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1 ,大小:272.50KB ,
资源ID:71488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488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础训练1先秦史.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础训练1先秦史.doc

1、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 基础训练1 先秦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井田制、分封制的内容和相互关系。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2.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C.已懂得人工取火D.掌握了磨制

2、钻孔技术3.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A. B. C.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 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 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A.B.C.D.5.“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现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定夏朝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把中国历史纪年上推了A.2900多年B.2000多年C.1200多年D.800多年6.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B.任用贤臣,勤政

3、爱民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7.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B.商朝前线兵力弱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8.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9.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10.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4、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1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这是由A.夏民善于经商而来B.商民擅长经商而来C.由商朝的国名而来D.由商汤的国王名称而来12.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13.金文、钟鼎文、铭文是指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于A.周易B.战国策C

5、.尚书D.春秋15.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王畿之地大大缩小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 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A.B.C.D.1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17.公元前7世纪,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A.城濮之战B.马陵之战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18.下面叙述与战国历史相符的是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D.南方楚王率军到洛阳问鼎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

6、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20.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出现了精巧漆器 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已能用曲造酒 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A.B.C.D.2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其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22.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2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

7、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2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B.C.D.26.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A.王位和权力B.土地、爵位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2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实质是A.满足新兴地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B.大国兼并小国

8、,促进民族融合C.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D.给人民带来灾难,是历史的倒退2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2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集权的趋势A.B.C.D.3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家分晋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B.社会制度的变革达到质变阶段C.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仍有相当发展D.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2005

9、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 基础训练2 秦汉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秦朝统一的条件、经过和意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2.汉初的治国思想与“文景之治”的内容。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3.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使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

10、,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3.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的大发展B.国家实现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治4.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A.封建国家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侧重于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C.通过减轻刑罚安定民心D.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5.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A.体谅民间疾苦B.准备反击匈奴C.恢复社会秩序D.巩固封建统治6.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

11、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A.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B.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有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 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 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税 减免田租赋税,开放山林川泽A. B. C. D.8.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9.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是“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A.推行仁政

12、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法合一10.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9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11.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B.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1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势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1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A.皇帝征召B.乡举里选C.公府与州郡辟除D.举孝廉14.汉代实行

13、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C.控制剥削平民D.维持地方治安15.由于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开始出现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 人们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A. B. C. D.16.西汉时推广的耕作方式代田法。其主要优点是A.有利于抗旱保墒,休养地力B.便于灌溉和除草C.提高肥力,增加收成D.方便种植和收割17.到了东汉,人们用来纺织的原料有丝 麻 棉花 羊毛A.B.C.D.18.下面有关两汉手工业史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汉光武帝时被列为贡品 西汉煤已

14、成为冶铁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汉代橹、舵、布帆、锚的发明使用,表明造船技术的成熟A. B. C. D.19.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B.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C.收揽民心的重农政策D.推行文武并重之道20.下列有关文景之治的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景之治是封建时代第一个政治清明时期B.文帝景帝重视农业,我国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开始C.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D.这一时期没能彻底解决王国问题21.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5、是A.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2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A.人定胜天B.劳心者治人C.独尊儒术D.君权神授23.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24.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A. B. C. D.25.公元前60年,归

16、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A.越族地区B.河套地区C.四川、云贵地区D.西域地区26.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27.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28.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记录2

17、9.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B.最早提出病理学说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D.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30.关于两汉盛行的乐府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由民歌加工而成 笔法铺张 描绘人民生活 揭露官府残暴 语言清新A. B. C. 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3 基础训练3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和影响。2.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4.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的表现和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8、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江南迅速开发 中原经济发展停滞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A. B. C. D.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土地大量开垦 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农作物品种增多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A.B.C.D.3.当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A.三吴地区B.洞庭、鄱阳湖流域C.成都平原D.岭南和闽江流域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导致南方人观念更新 促进了民族之间

19、的融合A.B.C.D.5.创制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的是A.郑国B.赵过C.贾思勰D.马钧6.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A.谷物加工B.灌溉提水C.清除粮食杂质D.提高谷物质量7.曹魏的著名纺织中心城市是A.襄邑、洛阳B.襄邑、长安C.洛阳、相州D.洛阳、长安8.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蚕新品种的是A.蜀汉B.东吴C.曹魏D.东晋9.北魏时以制造军刀著称的地方是A.平城B.相州C.长安D.洛阳10.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A.西汉B.东汉C.魏晋D.南北朝11.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A.西汉B.东汉C.魏晋D.南北朝12.这一时期南方有名的造纸中心是在A.建业、扬州B.建业、

20、益州C.扬州、荆州D.荆州、益州13.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原则的是A.裴秀B.郦道元C.沈括D.贾思勰14.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的是A.东汉张角B.东晋葛洪C.三国曹不兴D.萧梁时陶弘景15.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16.范缜与竟陵王萧子良辩论的本质是A.儒学与佛学的斗争B.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的斗争C.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D.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17.随着佛教的兴盛,在当时发展起来的有建筑

21、雕刻 绘画 书法A.B.C.D.18.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19.至西晋初年,内迁少数民族达50多万人的是A.氐族和羌族B.匈奴和鲜卑族C.羯族和氐族D.鲜卑族和羌族20.西晋王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八王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B.极端腐朽的门阀地主掌权C.各族人民长期的反抗斗争D.匈奴贵族乘机攻占了长安21.三国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大批北方农民南迁 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A.B.C.D.22

22、.楚汉战争和淝水之战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启示是A.统一性质的战争必胜利B.盲目骄傲,骄兵必败C.人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根本D.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败的前提2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有当时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骄兵必败 东晋社会相对安定,内部团结 苻坚不得人心A.B.C.D.24.“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不包括A.曹操蒿里行B.王粲七哀诗C.蔡文姬悲愤诗D.庾信哀江南赋2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A.鲜卑族民歌B.北方汉族民歌C.匈奴族民歌D.羯族民歌26.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不包括A.蔡邕B.钟繇C.王羲之D.曹不兴27.南

23、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28.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A.重视保护农桑B.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大兴水利工程,改善了生产环境D.大力推行均田制29.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经典称为“三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玄”之列的是A.尚书B.周易C.老子D.庄子30.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主要是针对佛教宣扬的A.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B.生死轮回、因

24、果报应的观点C.形神统一、形亡神才灭的观点D.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4 基础训练4 隋唐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隋朝的统一、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工程建设。2.唐朝的建国和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和影响。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府兵制、募兵制的内容和作用。4.隋唐社会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取代北周 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C.开创三省六

25、都制 D.大力弘扬佛教2.隋统一的历史作用包括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A. B. C. D.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B.适应商业发展需要C.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供统治者寻欢作乐4.“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C.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充裕D.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5.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来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发展生产力B.巩固上层建筑C.调整生产关系D.加强经济基础6.史学界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6、B.打破关陇士族把持政权局面C.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D.重视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7.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影响的是A.藩镇独霸一方,削弱了中央集权B.宦官朋党之争,败坏唐朝政治C.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进扰D.北方经济破坏,人口大量南迁8.封建农民起义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是A.秦末农民起义B.东汉末年黄巾起义C.隋末农民战争D.唐末农民战争9.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10.以下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均田制破坏 两税法的实施 土地兼并严重 封建经济发

27、展A.B.C.D.11.下面有关兵制的内容,与唐玄宗有关的是A.不再实行军民异籍B.增加了军府的数量C.开始实行募兵制D.府兵地位不断下降12.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其作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轻徭薄赋有利于荒地开垦,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稳定的赋税 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A.B.C.D.13.同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两税法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A.它开始以夏秋两次收税B.它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它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14.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

28、财政问题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15.对唐朝“两税法”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以征收土地税为主C.在均田制破坏的情况下实行D.取消战国以来的人头税16.隋唐时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农民的身份是A.自耕农B.地主的佃农C.国家的佃农D.农奴17.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的破坏B.兵役繁重,士兵逃亡C.府兵地位下降D.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18.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其主要因素包括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兴修水利工程 中原大量人口南迁A.B.C.D.19.唐代陶瓷业中的新产品唐三彩,主要产

29、于A.邢州B.巩州C.越州D.扬州20.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封建经济繁荣B.科举考试的实行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21.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22.唐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措施有设立行政机构 采取和亲政策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经济文化交往A.B.C.D.23.现今我国裕固族的祖先是A.甘州回鹘B.西州回鹘C.黑水靺鞨D.云南南诏24.唐太宗和汉武帝在处理民

30、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A.发动正义的反击战争B.加强行政管理C.注重经济交往D.实行册封制度25.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记载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C.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26.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盛行造成的后果有麻痹了人民,避免了社会矛盾激化 佛教建筑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统治者崇信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 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A.B.C.D.27.北魏均田制与唐朝均田制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C.促进

31、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8.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维持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29.(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A.扬州B.泉州C.明州D.广州30.(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缀术 唐乐 熬糖法 班田制A.B.C.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5 基础训练5 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北宋的建立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

32、主要措施和作用。2.北宋对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3.元朝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元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概况,海运和漕运的路线和作用,元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后周世宗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C.为北宋大统一创造了条件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2.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的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C.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3.王安

33、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 B. C. D.4.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便于保卫皇室D.防止军事割据5.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C.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期已经完成,以下史实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是A.元朝开通海运、漕运B.元朝淞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C.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D.蒙

34、古族迁入江南地区与汉族杂居7.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B.只征收实物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8.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B.封建国家的盛衰C.民族的优劣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9.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A.消除了民族矛盾B.导致了北宋的灭亡C.削弱了契丹势力D.维持了长期和平10.下列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宋与元朝先后出现大一统局面B.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11.10至1

35、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和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12.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13.秦朝、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C.南部沿海地区居民迁往南洋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14.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学术气氛浓厚A.反映了两宋时期

36、政治统治比较开明B.是宋代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C.表明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D.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15.王安石在世时不可能看到的经济现象是A.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B.东京普遍用煤作为生活燃料C.黄河流域大片棉花长势喜人D.在浙江可以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16.宋代私人书院与官办学校相比,其特色是A.轻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B.评议朝政C.鼓励讨论、辩难,学风活跃 D.淘汰不合格生员17.下列对元朝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成吉思汗建立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 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 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 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A.B.C.

