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71.50KB ,
资源ID:71508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50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一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公元前8到前7世纪,绝大多数诸侯的称谓是“公”,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只有楚国国君称“王”,如楚庄王。战国开始,大多数的诸侯以“王”相称,如魏惠王、秦惠文王、齐威王等。这表明战国时期A.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B. 诸侯国国君实现了专制集权C. 周王室对诸侯的分封力度增强D. 政治改革颠覆传统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以“王”相称的诸侯较之春秋时期呈大量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

2、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崩坏,故选A。仅从称谓的变化无从得知诸侯国国君是否已经实现了专制集权,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政治改革的相关内容,且诸侯仍以“王”相称恰恰也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完全被颠覆,排除D。2.“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该学者认为A.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B. 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是最好的C. 中国古代没有内部争斗和战争D. 游牧民族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答案】A

3、【解析】【详解】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说明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世袭制度是最好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或财产继承而出现纷争,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内部争斗和战争,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失,亦已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

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叛乱,符合材料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失,亦已明矣。”的主旨,故B项正确;秦朝及唐朝、宋朝都实行郡县制,并没有推行分封制,排除ACD三项。4.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 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 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 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郡县制的推广过程是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战国时期

5、并没有皇帝,且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专制皇权没有直接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发展的过程实际反映社会控制逐渐严密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5.明史解缙传载: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C.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D.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解缙被选拔入内阁,参与机务,不能说明“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A错误

6、,符合题意,故选A;“(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表明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B正确;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参与机务、地位逐步提高,C正确;“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表明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D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清代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处官员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军机大臣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随时令其离开回原衙门:各军机大臣的事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没有定制、是临时机构B. 运行高效、但决策具有随意性C. 随机择人、保密性特强D. 法规完善、政务处理有章可循【答案】A

7、【解析】【详解】由材料“军机处官员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各军机大臣的事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可知,军机处没有定制、是临时机构,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运行高效的特点,排除B;“军机大臣都是以原官兼职”且都是由与皇帝关系较近的人担任,说明军机处并非随机择人,且材料没有体现保密性特征,排除C;D项恰好和材料所述意思相反,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军机处官员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各军机大臣的事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7.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

8、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A. 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B. 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C. 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D. 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所述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是1840年和1979年的开放,第一次是被动的开放,第二次是主动的开放,故A项错误。第一次先是五口通商,天津开放则在北京条约之后。第二次开放先是广东福建,1992年才有环渤海地区开放,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主流,C项错误。第一次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而改革开放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要求,D项错误

9、。8.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此后,又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A. 使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B.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C. 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反映了近代外交的制度特点,说明清政府适应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故A排除;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外交制度,故B排除;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不高,故D排除。【点

10、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外交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孙中山说:“其(义和团)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A.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 改变了中国的半殖半封社会性质C. 取得了抗击八国联军的胜利D. 帮助中国赢得了国家的完全对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勇气可嘉,体现了民族气节,使得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选项A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未改变中

11、国社会性质,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借口,其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弄清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角度,同时教材中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进行解答。10.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材料“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反映了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

12、列岛,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正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北京条约也没有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的史实内容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1.“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段报道反映的是A. 北伐

13、战争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据思干“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故D正确;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湖南、湖北,故A不正确;平型战役的线场是山西大同,故B不正确;台儿庄战役的地点是山东的台几庄,故C不正确。12.1931年由历史学者蒋廷黻等编撰的东北地理教本开始印行,并在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作为地理教材使用。1932年傅斯年等历史学者联手撰写的东北史纲出版。其旨在A. 唤醒民众以度国难B. 普及知识开发边疆C. 鞭策政府以利和谈D. 促蒋联共结束内

14、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东北的关注,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31”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侵入中国东北,因此这些学者以此唤起民众共赴国难,A正确。这一时期开发边境不是主要任务,B错误;材料主要是唤醒民众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共斗争的问题,C错误;促蒋联共结束内战是西安事变,D错误。13.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

15、了中国的政治状态B. 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D. 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1936年起中共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全国抗日解放联盟”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抗日口号广为流传,反映了各阶层抗日力量加强了联合,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故选A;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显不符合史实,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C、D。14.倪玉平在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中写道)扬州关曾于咸丰(1851年至1861

16、年在位)三年停征,五年复开旋停,至咸丰九年恢复开征,但此后征收仍不太理想。同治二年,扬州奏称税收减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清廷大量税银被用于支付战争赔款B. 大规模内战消耗清政府大量军费C.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政府的收支D. 自然经济解体导致晚清税收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咸丰元年到咸丰三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消耗了大量军费,清朝无力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收税,影响了朝廷收入,故C项正确;咸丰元年到咸丰三年并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故A不正确;B说法不够准确,内战的军费支出仅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收入受到影响,故B不正确;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此时处于天平天国运动时

