】考查的关键词是“政治上”,排除不是政治方面的弊端。【答案】C10.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下列措施挫伤了

5、农民积极性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其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资金积累,同时也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压抑。【答案】C11.苏联的1936年宪法和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相似之处是 A颁布的背景是两国已实现工业化 B两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C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解析】主要考查两部宪法的性质。【答案】C12.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的原因和背景不包括A工业发展,对粮

6、食的需求增长 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解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答案】D13.斯大林经济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 A单一公有制 B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解析】考查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其中“最本质的特点”是A,其它都是其具体表现。【答案】A14.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在于 A.结束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解析】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可采用排除法。【答案】C 15.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中,对农民的政策

7、包括A固定的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C允许粮食买卖 D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解析】考查考生分析比较能力。A、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答案】D 16.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 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理解能力。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即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小修小补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弊,从而导致改革陷于停滞。其他三项不符合

8、题意。【答案】B1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 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D.两人都有较强的权力欲【解析】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B、D项都是一种表面现象,C项不是两人的共同点。A项是导致个人专权的根源。【答案】A18.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许多加盟共和国也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真一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苏共已丧失领导地位 B.苏共党内斗争公开化C.民族

9、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D.苏联已不复存在【解析】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独立,是单方面的,没有法律依据,只能说明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此题易错选D项.【答案】C1920世纪末90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功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早【解析】此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A、B两项是表面现象,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20.观察下列人物图,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首任总统是【解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图片能力

10、.A为斯大林;B为叶利钦;C为普京;D为列宁.再依据苏联改革进程判断。【答案】B2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七月事件发生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始大肆捕杀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群众,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七月事件表明,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答案】C22、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

11、论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解析】可采用排除法,结合十月革命的意义判断。A项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为巴黎公社革命,C项在以往的革命,如法国六月起义等都有这种特点。【答案】D23、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沙皇村儿童村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A. B. C. D.【解析】高考注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反映了二月革命,反映了十月革命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的政局变动。由以上各地名变更历史事件的排序,故选A符合题意。【答案】A2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

12、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此题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可知是余粮收集制,可知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答案】B25、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准确把握苏维埃政权性质。【答案】D26、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

13、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本题考核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大政策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判断,可以用直选法通过筛选最后得出结论。【答案】D27、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解析

14、】本题考核对“斯大林模式”的再认再现能力,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D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反对党派纷纷成立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领导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请回答: 材料中提到的三个口号,是根据戈氏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这个理论是什么?这个理论的根本错误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

15、问题的能力。只要读懂材料和依据所学知识,不难作答。【答案】(1)这一理论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其根本错误在于彻底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消极影响有: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的控制能力,造成政治局势失控,社会陷入混乱状态,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年份产品项目1913年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追加数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2910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920116019

16、0022002100生铁(万吨)42033880010001700616钢(万吨)4204309301040592汽车(万台)0.0710202.93拖拉机(万台)0.135.5174.89铁路(万千米)5.857.698.898.18棉织品(亿米)25.8226.78576226.94说明:1928年,苏联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对五年计划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修改。“一五”计划原定1933年9月底完成。1932年底,苏联宣布提前完成。回答:(1)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和后来的实际完成情况看,哪个方案更符

17、合实际?(2)从图表可以看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3)联共(布)十六大追加的产品指标完成情况怎样?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解析】回答第(1)问时,把表格中的最后三行数字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与实际完成最接近的就是符合实际的方案。回答第(2)问,首先要把“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工业发展情况同1913年的数字作比较,同时还要把表格中的有关内容分为重工业、轻工业两类来分别看待。回答第(3)问,比较简单,经过数字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从材料最后两行的数字对比就不难看出十六大追加的数字完成的情况。这种状况说明的问题,要上升到苏共的指导思想变化的高度去分析。【答案】(1)初步方案。(2)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3)联共(布)追加的指标远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联共(布)十六大上出现了盲目追求发展高速度、高指标的冒进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