37、D.1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杂居过程B.社会封建化过程C.民族汉化过程D.南下开发过程19.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唐帝国建立时,已经融入的边疆民族是A.匈奴、鲜卑B.突厥、匈奴C.契丹、鲜卑D.鲜卑、突厥20.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2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

38、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22.下列反映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是浙江、淮河流域种植了占城稻 长江、淮河流域种植了棉花 四川纺织水平最高 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A.B.C.D.23.五代十国时期,最能表现出江南丝织业兴旺的现象是A.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B.品种多样、工艺精美C.手工业技术高超D.吴征收丝织品为赋税24.下面有关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B.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C.明朝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D.明朝淞江仍是棉纺织业中心25.关于制瓷业发展的表述

39、正确的是A.景德镇在南宋时已成为著名的瓷都B.景德镇制瓷业规模在明清时不断扩大C.唐三彩由黄、绿、红三种颜色组成D.越州在唐代是著名的白瓷产地26.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27.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荤图28.两宋时期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 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 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 南宋时传入欧洲A.B.C.D.29.宋元杰出科学家沈括

40、和郭守敬在科学上作出的共同科学成就是A.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C.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30.清明上河图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 商品种类繁多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个体商业比较发达 交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B.C.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6 基础训练6 明清史(鸦片战争以前)(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明清时期的政治。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5.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本

41、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厂卫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2.关于明朝锦衣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设立于明成祖在位时期B.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3.不属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锦衣卫C.废行省设立三司D.设立西厂特务4.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不同是A.考试的目的B.考试的内容C.考试的方法D.考试的管理5.明朝时,专管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是A.户

42、部、转运使B.工部、布政使C.户部、布政使D.吏部、按察使6.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故事说明A.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B.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C.明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不敢稍有疏忽D.宋濂惟惟诺诺,仅是皇帝奴仆7.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直接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充实和加强司法部门C.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D.防犯外戚宦官干预朝政8.下列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B.内容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9.“靖难之役”的

43、起因是A.藩王对建文帝削藩不满B.朱棣企图夺取皇位C.建文帝对藩王过于软弱D.朱棣不满建文帝迁都北京10.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是在A.洪武元年B.永乐元年C.永乐四年D.永乐十九年1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适应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12.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人头税B.以田亩数计征C.赋税折银征收D.按照资产交纳13.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意义有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 B.

44、 C. D.14.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15.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的兴起B.五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汉唐以来人头税被废除16.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是A.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B.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C.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7.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

45、规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多买田置地A.B.C.D.18.清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9.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二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553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4亿,导致人口激增的直接原因是A.清朝管辖区域扩大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C.地丁银制度的推行D.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0.清朝设置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A.伊犁将军B.乌里雅苏台

46、将军C.岭北行省D.西宁办事大臣21.清代负有西藏地方管理之责的是驻藏大臣 达赖喇嘛 班禅喇嘛 理藩院A.B.C.D.22.“改土归流”的影响在于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 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局面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C.D.23.下列各项措施,明清两代都使用过的是A.僧官制度B.改土归流C.金瓶掣签D.政教分离24.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最佳的季节应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5.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不包括A.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B.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C.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D.开始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科

47、技2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A.租借权B.开发权C.居住权D.统治权27.书中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是A.禹贡地域图B.梦溪笔谈C.水经注D.徐霞客游记28.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C.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D.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29.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源于他的著作A.明夷待访录B.日知录C.萍洲可谈D.詹曝杂记30.下列各项,属于类书的是A.永乐大典和割圆密率捷法B.乐律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C.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

48、集成D.农政全书和天下郡国利病书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7 基础训练7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清朝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战争失败的原因。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活动。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借口、时间、侵略军头目。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胜利进军的状况,军事达到全盛的表现及原因。5.天京变乱的原因及影响;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的情况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原因、教训和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成为鸦片战

49、争的发动者的根本原因是A.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C.英国船坚炮利D.形成了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2.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主张主要是因为A.白银大量外流 B.危害人民健康C.危及清朝统治D.破坏自然经济3.表明鸦片战争开始与结束的史实分别是A.英舰封锁珠江口;英舰列队架炮于南京下关江面B.虎门销烟导致英国政府发动战争;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议和C.英军进犯天津白河口威逼北京;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赴广东和谈D.英舰封锁珠江口;中英签订南京条约4.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向时纹银每两兑钱千,今则每两兑至千又六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官场贪污成风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破

50、坏了小农经济C.清政府增加赋税D.鸦片输入使白银大量外流5.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B.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政策C.清政府的落后D.腐朽的封建国家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6.在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早破坏中国领海主权的是A.南京条约B.南京条约附件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7.除南京条约及附件以外,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可以得到的侵略权益有在通商口岸建教堂 英舰任意出入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A. B. C. D.8.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及其

51、产生影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B.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手工业生产难与机器生产竞争9.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B.封建自然经济的盛行C.清政府的腐朽D.农民起义打击10.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哪一项是属于主观上的A.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B.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C.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是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B.中国社会一半是半殖民地的,一半是半封建的C.独立主权部分丧失,

52、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D.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12.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足”是指产品富足B.衣食住行之所需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13.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攫取领事裁判权D.协定关税14.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1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要矛盾有两对B.由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C.决定了中国革命任务的双重性D.中外矛盾自始

53、至终占主导地位16.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与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相比,洪都拉斯是中国的1246倍,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的闭关政策影响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C.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D.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没有加入英法联军直接武装侵略中国,其原因包括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军事实力不及英法 美国侵略扩张主要目标在拉美 美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美国不需要在中国扩张领土A. B. C. D.18.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有A.商品输出B.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C.资本输出D.资本输出为主

54、,商品输出为辅19.下列事件中,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加深的是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规定海关税收值百抽五的原则 任命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A. B. C. D.20.总理衙门任命英国人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A.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B.大大妨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中国入超额呈增大趋势21.西方殖民者大肆贩卖华工到海外充当苦力的原因是天津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西方殖民者收买地痞流氓诱骗掠拐华工 列强的入侵加剧了农民的破产 中国有大量过剩的劳动力A. B. C. D.22.扩充商务

55、十条载: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吓,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货在华关税优惠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C.海关人员崇洋媚外D.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23.在1860年之前,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政权实际上保持“中立”态度,其原因主要有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相同的宗教形式 西方列强之间有矛盾 列强与清政府之间有矛盾 列强对太平天国抱有幻想A. B. C. D.24.太平天国时期,曾出现英法联军在北方与清朝中央政府对抗,在南方,与清朝地方当局携手,与太平天国为敌。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外国侵略者要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 要利

56、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要保护他们的既得侵华权益 要攫取得更多的侵华权益A.B.C.D.25.1856年太平天国天京变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领导集团争权夺利C.洪秀全革命进取心减退D.清政府从中挑拨离间26.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而导致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压制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D.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27.之所以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规模

57、大、时间长、斗争英勇28.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是A.组织了强大武装B.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C.建立了政权D.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29.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所起的最大作用是A.批评了闭关政策B.介绍了西方历史地理C.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启迪人们探索救国之路30.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区别是A.是否学习西方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是否译书学习科技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8 基础训练8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洋务派、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评价和失败原因。2.中国

58、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3.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4.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门户开放”政策。5.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及宗旨。6.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总理衙门和外务部设立的共同点是A.都主管通商和外交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C.都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私人投资创办的资本主义工

59、业兴起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清末“新政”期间3.中国教育打破科举制的束缚,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始于A.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B.维新派开设经济特科C.清政府废止科举制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4.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一些抵制5.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对这种“奇局”应理解为A.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C.外国资本主义的枪炮利器是前所未有的D.面临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不可抗拒的潮流

60、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兴起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由私人投资兴办7.近代史上,中外反动势力能够勾结起来的一个共同的政治前提是A.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确保外国在华特权D.发展互邻友好关系8.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得到英法同意,这从本质上说明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性质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C.清政府更加反动D.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9.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这是因为屈从西方侵略势力而设立 其职能是主

61、管外交、通商、洋务等涉外事宜 其经费主要靠洋人控制的海关税收 它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A. B. C. D.10.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洋务运动起了诱导作用C.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其产生提供了条件D.小农经济破产为其产生提供了劳动力1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是由于A.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C.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D.中国资产阶级没有经过大革命的洗礼12.最早取得在华合法投资权的是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13.下列关于法国在中法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

62、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矛盾激化,互相牵制B.19世纪晚期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C.当时法国政局不稳,茹费理内阁倒台D.中越军民英勇抵抗,重创法军14.中法战争中,中国在陆地上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实行坚决抵抗政策B.中越军民英勇抗战C.洋务运动增强了军队实力D.法国内阁垮台15.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根本原因是A.法军武器先进B.清军贪生怕死C.清政府乘胜求和D.封建统治腐朽16.1894年,清政府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A.李鸿章推行“避战自保”的方针B.北洋舰队主力被歼灭C.北洋舰队将领临阵脱逃D.北洋舰队装备落后17.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A

63、.德俄法三国是盟国B.列强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D.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18.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最深刻的表明了A.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中国行不通B.中华民族富有反抗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C.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D.封建统治的腐朽19.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原因是A.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它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大举向我国东北扩张经济势力C.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割离几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它迫使清政府大量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2

64、0.为便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接受“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采取的策略是A.首先承认各国已取得的特权B.推行“大棒”“金元”并用的政策C.首先寻求英国的支持D.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结成同盟21.变法通议中写到,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人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在此乎?”材料意在A.批评洋务派的活动B.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C.寻找中国积弱的根源D.强调中国有实行社会政治发展的必要22.光绪四年,有人指出,“外国官与商合,商人势大,故日臻富强,中国官与商分,商之势单,故日趋贫弱。”其实质是

65、A.要求发展私人资本B.要求推行政治变法C.主张对外开放D.主张推行洋务运动23.导致戊戌变法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顽固派势力的强大B.变法触及顽固派的利益C.袁世凯的告密D.帝党势力的急剧膨胀24.以下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C.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原因之一D.维护孔子之名,以尊奉祖训25.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君主专制政体B.开明君主政体C.君主立宪政体D.民主共和政体26.义和团的“扶

66、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正确区分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B.没有分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C.没有区别开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2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28.19世纪末,列强争相向清政府贷款,其目的是A.谋取高额利润B.扩大在华政治、经济势力C.掠夺路矿权D.为本国剩余资本寻找市场29.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因素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中国资产阶

67、级登上政治舞台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D.维新派的活动30.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主要的表现是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D.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9 基础训练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途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和意义。4.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的原因、经过与意义。5.武昌起义的经过、取得胜利的原因、结果。6.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68、,采取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7.张勋复辟的结果;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原因、结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些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人,从驱除满人那一方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不表明当时孙中山A.正确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69、2.下列不是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是A.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发展B.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C.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较维新派兴民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A.反对民族压迫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C.国家的阶级实质D.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4.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立宪派的矛盾5.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的主要区别在于A.维护君主制度B.缓和国内矛盾C.引进欧美政体D.加强君主专制6.清末“预备立宪”实质在于A.摆脱政治危机

70、,加强专制集权B.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C.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D.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7.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不同点是A.在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的背景下开始B.有向西方学习的内容C.统治阶级内部对出台措施存在着严重分歧D.对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客观上起了诱导和刺激作用8.20世纪初期,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C.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D.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9.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A.顺应历史发展趋势B.加强满洲贵族统治C.欺骗社会舆论D.实行君主立宪10.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推翻帝国主

71、义在华侵略势力B.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人民享有民主自由11.中国人民开展保路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是A.反对收回已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B.反对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C.抗议逮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D.推翻腐败卖国的清政府12.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B.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D.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1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

72、发展超乎列强的预料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项法令中,对其革命纲领未真正实施的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15.武昌起义胜利的客观条件是A.黄花岗起义巨大影响B.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C.湖北自然灾害严重D.新军中革命党人增多1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力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17.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B.封建顽固势力强大C.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D.资本主义力量弱