17、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本题相关性小,故D不正确。15.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某书:“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该是A. 天演论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D. 海国图志【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认为此书为“贼人”所做,而“贼人”应指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且又“效法西人”,故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符合题意,故C正确;天演论是维新派严复的作品,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作海国图志,严复、魏源不符合材料所说的“贼人”,排除A、D;天朝田亩制度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的社会,不符合“皆是效法西人所为

18、”,排除B。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则贼中不为无人”,联系所学可知此书应该是资政新篇。16.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发布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揭露清政府借辫子来残杀民众的血腥行为。即使仍处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也自愿剪掉辫子,“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日本国民”,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剪辫时,还“鸣放爆竹”、“办酒宴”。这反映了当时A. 新政权强化民族意识和认同B. 日本暴行激起台湾民众不满C. 南京临时政府推动习俗变革D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表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遗民,更不是

19、日本国民”可知,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在武昌起义后得到了强化,故选A。材料中湖北军政府揭示的是清政府的暴行,而非日本,排除B;材料中的主体是湖北军政府,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国民的民族意识,并非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17.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A. 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 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 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 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答案】D【解

20、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A全体国民表述绝对化;B不符合史实;C中的都赞成表述过于绝对;通过题干内容的表述只能表明民主共和已然成立中国的历史潮流,所以D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

21、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18.“至今军阀作恶如故也,列强横行且有加而无已也中国革命,不能不承认为世界革命中之一部,而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即在其中矣。吾辈死者,但知中国革命与国际革命,不能分而为二,则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岂有纷争之必要”(摘自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该日记内容反映出蒋介石A. 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赞成国共两党合作C. 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D. 已经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涉及对象是“军阀”和“列强”而非日本帝国主义,排除A;根据材料“实行三民主义,则共产主义在其中矣”“三民主义与共产主

22、义,岂有纷争之必要”,可知当时的蒋介石认为面对旧军阀和列强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和共产党应该联合革命,选B。 材料只表明蒋介石认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合作,但不能证明蒋介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排除C;当时是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排除D。19.毛泽东在一份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一政治报告发表的背景是A. 北伐战争初步胜利B. 红军长征胜利会师C. 抗日战争完全胜利D.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23、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故D正确;A、B、C涉及的时间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2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

24、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21.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

25、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22.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 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 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D. 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65-2006年西藏的藏族和

26、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是一国两制。23.“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这段文字最早应出自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C.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的是中国政府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这是两岸关系缓和的重要一步,

27、发生在改革开放前夕。因此具体时间是在1979年左右,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正常化24.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 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九二共识”的确定C. 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 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

28、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25.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

29、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26.1954年,

30、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A. 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B. 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C. 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 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中,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故C项正确;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结束是在1953年

31、,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后,故D项错误。27.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习: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咯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 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C. 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D. 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意思,新中国

32、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明显带有意识形态的外交特点,但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同时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B正确,而C项表述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突破了单纯的意识形态上的革命思维,故A不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国家利益出发,并不是突出立大国形象和参与国际事务,故D不正确。28.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A. 和平共处不称霸B. 求同存异谋发展C. 加强团结不结盟D. 区

33、域互利求合作【答案】B【解析】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9.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D. 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答案】B【解析】由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主和亚、非、拉国家友好,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他们都想让中国尽快恢复联合国的合法

34、席位,主持国际正义,大力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我国得到了联合国绝大多数的支持,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努力的结果。B正确故本题选B。30.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A. 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 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C. 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D.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与题干中时间“1978年”不符,排除A

35、。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也是在1972年,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达成协议,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排除D,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31.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平。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说道:“邓小平1985年对我说过:我们不会拴在一架马车上。”这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表现是A. 另起炉灶B. 一边倒C. 不结盟D. 求同存异【答案】C【解析】“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我们不会

36、拴在一架马车上”体现出中国不和美苏大国结盟、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故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32.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的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A. 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B.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 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D.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的官兵和警察14500多

37、人次”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项正确。材料说的诸如参与联合国维和等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外交, 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我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特别信息,D项错误。33.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出我国的外交策略是A. 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B. 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D. 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

38、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都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故题干材料所述反映出我国的外交策略是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C正确;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是五六十年代的外交策略,故A不正确;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主持下的各项活动,故B不正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睦邻友好”不符,故D不正确。34.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A. 小国寡民B. 农耕文明C. 中央集权D. 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

39、等”可知希腊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这体现出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A正确;由“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可知,希腊城邦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B错误;希腊的多山、多港湾的地理环境,便于形成松散的城邦国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35.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A. 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B. 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C.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