73、小18.袁世凯上台后初期,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宽松局面,其重要原因是A.人们的民主意识强烈B.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C.袁世凯当时倾向于民主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9.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的结局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D.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形式20.“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21.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

74、丘之貉。”这表明孙中山A.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B.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问题C.断然决定同军阀彻底决裂D.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22.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A.避免战火燃及中国B.扶植黎元洪当总统C.抵制日本在华势力D.抵制段祺瑞扩张势力23.1915年12月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又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南北议和。这些情况表明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同盟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24.日本政府在二十一条中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

75、租与他国”,其实质目的是A.欺骗国际舆论B.立法形式保障中国领土不被列强占领C.充当北洋军阀统治的靠山D.妄图独霸中国,排斥列强25.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日、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B.共和与专制的斗争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权力之争26.二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的性质问题B.人心向背问题C.国民党自身的局限性D.双方力量对比问题27.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B.建立者是袁世凯C.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中国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28.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对其依据表述,不正确

76、的是A.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而建立B.革命派在政权中占大多数C.政府颁布了反封建的法定措施D.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29.下列运动利用军阀打军阀的是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反对张勋复辟D.护法运动30.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没有得到发展,其重要原因是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0 基础训练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77、训练指要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和意义。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3.中共“一大”的召开及中心议题;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共“三大”的内容和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和意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5.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经过以及大革命的失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5题。1.以下有关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国民政府用封建思想

78、禁锢人们的思想C.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文化上打破封建束缚D.资产阶级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2.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反对封建专制主义B.反对愚昧和迷信,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C.促进了中国的富强D.促进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3.新文化运动与以前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相比,主要“新”在A.宣传的思想内容 B.运动的领导者C.其历史作用D.其历史地位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与同一时期的孙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点是A.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B.对封建主义势力妥协C.对帝国主义分子妥协D.未同封建军阀作斗争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最

79、主要的愿望是A.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批判封建正统思想D.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据此回答610题。6.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与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的是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和约签字A. B. C. D.7.上题中的口号与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基本一致的是A.B.C.D.8.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是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B.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C.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D.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9.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

80、到上海后,运动最新的特点是A.商人罢市B.工人罢工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0.在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的成果中,哪一项意义最重大A.被捕学生获得释放B.卖国贼被罢免C.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D.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据此回答1115题。11.中共“二大”提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作出这一决策的客观依据是A.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B.中共的最

81、高纲领C.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阶级性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12.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反映出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中共坚持城市斗争道路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中国工人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运动失败13.下列有关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两个阶段B.革命性质和根本任务没有质的变化C.两者主要区别是领导力量的改变D.等同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阶段1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5.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82、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二七”惨案的发生C.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镇压D.革命力量的相对薄弱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据此回答1620题。16.孙中山能够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实现伟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B.孙中山具有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C.中共对他的帮助D.共产国际对他的帮助17.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A.北洋军阀对罢工运动的残酷镇压B.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C.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D.敌人力量的强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相对弱小18.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A.护法运

83、动的失败B.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C.共产国际的建议D.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19.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A.斗争目标不同B.斗争方式不同C.阶级立场不同D.世界观不同20.“我们期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真正领袖地位。”上述中共三大宣言内容反映出A.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政党B.希望改组国民党C.承认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袖地位D.放弃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据此回答2126题。21.与京汉铁

84、路工人大罢工相比,五卅运动的新特点是A.中共领导B.无产阶级是主力C.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组织D.中外反动势力破坏镇压22.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两次东征的相同点是A.都是广东革命政府领导B.都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C.都在孙中山领导下D.都得到工农的积极配合23.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其原则与他的以下的哪一主张相一致A.兴中会纲领B.新三民主义C.同盟会纲领D.三大政策24.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从性质上讲它属于A.旧军阀内部的争夺权利的斗争B.新、旧军阀之间的斗争C.新军阀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D.反对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25.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同年,北

85、方的政局是A.直皖军阀正在混战B.直奉军阀携手“反赤”C.直鲁联军进攻苏、皖D.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26.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国民革命军进入河南后的主要对手是A.吴佩孚B.段祺瑞C.孙传芳D.张作霖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据此回答2730题。27.蒋介石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是在A.任黄埔军校校长后B.孙中山逝世后C.中山舰事件后D.整理党务案被通过后28.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核心是A.是否进行北伐战争B.由谁掌握革命领导权C.是否进行土地革命D.是否执行三大政策29.下列有关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

86、表述,正确的是A.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军阀统治的基础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D.中共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30.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切最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这表明当时党已经A.受到右派错误路线的影响B.放弃了领导工人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原则D.开始与国民党合作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1 基础训练11 国共的十年对峙(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八七会议的内容和功绩;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经过和意义。2.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实践过程、理论

87、内容和深远意义。3.“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4.红军长征的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5.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与和平解决的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3.“九

88、一八”后,蒋介石不抵抗的最主要原因是A.期待国联“公理解决”B.认为中国实力不如日本C.幻想日本会“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完整”D.“宁可亡于日,不可亡于共”的反动立场4.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影响B.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D.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教育B.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C.认识到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D.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奔走劝说联共6.毛泽东建立农村

89、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依据是A.“八七会议”精神 B.共产国际指示C.中国的国情D.人民群众的支持7.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走群众路线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造成1933年革命根据地重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蒋介石连续五次“围剿”B.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C.国共两党力量悬殊D.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10.中国工农红

90、军“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胜利 革命乐观主义的胜利 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胜利 毛泽东正确思想的胜利A. B. C. D.11.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既要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又要逾越前进途中的万水千山,下面红军越过“万水千山”的先后顺序是大渡河 金沙江 赤水河 夹金山A.B.C.D.12.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表明中共明确了掌握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创建了工农革命军 已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A.B.C.D.13.1927

91、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A.这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C.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D.是中共独立开创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开端14.“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共“八七”会议决议表明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B.中共正式确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中共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D.中共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15.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C.

92、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16.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指A.国共对峙取代了南北对峙B.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D.封建军阀已经被打倒17.从规模和次数上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主要原因是A.中共斗争策略的改变B.城市里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C.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D.产业工人的队伍没有壮大18.中国革命“走井冈山道路”的最重要条件是A.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B.有良好的群众基础C.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D.中共的正确领导1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93、,中央领导的土地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B.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C.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D.消灭了土地私有制20.30年代初,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A.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B.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D.劳动农民的个人土地所有制21.国共十年对峙前期,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A.中外反动势力力量较弱B.国民大革命时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C.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D.地理环境适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2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枪不如人”B.防止

94、人民力量兴起C.坚持反共立场D.寄希望国联主持公道23.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先安内再攘外B.只安内不攘外C.既“攘外”又“安内”D.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24.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不包括A.给帝国主义侵略造成可乘之机B.使蒋介石的地位日益提高C.为红军的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D.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25.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A.蒋介石妥协政策不得人心B.日本已开始了全面侵华C.抗日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D.要抗日就必须进行反蒋26.“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的报告书主张对中国东北三省实行“国际合作为

95、最善之解决”,其实质是A.满足中国恢复东三省原状的要求B.变东三省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C.承认日本炮制的伪“满洲国”D.防止事态扩大,维护东亚和平27.下列有关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革命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被迫转移的B.经历了一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识过程C.使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D.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28.“一二九”运动是中共民族革命高潮到来的标志,主要是指A.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B.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进程C.促进了中共对革命方针政策的调整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29.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96、国民党的各个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这一观点表明A.大会仍未肃清“左”倾思想B.中共着力纠正“左”倾思想C.中共认清了革命的对象与动力D.大会纠正了右倾主义路线30.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政策的感召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2 基础训练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内容。2.洛川会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论持久战的发表背景、内容和意义。3.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独裁统治的特征、经济掠夺、皖南事变、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97、4.相持阶段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战”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日本一战犯说:“我们感觉在发动这个自治活动中,尚缺少一个明确的动机乃选择反共这个口号作为树立华北自治政权的目标。”据此回答13题。1.日本选择“反共”作为“华北自治”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A.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B.便于拉拢蒋介石集团C.迷惑英美等西方列强D.西北红军力量强大2.日本制造的“华北五省自治”的根本目的是A.开展治安强化运动,肃清抗日力量B.使其脱离国民党的统治C.作为侵华

98、的基地,“以战养战”D.妄图建立第二个伪“满洲国”3.华北事变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一二九运动爆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C.国民党的反动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D.西北革命根据地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此回答46题。4.“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过程。”这段话反映了A.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B.资产阶级和军阀改变了政治态度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资产阶级及军阀的统治受到威胁

99、5.周恩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时间长,差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句话主要是说明A.中日民族矛盾在九一八事变时就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C.国共两党矛盾很大,需要较长时间缓解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其主要原因是A.中共正确的策略方针 B.英美等国的支持C.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D.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抗日大局为重。据此回答710题。7.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

100、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8.中共提出三大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不战而屈人之兵,阻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B.向全国人民表明态度C.争取和国民党合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9.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共A.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C.要独立自主的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D.揭露顽固派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皖南事变反映出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101、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11.毛泽东提出人民战争路线的主要依据是A.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B.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C.敌强我弱不能迅速战胜日本D.战争力量之最深厚的根源在民众之中12.汪伪政权与蒋介石集团的最大区别在于A.与帝国主义勾结 B.代表阶层不同C.对日政策不同D.对人民的态度不同13.日本的“强化治安运动”和“清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殖民统治B.实行特务统治C.实行恐怖政策D.肃清抗日力量14.下列与中共在沦陷区的斗争方针相符的是A.积极发展抗日力量B.着重开展合法斗

102、争C.不间断开展对日斗争D.以骨干分子公开斗争为主15.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的是A.召开五届五中全会B.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C.设立专门的防共委员会D.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委员会16.日本政府曾表示“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这段话表明日本A.改变了灭亡中国的政策B.侵华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C.向国民政府承认其过去的政策错误D.主张国民党亲日派与亲英美派讲和1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内外政策、方针能体现其政权实质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制造皖南事变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方针 豫湘桂战役的溃败

103、A. B. C. D.18.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A.不准备与国民党继续合作B.以斗争求团结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19.下列战役按时间顺序排列为太原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 枣宜会战A.B.C.D.20.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为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蒋介石政策重心自抗日转向反共A.B.C.D.21.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攻占的中国城市是广州 宜昌 南京 长沙 重庆A.B.C.D.22.抗战后期,日本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淞沪会战B.豫湘桂战役

104、C.武汉会战D.台儿庄战役23.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主要是因为A.经济统制B.整顿税务C.控制金融D.改革币制24.抗战时期,国统区与沦陷区的相似之处有实行特务统治 实行保甲制度 实行经济掠夺 残害抗日群众 强制收购粮食A.B.C.D.25.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主要是为了A.粉碎日本的“扫荡”B.振奋全国的抗日精神C.争取抗战形势好转D.提高中共和八路军威望26.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建立三三制政权 开展大生产运动 进行整风运动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实行精兵简政A.B.C.D.27.中国共产党“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主要体现在A.指出了中国

105、的光明前途B.全党形成了空前团结C.提出争取抗战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8.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评述,正确的是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的持久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统一战线中呈现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A.B.C.D.29.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B.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C.以往的反侵略斗争没有取得一点成就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30.下列关于抗战开始阶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国民党积极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106、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两个战场在此阶段出现C.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共赴国难D.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3 基础训练13 人民解放战争(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重庆谈判的基本过程,国共双方争论的焦点和谈判的结果、意义。政协会议的内容和成就。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经过和原因。3.三大战役的时间、经过和意义。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因、历史经验和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107、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后美国的对华基本政策是A.控制中国 B.扶蒋反共C.直接侵略D.扶植傀儡政权2.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坚持的方针是A.独裁专制B.和平建国C.假和平,真内战D.独裁和内战3.蒋介石发动内战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A.抢夺抗战胜利果实B.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C.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D.建立统一稳定的亲美政府4.蒋介石玩弄和平阴谋,主要是因为A.欺骗国内外舆论B.发动内战不得人心C.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D.用和平手段让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5.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

108、由权利的问题6.经过重庆谈判,国民党被迫接受的基本方针是A.和平建国B.实施宪政C.和平民主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7.重庆谈判取得的主要成果是A.延缓了内战的爆发B.暴露了蒋介石的本来面目C.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D.使人民取得了许多民主权利8.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C.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D.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9.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

109、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A.建设什么性质国家之争B.国共两党关系的斗争C.军队与政党的关系之争D.解放区与国统区关系之争10.通过重庆谈判和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共取得的成果有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 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实现了中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地位 团结了民主力量A. B. C. D.11.20世纪40年代的民主党派,许多政党曾坚持“中间路线”,其实质是A.介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三势力B.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目标C.仿效西方民主,走议会政治道路D.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改良12.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

110、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C.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D.攻占南京13.1945年710月间,人民解放军在上党、邯郸歼灭了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其影响主要是A.粉碎了国民党对该地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对该地区的重点进攻C.为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D.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14.在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在运动战中拖垮敌人C.保卫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D.放弃大中城市、占领农村15.在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时,西北野战军采用的“蘑菇”

111、战术实际上属于A.游击战B.运动战C.阵地战D.歼灭战16.全歼美械装备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解放军部队是A.西北野战军B.东北野战军C.华北野战军D.华东野战军1946年,蒋介石被暂时的军事胜利冲昏头脑,召开了伪“国民大会”,制订了伪“宪法”。据此回答1718题。17.这次国民大会被称为伪“国大”,主要是因为A.国民党一党包办B.违背政协决议C.民主党派拒绝参加D.国民党建立了独裁统治18.这次会议的最大后果是A.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B.把内战合法化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拒绝参加D.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据此回答1921

112、题。19.战略反攻的意图是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区C.彻底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20.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方向,主要是由于该地区A.群众基础好B.战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C.有利于大规模的运动战D.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21.带领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的军事将领是A.陈赓、谢富治B.聂荣臻C.林彪、罗荣桓D.彭德怀、贺龙22.1946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国人称为“新二十一条”,主要是因为A.其内容与“二十一条”相似B.直接导致国统区经济崩溃C.美国从中攫取了各种特权D.有利于美国独霸中国23.下列民主党派中成立时间最早的

113、是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B.中国民主同盟C.中国致公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4.解放战争第二年我军作战任务的特点是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扩大解放区C.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D.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同时进行25.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A.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B.敌军集中兵力防守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D.蒋介石要求和谈26.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援前线,主要是由于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B.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C.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得道多助D.中共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2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政治态度是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

114、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28.1949年,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的实质是A.国共两党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联合政府B.让国民党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C.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D.彻底废除国民党的独裁专政和内战政策,实现国内和平29.在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民盟领导人是A.沈钧儒B.宋庆龄C.张澜D.黄炎培30.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

115、的发展,你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4 基础训练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经过、结果和意义。2.没收官僚资本和国营经济的建立。3.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措施和意义;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方法、经验与缺点。5.一届人大的召开及其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116、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民主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挫折A. B. C. D.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3.人民政府组织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在性质上属于A.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B.反对城市封建势力的斗争C.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D.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4.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家的资本所有权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

117、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5.建国后初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实行工商业的公私合营D.没收官僚资本6.新中国曾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方向是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7.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其主要标志是A.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B.工农业生产超过内战爆发前的指标C.国民经济各部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D.社会主义国

118、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8.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A.自由竞争B.受国家法律约束C.未形成垄断D.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9.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C.到1952年底,全国各民族的土地改革圆满完成D.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10.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官僚资本B.建立大型国营企业C.收回海关主权D.没收私营工商业11.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

119、有制D.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过渡时期是指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从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13.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A.农业合作化B.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C.建立手工业合作社D.没收官僚资本15.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部分资本家代表人物拥护中共领导 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对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起重要

120、作用A.B.C.D.16.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主要依据是A.民主党派在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民主党派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已成为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C.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17.建国初期,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方针是A.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革命接班人B.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C.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加强工农干部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18.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初级农业合作社与高级农业合作社主要区别在于A.性质上B.规模上C.生产方式上D.管理范围上19.在全国基

121、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的完成20.以下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害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21.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22.建国初期,对私人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后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共同点是A.都触及所有制形式B.都是为发展国家经济C.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D.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23.下列关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

122、过渡时期总结路线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相互指导的关系B.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单一的经济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主要问题C.一五计划的内容包含着总路线的基本精神D.一五计划是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阶段24.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存在的时间是A.19191949年B.19491956年C.19531956年D.19531978年25.以下与彭德怀有关的是领导平江起义指挥抗美援朝指挥百团大战指挥西北解放军A.B.C.D.26.1954年秋,召开一届全国人大的根本目的是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D.调动各族

123、人民的积极性以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27.1949年,新政协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以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历史依据 实质上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合作 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某些特点 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A.B.C.D.2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项是A.提出了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B.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强调了党的工作作风D.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2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平津战役开始 蒋介石求和声明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淮海

124、战役结束 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A.B.C.D.30.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D.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5 基础训练15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和意义。2.整风运动的原因、必要性和内容;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和影响。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七千人大会

125、和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4.“文革”的导火线、全面发动的标志;“九一三”事件,“四人帮”的形成;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共八大确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其直接原因是A.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经验的迷信B.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C.中共领导人的调查研究D.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指导2.为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A.民主革命的胜利 B.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三大改造完成D.中共八大的决策3.1958年,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指出:“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的

126、努力,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并且为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物质和思想的某些条件。”这段材料的思想根源是A.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B.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病C.“左”倾盲目主义D.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A.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提出批评意见B.少数人对党和政府的攻击C.党中央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D.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反华浪潮5.从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可得出的教训是A.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B.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6.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要是因为

127、A.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已进入困难时期B.“大跃进”运动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C.当时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D.农民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热情不高7.所谓“大跃进”运动是指A.将各类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B.超额完成各种计划指标C.制订并完成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D.全民大炼钢铁运动8.一份报纸曾登载粮食亩产12万斤,一颗大白菜200斤,这是哪一年的报纸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6年9.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历史的最恰当的评价是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恶性发展C.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充分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既遭受重大挫折,也

128、取得巨大成就10.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整顿党的作风和机关作风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11.下列哪一事件说明中共开始违反了“八大”的指导思想A.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12.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错误的最主要根源是A.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打击面过宽,严重扩大化C.把右派的性质定为敌我矛盾D.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13.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可能性的是A.“大跃进”运动B.农村土改运动C.反右派斗争D.文

129、化大革命14.1960年,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调整、稳定、巩固、提高B.调整、改革、充实、提高C.充实、调整、巩固、提高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5.对“七千人大会”的情况表述,正确的是A.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全部平反16.下列重要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建的是A.宝成铁路B.武汉长江大桥C.兰新铁路D.成昆铁路17.我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A.王明“左”倾冒险主义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反右倾”斗争D.文化大革命18.之所以发生“文化大革命

130、”的悲剧,其历史根源在于A.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个人地位的空前提高B.建国以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C.毛泽东个人“左”倾错误发展的严重结果D.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大量分散的小农经济19.从所谓的“一月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进入了A.全面整顿时期B.“全面夺权”时期C.“批林批孔”时期D.“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期20.我党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A.罗瑞卿B.刘少奇C.彭德怀D.邓小平21.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破产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三事件”B.所谓的“二月逆流”C.“四五运动”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22.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较前一年增长了9.2

131、,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B.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了“左”倾错误C.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采取了有效措施23.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24.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有诗云:“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这里“豺狼”是指A.林彪反革命集团B.江青反革命集团C.“左”倾错误路线D.“文化大革命”运动25.“四五运动”的实质A.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B.让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C.拥护邓

132、小平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D.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6.“文革”延续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是A.“走资派”层出不穷B.“二月逆流”的影响C.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D.后期出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27.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中共中央会议有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八届二中全会 八届十一中全会 九届二中全会A.B.C.D.28.到1967年、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具体表现在经济工作机构瘫痪 政策、规章制度被废弛 交通运输堵塞 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A.B.C.D.29.下列历史事件属于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是“二月逆流” 周恩来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四五”

133、运动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A.B.C.D.30.下列关于“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说明正确的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A.B.C.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6 基础训练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2.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内容和效果;四个经济特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意义。3.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和意义。4.新时期统一战线

134、的名称、三部分力量、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实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目的是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B.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C.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D.用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2.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则是A.扩大对外贸易B.发展经济C.学习先进技术D.平等互利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作出实行改革

135、开放的决策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A. B. C. D.5.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就的是A.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B.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C.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D.宝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6.1942年整风运动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相似之处有党的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 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A.B.C.D.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点是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B.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

136、策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C.改革方式是在城市和乡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9.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A.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C.中共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D.中共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10.在我党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A.革命统一战线B.抗日民族统一路线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爱国统一战线11.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

137、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B.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C.小资产阶级的政党D.爱国者的政党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A.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B.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C.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提出13.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14.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是在A.解放战争时期B.“大跃进”时期C.反右倾时期D.“文革”时期15.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

138、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A.告台湾同胞书B.“一国两制”C.中美联合公报D.联合声明16.下列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民主革命的结束B.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C.政治协商会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C.维护民族团结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8.著名的支援西藏的好干部是A.焦裕禄B.孔繁森C.李顺达D.徐虎19.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B.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提出和平共处五

139、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2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C.1961年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A.24届联合国大会B.25届联合国大会C.26届联合国大会D.27届联合国大会2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东京会议B.日内瓦会议C.雅加达会议D.万隆会议23.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中日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A.B.C.D.24.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

140、异C.平等互惠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25.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称为A.“一边倒”B.“一大片”C.“乒乓外交”D.“求同存异”26.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A.中日邦交正常化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与苏联改善关系27.我国跨入核国家的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8.我国首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大亚湾核电站启动运转29.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学进步、经济繁荣

141、和社会主义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和平的国际环境B.稳定的国内形势C.提高劳动者的素质D.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30.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根本原因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C.美日对华政策的改变D.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7 基础训练17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背景、导火线、开始标志、革命过程和结果;权利法案内容和内阁制形成的过程。3.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导火线