40、】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享有民主权利,故B正确;古希腊民主只是公民的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错误,排除A;直接民主和轮番而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古希腊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36.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

41、这表明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C. 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发展D. 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废除血缘部落代之以地域部落的史实,这是对社会中传统贵族权力的削弱,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的繁荣时期在伯利克里时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城邦制度对民主的推动,排除C项。37.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

42、公职。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A. 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B. 实行直接民主C. 广泛而又普遍D. 维护奴隶主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从居民的等级划分的角度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这说明雅典民主是狭隘的,“而从公民集体内部个人享有的权利这个角度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并在其中自由发表意见,都有权按法定程序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都有权享受雅典城邦政府提供的一切福利待遇”这说明雅典民主却是广泛而普遍的,故A项正确;实行直接民主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广泛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主特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43、A。考点: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易错警示】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8.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 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 表

44、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 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贵族不再拥有随意的法律解释权),AC两项排除;它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排除B项;D项符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考点定位】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39.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

4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 万民法继续公民法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思想,更多地是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和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法律规范,故A项错误; “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存在时期等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40

46、.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

47、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41.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 主权在民原则B. 天赋人权原则C. 各州自治原则D. 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

48、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42.“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以上是某位老师在课件中展示的某国部分宪法条文,其最有可能来自: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德

49、国的政治体制,德国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这是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所以最有可能来自德意志帝国宪法,而英国、美国、法国是均没有皇帝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这四个国家中只有德国有皇帝,所以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4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A. 工人与资本家B. 农民与工人C. 地主与资本家D. 农民与资本家【答案】A【解析】【分析】“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即

50、工人与资本家而非农民与工人、地主与资本家以及农民与资本家,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4.巴黎公社期间:“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主要反映出A. 公社委员们“公仆”意识浓厚B. 巴黎公社财政十分困难C. 公社委员们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D. 巴黎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看,公社委员不愿意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他们

51、廉洁奉公,具有“公仆意识”,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社社员们崇尚廉洁,不能得出财政是否困难,故B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故D不正确。45.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 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D三项分别发生于

52、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和七月流血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9月”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损失惨重”“反政府叛乱进逼彼得格勒”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46. “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A. 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 “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C. 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D. 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答案】

5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杜鲁门主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要主宰世界,建立全球霸权。故此题应选D项。A与题干时间不符,BC在题干中没有反映。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47.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A. 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

54、坚实基础B. 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C. 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D. 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欧洲加强联系合作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A项正确,BCD表述过于绝对。48.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A. 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B. 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C. 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D. 新

55、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区间的冲突加剧,引发局部战争,导致世界秩序动荡。故答案为D项。A项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而不是美苏冷战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排除。【点睛】“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主流,但各种矛盾仍然存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在有些地方依然尖锐,造

56、成地区战争和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极端组织活动频繁,恐怖事件屡屡出现,严重影响着世界安全。二、非选择题4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鳊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

57、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

58、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即可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包拯5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承认,“特别是到了1947年底和1948年初,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看到其产主义力量的蔓延,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占领政策”。美国当局认为“重新武装日本和一个好战的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来自共产主义特别是亚洲共产主义的兴起”。

59、在这种情况下,原定对日本进行的整肃工作也就成了一出滑稽剧。本来整肃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解除武装”,不许军国主义分子担任公职,但真正被清洗的日本官僚上层人物仅为1809人,占应被清洗人物的1%还不到;漏网人中就有令日日本安倍首相的外祖父、甲级战犯岸信介。事实上,从战后到今天,关国都竭力在实现百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而对于只有“丢脸意识”而无“罪后意识”的日本,也正好需要向征服它的美国臣服。一个霸权主义路上逐渐衰落的美国,一个想在美国庇护下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日本,两者的结合对世界绝对不是好兆头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凶兆。张宏毅深挖日本否认二战罪行的根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60、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占领日本到扶植日本。原因: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需要。(2)对日本法西斯的清算不彻底;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使日本对二战罪行缺乏深刻反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变化”从材料“美国当局认为重新武装日本和一个好战的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来自共产主义特别是亚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信息中可得出。“原因”由材料“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看到共产主义力量的曼延”可得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亚洲(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政策都是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原因。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影响”由材料信息“但真正被清洗的日本官僚上层人物仅为1809人,占应被清洗人物的1%还不到一个霸权主义路上逐渐衰落的美国,一个想在美国庇护下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日本,两者的结合对世界绝对不是好兆头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凶兆。”可得出,日本法西斯势力未清除干净,导致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态度的转变影响了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以及世界和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