142、、开始标志、革命三个阶段的概况和意义;分析评价人权宣言的内容和雅各宾派专政的措施。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背景、内外政策;分析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5.美国建立的时间、过程;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评价;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和意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彼此隔绝D.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2.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

143、济发展追求黄金的美梦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的增加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D.西欧生产力发展航海造船技术发展商品价格猛涨3.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B.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C.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D.西、葡专制王室的支持4.下列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达伽马到达印度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哥伦布到达美洲 麦哲伦环球航行A. B. C. D.5.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这是因为A.主要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物价上涨,货币贬值C.雇佣劳动者日益贫困化D.封建统治阶级巨额消费6.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说

144、:“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A.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B.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特性C.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D.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7.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于意大利的重要条件不包括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B.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世界观D.意大利分裂状态,封建统治薄弱8.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映了A.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C.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要求D.新兴资产阶级的宗教要求9.下列事件的发生与基督教新教影响有关的是尼德兰革命文艺复兴 胡格诺战争 三次英荷战争A. B. C. D.10.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

145、义思潮的对立面是A.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B.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C.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D.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11.17世纪70年代末,英国国会内产生两党分歧的实质是A.关于王位继承权问题的争议B.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C.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对立D.不同阶级利益和政治观点的反映12.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发动“光荣革命”的相同目的是A.阻止军官争权夺利,稳定政局B.镇压人民革命运动C.向封建势力妥协D.建立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新制度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在于A.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B.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C.反

146、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D.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进步14.伏尔泰说:“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教会控制C.提倡权利平等D.倡导君主立宪15.下列哪一项不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A.反专制王权B.反特权等级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反宗教迫害16.人权宣言主要反映了A.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要求B.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要求D.资产阶级对全世界的要求17.“(1799年)当拿破仑从前线回到巴黎时,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这些“人们”对他寄予的最大希望是A.稳定政局,维护革命成果 B.

147、镇压人民革命C.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 D.建立独裁统治18.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其主要依据是A.三次武装起义挽救并推动了革命发展B.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C.与反法同盟多次激战,打击了反法同盟D.拿破仑对外战争消灭了部分封建势力19.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是由于它A.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C.是最早阐明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D.与法国人权宣言的目标一致20.马克思评价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响警钟。”其含义是指独立战争A.冲击了欧洲统治秩序B.使欧洲殖民者感到恐惧C.给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推动作用D.沉重打

148、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者21.处在封建君主统治下的法国却援助了美国独立战争,其原因是A.法国同情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B.法国国内资产阶级的鼓励C.法国与英国的矛盾D.美法有共同的民族渊源22.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的精神主要来源于A.论法的精神B.社会契约论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百科全书2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核心是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B.反对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C.号召打倒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D.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24.下列有关孟德斯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出身于贵族世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B.首倡“三权分立”学说C.倡导天赋人权D.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否定君主制25.雅各宾派被推翻后,代

149、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统治法国A.说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倒退B.说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步入正轨C.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建立正常秩序的期望D.是拿破仑上台的根本原因26.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在外国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颁布了钦赐宪章,接受了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则,这说明当时法国A.波旁王朝倾向资产阶级B.资本主义潮流不可逆转C.顽固派旧贵族进行妥协D.封建势力增强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7.雅各宾派实行恐怖专政的直接原因是A.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C.革命必须争取农民的支持D.罗伯斯庇尔等领袖的个人意志28.法国大革命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开始的标志,其原因是A

150、.资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B.人民大革命由此爆发C.专制王朝从此被推翻D.人民开始掌握了政权29.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的表现有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取消了农奴制度A.B.C.D.30.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如法国大革命彻底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水平不同B.法国启蒙思想为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C.英国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法国则是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结盟D.英国进行的是世界上较早的资产阶级革命,阻力大于法国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8 基础训练18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间:60分

151、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时间、重大发明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影响。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措施和经验教训。3.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影响。4.日本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和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措施、意义及成功的原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

152、优越性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2.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的主要前提是A.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的影响B.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的必然要求C.资产阶级建立对世界统治的需要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发展3.恩格斯说:“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主要是指统治阶级A.用高压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B.肆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C.对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重新分配D.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4.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表明当时A.欧洲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B.资产阶级运动尚未成为历史潮流C.欧洲各国普遍恢复

153、了君主专制D.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指导维也纳会议的原则有三个即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其中“遏制”的对象主要是A.沙俄 B.法国 C.普鲁士 D.英国6.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革命的目标是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B.推翻君主立宪政权C.扩大工商业资产阶级权利D.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政权7.1848年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这场革命A.范围广泛,席卷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B.东南欧各国取得了民族独立C.法国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打击了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8.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A.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摆脱受奴役地位,实现自身解

154、放C.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D.打破维也纳体系,建立新型国际关系9.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主要含义是指A.无产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B.无产阶级开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独立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C.这些运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D.工人运动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0.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C.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A.

155、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C.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12.19世纪60年代,促使工人运动日益带有国际联合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第一国际的领导B.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3.第一国际建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新”反映在A.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C.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D.进行了为政治利益的斗争14.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

156、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15.下列有关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在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B.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C.公社的失败根本原因是领导者主观上的失误D.其最大的意义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16.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所有制变更的是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17.1857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A.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B.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的时机到来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

157、成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18.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权威而展开C.改革使俄国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19.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目的是A.借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B.控制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C.拯救被害的东正教徒D.宰割土耳其,将势力扩张到地中海20.美国独立以后,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曾一度衰落,但在19世纪初又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这种“发展和扩大”主要是由于A.大量移民的迁入B.交通条件的改善C.美国法律的保护D.向西扩张领土2

158、1.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不同影响是A.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B.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条件C.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了市场D.导致了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22.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萨多瓦战役后,俾斯麦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军队进入维也纳。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A.奥军主力仍存,他害怕由此引起奥地利的困兽犹斗,从而对统一进程不利B.担心法国的干涉,并为后来普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保持中立奠定基础C.他当时正筹划色当战役,无力两线作战D.他认为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法国是主要对手,对奥战争无足轻重2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B.西方

159、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社会矛盾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24.19世纪前期,日本西南大名改变了轻视工商业的态度,也开始经营工商业。说明西南大名A.准备与幕府决裂B.顺应了商品经济潮流C.成为新政治力量D.准备走资本主义道路25.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废藩置县”,主要是为了A.消灭幕府残余势力B.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消灭地方割据势力D.确立君主立宪政权26.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27.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

160、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的强大C.民族危机的加剧D.倒幕运动的胜利28.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未走上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其决定性因素是A.其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受当时亚洲形势的影响C.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极不彻底D.日本当时尚未摆脱民族危机29.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掠夺和剥削,除了给东方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还包含着一点积极的因素。以下属于“积极因素”的是A.自然经济瓦解B.贩运黑奴C.屠杀印第安人D.掠夺金银30.亚洲革命风暴中没有出现新式民族独立运动的根源是A.各国农民阶级革命性强B.各国资产阶级

161、具有软弱性C.受宗教传统的影响D.由于未产生新的阶级力量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9 基础训练19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时间、突出成就、特点;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影响。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帝国主义特征。3.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时间、评价。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参与国;一战的起止时间、导火线、重要战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工业资产阶

162、级手里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加强D.形成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2.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汽车的发明 B.飞机的出现C.火车机车的问世D.内燃机的发明3.据统计,1906年法国十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法国A.尚未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B.工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C.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D.小农经济仍占据绝对优势4.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一战前夕,德国的生产资料生产(主要是重工业)增加了8倍,消费资料生产只增加了3倍。这种状况表明德国经济结构相对落后 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与德国军国主义政策

163、有关 由复杂的国内矛盾造成A. B. C. D.5.美国对拉美地区先后打出了“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的旗号,都是为了A.武装干涉拉美各国内政B.推行“金元”和“大棒”政策C.排斥欧洲强国在拉美的势力D.成立称霸西半球的军事同盟组织6.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政治体制带有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日本人民还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日本的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封建色彩7.20世纪初,英美扶植日本对抗沙俄是为了A.与沙俄争夺环太平洋地区霸权B.促使日本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C.拉拢日本向西方社会靠近D.抑制沙

164、俄在远东势力的扩张8.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A.举行政治总罢工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D.领导者更加保守和软弱9.在18591905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变化是A.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B.英王成为印度女皇,对印度直接统治C.英国实际上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D.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发挥政治作用10.非洲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未提出明确纲领B.内外反动势力勾结C.具有分散性D.属于旧式民族运动1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资本主义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其对当时工人

165、运动的最大影响是A.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B.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影响C.多追求经济、政治双重目标D.工人运动处于低潮12.俄国1905年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主要依据是A.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B.反对沙皇专制统治C.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D.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 始终奉行专制主义政策 参与对非洲大陆的瓜分 工人运动以暴力斗争为主A.B.C.D.14.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但不久变成实际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大地产制的存在和扩大B.英美的经济军事侵略C.各国资本主义力量薄弱D.政治上“考迪罗”体制的形成15

166、.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在欧洲极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主要意图是A.瓜分土耳其B.共同对付英国C.孤立法国D.控制俄、奥两国16.“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时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爆发17.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出现有组织的斗争增多,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要特点,最重要的原因是A.革命处于低潮时期B.机会主义思潮泛滥C.工人境况发生变化D.欧美各国社会稳定18.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最主要的依据是A.英、德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B.英、德在全球范围

167、争夺殖民地最激烈C.英、德矛盾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D.英、德矛盾导致了一战的发生19.19世纪晚期,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造成这种不同状况的直接因素是A.是否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B.是否大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C.是否大规模地向外扩张D.是否向国外大量输出资本20.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对外扩张上的最大共同点是A.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经济扩张B.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武力扩张C.利用高科技垄断产品市场D.利用大国地位称霸世界21.日本帝国主义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的条约是A.江华条约B.马关条约C.朴茨茅斯和约D.日韩合并条约22.帝国主义列强使世界形成一个密

168、不可分的整体,准确的理解是A.帝国主义列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差距缩小B.列强推行武装干涉,殖民地国家完全失去独立C.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23.下列与俾斯麦活动无关的是A.威廉一世登上德意志帝国皇位B.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C.法德在1945年前处于敌对状态D.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美洲一些国家出现新兴工业,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单一化的特点,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B.本国封建势力雄厚C.大地产制更加扩大的结果D.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尚未建立25.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

169、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其直接原因是A.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B.资产阶级空前强化警察军事机器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D.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6.“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欧洲列强在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结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27.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不包括A.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失败B.美国参加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C.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同盟国D.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28.英国力求欧洲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防止与英国均势的大国出现B.避

170、免欧洲大陆的联合和强大C.保持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主宰地位D.维持英国世界金融中心地位29.一战前,英德两国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B.争夺殖民地的矛盾C.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30.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其基本依据是A.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殖民地市场B.帝国主义的矛盾已形成了三个中心环节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规律D.帝国主义需用对外战争转嫁国内危机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0 基础训练20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经过、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

171、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和评价。2.战后亚非民族运动的突出事件: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背景、经过、意义等。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内容和作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表现和认识。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时间、地点,操纵国和签订的主要条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又说“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

172、.俄国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的干涉和反干涉斗争的实质是A.俄国封建贵族同人民之间的斗争B.俄国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C.国际帝国主义同无产阶级的斗争D.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民阶级已经退出工农联盟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代价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4.1919年,苏俄政府明确禁止的经济活动不包括A.农民在集市上出售粮食B.土地国有,由农民耕种C.成立私人股份公司,开采煤矿D.商人从事日

173、用品销售5.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战争引起B.推翻了帝制C.胜利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D.革命后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6.下列对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的新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运动的类型和发展道路多样性B.采取了和平与合法的斗争手段C.中国等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D.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领导了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7.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是“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A.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B.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C.恢复以手纺车为中心的行会式工业组织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D.以手工纺织方式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8.甘地时期的印度国大党在

174、反英斗争中最大成功之处在于A.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B.发展为下层人民的政党C.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D.取得了反英斗争的胜利9.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C.得到苏俄的大力援助D.协约国宰割土耳其时内部矛盾重重10.一战后,埃及、印度、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A.都是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B.都是英国的殖民地C.都是“通过和平手段”谋求独立D.都是协约国宰割的对象11.一战后,孙中山、凯末尔、甘地思想的共同点A.都以建立独立共和国为目标B.都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思想C.都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D.都主张向苏俄学习12.与战时

175、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13.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14.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大清洗运动1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

176、展的认识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16.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法操纵,这一史实说明A.英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B.美国无意操纵国际联盟C.美把注意力转向太平洋地区D.美还不具备争霸世界的综合国力17.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利益18.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B

177、.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19.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A. B. C. D.20.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福煦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C.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21.下面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178、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B.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C.从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D.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22.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A.重新分割世界B.对付社会主义的苏俄C.建立国际联盟D.处置战败的德国23.巴黎和会上企图重建欧洲大陆霸权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美国24.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C.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D.专注亚洲事务及其霸权25.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消

179、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26.下列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疆界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B.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C.莱茵河西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D.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27.一战后领土面积比战前扩大的国家有法国 意大利 丹麦 土耳其A.B.C.D.28.根据巴黎和约,南斯拉夫人的地区和塞尔维亚王国合成A.塞尔维亚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王国B.塞尔维亚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王国C.塞尔维亚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王国D.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

180、文尼亚王国29.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是A.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B.美国经济实力不及英国C.国联成立后为英、法所操纵D.美国综合国力不及英、法30.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表现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A.B.C.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1 基础训练21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30年代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概念、内容和影响;德、日法西斯的上台。2.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时间、政策策略;西班牙内战;

181、英法采取的政策及结果;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概况。3.慕尼黑协定的内容、影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4.二战爆发的原因、过程,转折、胜利和影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其主张的实质是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2.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A.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B.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C.魏玛政府的

182、软弱无能D.排犹运动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B.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C.德国军队进入莱茵非武装区D.德国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4.在1936年,日本确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其中A.均正确 B.正确,不正确C.均不正确D.不正确,正确5.日本广田弘毅内阁确立的基本国策纲要,对外宣传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国策含义是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欲发动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 欲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表明要夺取东南亚的立场A. B. C. D.6.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形成的共同原因有“一战”后,德日

183、两国统治者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法西斯势力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欺骗群众 统治阶级和军队支持法西斯势力 经济危机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A.B.C.D.7.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它超出亚非两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B.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C.在统一战线形式下进行的D.具有反对法西斯主义侵略的性质8.下列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一项是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9.有一种观念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

184、因为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B.西班牙成为“二战”中举足轻重的国家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10.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B.国会支持法西斯主义C.人民厌恶战争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11.在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A.武器落后B.没有外援C.英法的纵容侵略D.内奸破坏12.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西班牙叛军的目的有获取西班牙丰富的战略资源 控

185、制西班牙,为发动大战作准备 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 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A.B.C.D.13.慕尼黑协定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小国利益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14.促使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慕尼黑阴谋给苏联带来威胁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15.“二战”时,波兰灭亡与法国溃败的共同原因是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B.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C.意大利趁火打劫D.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16.德国进攻波兰之前

186、,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A.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B.波兰的存在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D.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17.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A.都受绥靖政策的影响B.法西斯军队突然袭击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D.使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18.在1940年,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国家有A.波兰、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挪威B.波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C.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D.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19.第二次世界

187、大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的原因是A.苏德战场面积大,坚持时间长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C.苏德战场是欧洲主要战场,苏联红军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兵力D.德军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20.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B.英美对日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C.英美为了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D.中美英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力最先转入反攻的战场是A.太平洋战场B.苏德战场C.北非战场D.西欧战场22.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A.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B.都未给美国造成任何损失C.英法与德意

188、均站在两个敌对阵地D.战场遍及欧亚非和太平洋23.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许多决议,其中基本落空的一项是A.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B.开辟第二战场C.建立联合国D.战后合作2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在于A.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日本威胁大B.一战后美日间积怨多,矛盾不断加深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D.德意日结成军事侵略同盟25.二战中,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发生变化始于A.修改“中立法”B.发表大西洋宪章C.给予苏联军事、经济援助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6.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C.美国改变“中

189、立”态度D.苏联的参战2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D.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28.一战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越出一国范围A.B.C.D.29.二战前,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背景是A.德国势力的壮大B.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仇恨C.英国经济军事势力相对下降D.英国国际地位下降30.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

190、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可以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国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2 基础训练22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总部、主要机构、宗旨;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2.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经过、影响;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4.20世

191、纪50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欧共体”成立的背景等。5.20世纪508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情况;南斯拉夫改革的后果;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成立C.联合国的成立D.对德日法西斯处理2.战后对日本的处置与对德国的处置不同之处是对日本战犯处置更为严厉 保留原来的政治制度 由美国单独占领 摧毁法西斯的军事工业A. B. C. D.3.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比

192、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美苏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B.苏联的参加C.反对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D.大国之间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对比平衡4.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的中国政府是A.晚清政府B.北洋军阀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5.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A.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与苏联的关系有不稳定性C.国内旧势力的残余还异常强大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进行经济渗透6.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B.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C.苏联强有力援助D.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A.美

193、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B.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国抗衡8.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A.确定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苏美依其实力划分势力范围C.重新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D.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9.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A.各占领国在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B.英法美同苏联矛盾C.为了彻底消除法西斯势力D.为削弱和限制德国10.“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A.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B.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C.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D.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194、11.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A.是“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12.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B.国际性组织的成立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共同途径是A.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转化为人民民主革命B.使用革命暴力从资产阶级手中夺权C.走与俄国十月革命完全相同的道路D.把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与反封建主义的斗争相结合14.二战后,美国亚洲政策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是A.扶蒋反共的失败B.侵朝战争的失败C.侵越战争的失败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5.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的关键

195、性因素是A.东欧诸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西欧各国受战争打击严重16.“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A.B.C.D.17.下列哪一因素与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无关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国家实行非军事化C.清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性的因素D.原有工业布局的基础良好18.20世纪5060年代末,东西方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A.英国、韩国B.法国、日本C.联邦德国、日本D.联邦德国、新加坡19.20世纪5060年代,因要求或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而遭到苏联出兵干预的国家是A.匈牙

196、利和南斯拉夫B.匈牙利和波兰C.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D.波兰和南斯拉夫20.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不包括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被削弱B.国内出现了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C.民族问题逐渐尖锐D.反苏情绪与日俱增21.196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计划时期到来了,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下列哪一史实的出现打破了他的谎言A.“欧共体”成立B.1973年美元危机C.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D.1973年经济危机的出现22.“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A.反对美苏争霸B.实现政治体制一

197、体化C.加快经济发展D.抵制美国23.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人的不满C.口号不切实际D.个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24.战后50年间,对世界政局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事件是A.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B.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美苏争霸C.第三世界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25.促使美国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中国关系如何B.第三世界兴起C.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26.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

198、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27.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最主要目的是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B.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C.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D.提高美国的核威慑能力28.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在战略上弱于美国,表现在A.出兵阿富汗B.放松对东欧控制C.古巴导弹危机D.修筑“柏林墙”29.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30.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A.苏联入侵

199、捷克斯洛伐克B.苏联入侵阿富汗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3 基础训练23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战后初期亚非民族独立运动;亚非会议。2.非洲的独立浪潮;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及影响。3.东欧剧变的时间、实质、经过、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八一九”事变的原因、结果;苏联解体的标志和原因。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及其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200、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A. B. C. D.2.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造成的直接影响是A.镇压民族解放运动B.向美国显示实力C.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D.直接威胁海湾和印度洋地区3.美国之所以决定同中国建交是出于A.调整对外战略政策的需要B.及早结束对越战争,从越南撤军C.帮助中国解决台湾问题D.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4.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产生的最深远意义是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B.改变了非洲落后面貌C.

201、使南非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D.南非由英国的自治领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5.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相同之处是A.在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背景下发生B.都是苏联出兵协助平息C.都是国内外反动势力乘机发动暴乱D.都是本国政府自己出兵平息6.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下列事件,其先后顺序是苏共二十大 布拉格之春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A.B.C.D.7.“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大限度地冒犯了苏共领导,导致其出兵干涉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B.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C.改革党的集体领导D.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8.西亚各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石油价格B.逐渐控制本国的

202、石油工业C.发展本国经济D.打破西方石油资本的垄断9.伊朗是当今的石油生产大国,但富裕程度相对于其他石油生产大国却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A.人口多、消耗大B.未能摆脱西方石油资本的控制C.经济结构单一D.粮食自给率低10.本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发生的最主要的变化是A.中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B.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C.美国对它的控制被彻底打破D.受某些国家摆布的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11.本世纪60年代,某国驻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指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这句话最确切的理解是A.大国和小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B.第三世界的崛起尚不足以使大国的行动受

203、到任何制约C.小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已逐渐取代了大国D.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联合国拥有了发言权,但未改变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现实12.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近年来又拖欠联合国会费达十多亿美元。上述材料未能反映出A.联合国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C.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D.第三世界已经崛起13.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A.政治变化B.社会制度变化C.国名变化D.经济制度变化14.东欧剧变前,导致其严重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党内出现了反对派B.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C.自身严重的经济

204、困难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5.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党内斗争日趋尖锐C.苏联经济大滑坡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6.“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B.苏联经济改革出现困难C.1990年苏联局势动荡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17.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A.“八一九”事件B.宣布实行多党制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18.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公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B.签署明斯克协定C.发动“八一九”事件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19

205、.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是A.两德统一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D.华约解散2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更为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B.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C.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D.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力量对比变化有利于西方2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将要确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不同是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C.要经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

206、国力2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挟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主要幌子是A.“政治民主化”和“人权论”B.社会主义制度崩溃论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论D.建立新战略伙伴关系论2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A.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B.各国互相依赖程度加深C.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D.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24.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它性C.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25.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为A.以苏联为主的经济格局,变为美、日、西欧三极格局B.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

207、为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局面C.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多极竞争格局D.由美苏两极格局转变为多极格局26.在当今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A.人口众多,粮食和资源相对短缺B.经济区域保护主义盛行,竞争激烈C.少数国家企图迫使它放弃社会主义D.发达国家在资金、科技方面的制约27.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最重要因素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C.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D.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28.“车臣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A.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B.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加强D.各国要求

208、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9.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说明苏东剧变后,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正在抬头 多极化格局是另一种冷战形式 冷战的形式结束但斗争没有停止 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A.B.C.D.30.东欧国家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在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有其必然性A.B.C.D.2005年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

209、训练24 基础训练24 中外近现代科学技术和东西文化交融(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训练指要1.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2.世界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表现。3.三次科学技术革命。4.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影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2.“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

210、取法,惟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的观点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立宪派3.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积极影响有培养了一批务实有用的人才 使教育开始摆脱科举制的束缚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B.C.D.4.中国近代科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和徐寿的共同经历在于参加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同清政府的洋务机构有联系 翻译过西书 主要成就在数学方面A.B.C.D.5.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B.文化专制主义C.科学技术基础薄弱D.外敌入侵,内战频繁6.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

211、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化A.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形式B.废除了科举制C.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D.科学与经学并重7.提出并促成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是A.容闳B.李鸿章C.郑观应D.魏源8.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四人的相同点是A.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B.以翻译西方科技著作而闻名C.对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D.在铁路、航空方面取得重要成就9.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其意义是A.我国由此跨入核大国行列B.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C.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达到新水平D.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10.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影响全局的八个综

212、合课题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其中不包括A.高能物理B.电子计算机C.遗传工程D.机器制造11.1985年,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标志着A.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B.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C.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D.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12.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文化在欧洲逐渐扩展,其思想基础是A.唯物主义B.人文主义C.启蒙思想D.理性主义13.在电和磁关系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 A.奥斯特B.法拉第C.爱迪生D.爱因斯坦14.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之所以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是他A.通过化学反应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B.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C.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213、D.确定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15.19世纪物理学的重大成就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放射性现象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A.B.C.D.16.把变量引进数学,实现了数学转折的学者是A.牛顿B.笛卡尔C.莱布尼茨D.欧几里德17.17、18世纪,神学对生物学的束缚表现在A.地球中心说B.太阳中心说C.上帝创世说D.生死轮回说18.近代化学的创始人是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B.英国科学家道尔顿C.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19.20世纪初,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是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B.相对论的提出C.力学三大定律的

214、发现D.X射线的发现20.下列科技成就属于英国人的是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确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 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A.B.C.D.21.18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法国有文学的传统B.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C.法国资产阶级力量雄厚D.法国产生了一批文学巨匠22.启蒙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不同之处是A.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精神B.提倡厚今薄古,让资产阶级登上文学舞台C.强调理性D.对封建宗教制度强烈的批判23.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有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情绪 比较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 提倡厚古

215、薄今 偏重于表现主观思想A.B.C.D.24.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B.在各领域出现一批新技术成果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推动力D.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25.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取得突破的领域是A.原子能技术B.航天技术C.遗传工程D.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26.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仅仅三十年就历经了五代,平均每六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强20倍,这种变化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现代科技发达B.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发展C.科学实验不断进步D.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27.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216、。这种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指A.经济基础B.科技水平C.教育水平D.军事水平28.与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最早有直接联系的是A.美国爆炸原子弹B.苏联人造卫星上天C.激发器的发明D.晶体管问世29.二战后,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革命的需要B.二战给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C.加强基础教育的需要D.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30.“尤里卡计划”的目的是A.苏联努力保持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B.日本实行科技立国以改变政治弱国的地位C.美国建立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D.改变西欧高科技相对落后于美国的状况 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答案 一、1.B 2.B 3.A 4.D 5.C 6.B 7.A 8.

217、C 9.D 10.A 11.B 12.D 13.A 14.A 15.A 16.D 17.A 18.C 19.B 20.D 21.C 22.C 23.D 24.C 25.D 26.B 27.C 28.C 29.C 30.A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答案一、1.C 2.B 3.B 4.D 5.D 6.A 7.A 8.D 9.D 10.A 11.B 12.C 13.B 14.C 15.D 16.A 17.D 18.D 19.A20.【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然后逐项进行分析。【答案】B21.C 22.D 23.A 24.D 25.D 26.B 27.D 28.D 29.D

218、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3答案 一、1.A 2.D 3.D 4.A 5.D 6.A 7.A 8.B 9.B 10.C 11.C 12.A 13.A 14.D 15.B 16.C 17.D 18.D 19.A 20.B 21.A 22.C 23.C 24.D 25.A 26.D 27.D 28.D 29.A 30.A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4答案 一、1.B 2.D 3.A 4.B 5.C 6.D 7.B 8.D 9.D 10.B 11.C 12.C 13.D 14.B 15.D 16.C 17.A 18.D 19.B 20.A 21.B 22.C 23.A 24.D 25.D

219、26.B 27.C 28.D 29.【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港口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审题时关键要注意题干中“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在唐朝时,广州就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清朝时,广州是惟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答案】D30.【分析】此题目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审题时关键要注意“外国经济文化成果”。在唐朝时,朝鲜的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里就有高丽乐的部分。熬糖法是唐太宗时派使者到印度学习。【答案】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5答案一、1.C 2.B 3.C 4.D 5.C 6.A 7.A 8.B 9.D 10.A 11.D 12.D

220、 13.A 14.D 15.C 16.C 17.C 18.B 19.A 20.B 21.C 22.A 23.D 24.A 25.B 26.A 27.C 28.B 29.A 30.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6答案一、1.C 2.A 3.D 4.B 5.C 6.C 7.C 8.D 9.A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A 17.C 18.A 19.C 20.A 21.D 22.D 23.B 24.D 25.A 26.C 27.D 28.D 29.B 30.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7答案一、1.【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涉及的知识包括英国发动鸦片

221、战争的原因,要区别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答案】B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解此题容易错选A项。A、C两项与题意有关。但选择正确答案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是道光皇帝这个身份,最高统治者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必然是维护他的统治:二是A项是现象,C项是实质。【答案】C3.【分析】主要要牢记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旨在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答案】D4.D 5.D 6.C7.【分析】要记住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项是属于附件的内容,不是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得到的。【答案】C8.【分析】关键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从材料来看强调洋布洋棉价廉物美,销路好。【答案】A9.【分析】主要

222、从内因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原因。【答案】C10.【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主观上的”影响。学生必须分析什么是“主观上”什么是“客观上”,主观上就是属于行为者自我意识方面,他行为的出发点(目的)方面的;客观上就是属于在行为者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跟主观相对;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意识、出发点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题目的四个选项都属于影响,哪项与此主观意图有关呢?当然是C项。【答案】C11.【分析】要准确理解这个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步形成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种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22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侵略特权,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答案】C12.A 13.D 14.A 15.D 16.C17.【分析】这是一道组合型的单选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把中外史结合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224、指1856年至1860年。此时的美国继英法之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获得重大发展,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利用它与拉美毗邻的地理条件,极力排挤英国,扩张自己的势力。18世纪中期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也逐步激化:1861年至1865年发生美国内战。【答案】B18.【分析】要掌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早期资本输出的形式。【答案】B19.关键要记住“任命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不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答案】B20.【分析】主要从中国方面分析,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答案】C21.要掌握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因为天津条约没有允许华工出国这一规定,故与有关的均可以排除。【答案】C22.A 23.

225、D 24.A 25.A26.【分析】关键要理解先进阶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太平天国运动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故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答案】C27.B 28.B 29.D 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8答案 一、1.【分析】要准确理解总理衙门和外务部的异同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答案】C2.【分析】关键要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答案】B3.【分析】要记住洋务派办新式学堂的特点和作用。【答案】A4.【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洋务运动是封

226、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举办的学习西方技术的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地主阶级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建立近代化的制度,选项C显然与此不符。【答案】C5.【分析】此题关键是结合19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和侵略扩张加强的时代背景理解。【答案】D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近代”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较近一段时期,一是特指资本主义时代。综合本题来看,B、D两项干扰不大,与“近代”含义无直接联系,A选项错在以偏概全,认为凡是产生、发展于近代的企业都是近代产生,可排除。【答案】C7.【分析】此题关键要理解中外勾结的原因。【答案】A8.【分析】本题要理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

227、系。【答案】D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总理衙门这个概念。【答案】C10.【分析】本题要全面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答案】A11.【分析】要准确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及其根本原因。【答案】C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中法新约规定法国可在中国境内投资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答案】B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重要史实的联系能力。通过学习世界史和中近史教材可知,A、B、D三项是法国在中法战争中军事被动的原因,C项关于法国政局动荡是对的,茹费理内阁倒台是军事被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答案】C14.B 15.D16.【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

228、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C项不是主流,教材中有水师提督宁死不屈的表述,D项不是主要原因。【答案】A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19世纪末,德国和法俄分属敌对的军事集团,但它们在瓜分中国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要求,因而又相互勾结。【答案】D18.【分析】要对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比较、概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答案】D19.【分析】要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答案】A20.【分析】要掌握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答案】A21.【分析】要理解材料,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D22.【分析】要理解材料中的“官与商合”的含义,即政府能代表商人、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B2

229、3.【分析】要掌握戊戌政变的主要原因。四个选项中,都是原因,但B项是最主要因素。【答案】B24.D 25.C 26.C 27.D 28.B 29.A 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9答案 一、1.【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和历史信息的阅读、理解和处理能力。“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A项符合“不表明”题意。【答案】A2.【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具体史实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中国同盟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它是资产阶级阶段的产物。其革命发展主要表现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破产则是在中国同盟会

230、成立之后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清政府欺骗人民计划的破产,符合题意。【答案】B3.【分析】旨在考查学生对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答案】B4.B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清末“预备立宪”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而设置的骗局,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则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封建阻碍,本质上是反对封建专制的。【答案】D6.【分析】要准确理解“预备立宪”的背景、目的、实质及影响。【答案】A7.【分析】准确比较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异同,可以

231、从背景、目的、主张和影响进行比较。【答案】C8.【分析】主要从资产阶级的本身来分析。【答案】A9.【分析】要区分根本目的与原因。【答案】B10.【分析】要准确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答案】C11.【分析】要准确掌握保路运动的背景、根本原因、实质、作用以及与武昌起义的关系。【答案】B12.【分析】要从背景、阶级来源来分析政府的性质。政府的性质由其代表的阶级决定。【答案】B13.【分析】要结合背景分析。【答案】C14.【分析】要将革命纲领与诸项法令进行比较。【答案】D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与认识。武昌起义胜利的客观条件主要从背景分析。【答案】B16.【分析】本题主

232、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国家主权归君主个人所有,人民群众无任何权力可言,临时约法则规定国家主权属国民全体,通过否定君主专制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答案】D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结论及历史阐释能力。中国资产阶级变法或革命失败的外因是帝国主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而内因则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其软弱妥协性的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力量弱小。【答案】D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深入分析能力。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利益,推行独裁专制是其本性,但袁世凯上台后初期,革命派控制南方政权暂时

233、比较强大,帝制刚被推翻,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羽翼未丰,未完成与帝国主义的勾结,不敢立即推行独裁统治。综观四个选项,B项最合题意。【答案】B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能力。“二次革命”中,孙中山直接参与结果失败,“护国运动”孙中山未直接参与领导以胜利而告终,两次都采取武装斗争方式,结果是一成一败,故可排除A和D,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是外部客观因素,不是根本原因。二者区别在二次革命仅有国民党领导,但力量分散,难免失败,护国运动得到全国上下各阶层各阶级支持。【答案】C20.【分析】要从“府院之争”的过程中理解美日矛盾。【答案】D21.【分析】要掌握材料的含义,孙中山只认识到

234、南北军阀的实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A22.【分析】要认识一战期间及战后美日矛盾。【答案】C23.【分析】要掌握蔡锷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分析其原因。【答案】D24.【分析】要结合一战期间,日本侵华活动来理解,其实质都是想独霸中国。【答案】D25.【分析】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他表面上赞成共和,实际加紧专制统治。【答案】B26.C27.【分析】本题考查对北洋军阀概念的准确理解,要根据北洋军阀的活动和当时中国的现状分析得出。【答案】D28.【分析】分析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从革命手段、代表、措施等方面分析。【答案】D29.

235、【分析】主要记住四次事件的背景。【答案】D30.【分析】需要联系中国民族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出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的原因。【答案】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0答案一、1.B 2.C 3.A 4.A5.【分析】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后期。要系统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期、特点、性质、代表人物。要着重比较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异同点。【答案】B6.A 7.C 8.B 9.C10.【分析】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要准确理解。【答案】D11.A 12.B 13.D 14.B 15.D 16.B 17.D

236、18.B19.【分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所以我们要重点分析比较。【答案】C20.B 21.C 22.A 23.D 24.D25.【分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答案】D26.D 27.C 28.B 29.A30.【分析】关键要准确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教训和失败的原因。【答案】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1答案一、1.C 2.D 3.D 4.D 5.B 6.C 7.A 8.B 9.B 10.D 11.A 12.D

237、13.B 14.C 15.A 16.A 17.A 18.D19.【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A、B、C三项都是原因,A项又决定着B、C两项,D项是错误的表述,土地革命后,土地归农民所有,仍是私有制。【答案】A20.D 21.B 22.C 23.C 24.D 25.C 26.B 27.C 28.A 29.A 30.A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2答案一、1.C 2.D 3.B 4.C 5.D 6.D 7.C 8.C 9.D 10.C 11.D12.【分析】A项是相同点,B项中的“阶层”与D项中的“态度”,对两个集团来说也是相同的,明显的区别是对日政策,一个投靠日本,一个抗日。【

238、答案】C13.A 14.A15.【分析】此题中的四个备选项较为接近,要针对提问选出最确切的一项,注意课文中“这一方针的制定,标志着重要转变”的表述。【答案】B16.【分析】此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C项与材料的意思正相反,材料中“另由其他人员”的意思仍是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其改变只能是策略上的变化。【答案】B17.A 18.C 19.D 20.B 21.B 22.B 23.A 24.A 25.C 26.D 27.D 28.A 29.C30.【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选择题,该题涉及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合作形式的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方式,

239、各自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答案】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3答案一、1.B 2.D 3.C 4.A 5.A 6.A 7.C 8.D 9.A 10.C 11.C 12.C 13.D 14.A 15.B 16.D 17.B 18.D 17.D 20.D 21.D22.【分析】1915年日本与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作用与“二十一条”相似。【答案】D23.C24.【分析】要把我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作战任务和部分作战任务结合起来考虑。C项只反映出了基本任务。【答案】D25.B26.【分析】要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教材中讲到解放区土

240、地改革的历史作用时提出了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的结论。陈毅司令员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两者相结合,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答案】B27.C 28.D 29.C30.【分析】要注意艾奇逊的信中“民主个人主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摆脱外国的羁绊”,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尽管文中也提到“鼓励”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答案】B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4答案 一、1.A 2.A3.【分析】人民解放军进驻城市后,资产阶级势力也以经济手段极尽反对之能事。“米棉之战”和“银

241、元之战”就是人民政府打退这种势力进攻的重要表现。【答案】C4.【分析】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是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其私营的无政府状态,也有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所以,所谓“合理”就是既要使工商业者有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答案】D5.D6.【分析】城市工矿业的民主改革主要是改变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是改变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而不会促使所谓“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现象发生(事实上,这些工矿业就是没收官僚资本而产生的国营工矿业)。【答案】D7.C 8.D 9.A 10.A 11.A 12.C 1

242、3.D 14.B 15.C16.【分析】要认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民主党派已成为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答案】B17.B18.【分析】高级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终结,它已把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化,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而初级农业合作社尚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变更,只是“合作劳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A19.D 20.D 21.A 22.B 23.C 24.B 25.A26.【分析】此题要区别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主要任务是指一届人大本身实现的目标,而“根本目的”则是通过一届人大要实现的全局性目标,【答案】D27.D 28.B 29.A 30.B05高

243、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5答案 一、1.【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课本有段小字介绍有关背景,从中可得出直接结论。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后,只是从整体上注意探索,整个探索活动还是需要总结中国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答案】B2.【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是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过去之后,剥削阶级从整体上被消灭也就意味着这一斗争状态过去了,而这一“消灭”是三大改造的必然结果。【答案】C3.【分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关键是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结论完全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答案】D4.【分析

244、】此题考查的是“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不是“扩大化”的原因。反右派斗争在当时是必要的,必要性就在于少数资产阶级右派攻击中共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客观情况使中共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答案】B5.D6.【分析】要从人民公社化的性质上考虑问题。兴办人民公社就是扩大公有制的范围,这属于改革生产关系的范畴。在改革生产关系上盲目很明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符。【答案】C7.【分析】本题属于考查理解能力的程度型选择题。“跃进”就在于扩大数量,A项与之不符,这些数量指标不仅是已经制订的,很多是临时提出的,B项亦不符题意,前述的各种指标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大炼钢铁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D

245、项也应排除。【答案】C8.B 9.D 10.C 11.B 12.A 13.A 14.D 15.C 16.C 17.D 18.D 19.B 20.B 21.A 22.C 23.B 24.B 25.C 26.C 27.C 28.A 29.D 30.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6答案 一、1.B 2.B 3.D 4.B 5.A 6.D 7.B 8.C9.【分析】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这是我国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最好形式。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革命中作为团结对象的民主党派都成为参

246、政党。各民主党派在联合政府中,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这充分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合作的精神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答案】C10.【分析】此题考查我党历史上建立的统一战线,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正确答案应选D项。因为爱国统一战线是把爱国作为最大的政治分歧,把爱国作为最广泛的团结基础。只要爱国,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我们也要团结,所以它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学生容易错选B项,他们忽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答案】D11.【分析】此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即对我国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准确把握程度。解题时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时期”这个重要

247、的时间指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因而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而不再是过去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学生容易错选D项。这是学生对政党的构成不清楚,或者受爱国统一战线的影响,政党是由某个阶级或阶层组成,爱国者包括各个阶级、阶层,很笼统。【答案】B12.B 13.C 14.D 15.A 16.D 17.A 18.B 19.C 20.A 21.C 22.D 23.B 24.B 25.B 26.C 27.B 28.B 29.C 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7答案一、1.C

248、2.B 3.C 4.D 5.B 6.A 7.D 8.C 9.B 10.B 11.D12.【分析】一迎一逐,表面对立,实质相同,妥协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巩固自己的统治。【答案】D13.C14.【分析】伏尔泰强调“说话的权利”其核心思想即是提倡人与人的权利平等。【答案】C15.C16.【分析】人权宣言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强调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要求。【答案】A17.【分析】督政府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常任务已经完成,但面临内忧外患,软弱的督政府无力应对。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国历史呼唤强有力政权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答案】A18.C19.【分析】独立宣言与人权

249、宣言的思想一致,都体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等革命思想。但其目标并不一致,一是反封建,一是反殖民主义的统治。【答案】C20.【分析】以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影响是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答案】C21.【分析】当时的国际政治只有利、益之争,法国的援助与英法的关系有关,英法之间的殖民霸主之争使英法关系僵化,矛盾加深,故法会援助反英的北美独立战争。【答案】C22.【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立以反专制。【答案】A23.D24.【分析】“三权分立”学说的首倡者为英国人洛克,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学说。【答案】B25.【分析】热月党人的措施反映了他们希望建立资产

250、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的要求,但从法国历史后来的发展看,正常秩序迟迟未能建立。【答案】C26.B 27.A 28.B 29.A 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1答案 一、1.A 2.B 3.B 4.A 5.D 6.A 7.D 8.B 9.C 10.A 11.C 12.D 13.B 14.B 15.B16.【分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初看起来A、D均有道理,但联系英国当时外交政策(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波兰地理位置来分析,显然应选A。【答案】A17.B 18.【分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的突破点是明确波兰灭亡的时间。波兰是1

251、939年9月1日遭到德军突然袭击,两个星期后灭亡的。因此时间仍是在1939年。此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项不包括波兰,故选C。解答此题的另一关键是准确理解“在1940年”这一时间限定,许多考生之所以误选是因为把“在1939年”理解为“到1940年”。【答案】C19.C 20.D 21.A 22.A 23.D24.【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虽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但历史根源是B。A、C、D三项都是促使日美矛盾加剧的因素,不是根源。【答案】B25.A26.【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的能力。题中A、C、D三项都是B项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B项是根本原因

252、。【答案】B27.B28.【分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注重考查分析、比较能力。题中的结论均错误。一战摧毁的是同盟集团,不是法西斯主义;一战的最重要后果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仅此一个,没有超出一国范围。【答案】C29.C30.【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中“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理解为法西斯同盟。因此,相应“类似的总战略”则应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答案】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8答案 一、1.【分析】工业革命的最重大意义之一即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从而使

253、其取得了对封建势力的绝对优势,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正是资本主义在各国统治基础得以巩固的表现。【答案】B2.【分析】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全面展开于何时,这时的整个世界有何巨大变化,再联系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主张、要求,即可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是其发生的前提这一结论。【答案】D3.【分析】“历史的反动”,即“逆时代潮流的举动”。19世纪初期封建秩序在欧洲大陆已没落,资本主义取而代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而维也纳体系却将本已应被淘汰的过时的封建秩序恢复起来。因此是“历史的反动”。【答案】A4.【分析】当时(19世纪前期),欧洲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英国除外),维也纳体

254、系作为封建统治秩序得以确立。【答案】A5.B6.【分析】法国当时是已实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是在工业资本主义已经起步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任务理应是打破大资产阶级对政权垄断,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答案】C7.【分析】将1848年革命界定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键是把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含义即反封建的革命。【答案】D8.C9.【分析】应具体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工人运动的特点,对其水平不低估、不拔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着重于对“独立”二字的理解。【答案】B10.D 11.C 12.D 13.C14.【分析】应注意题干中的“特殊”含义,当时无产阶级夺权的客观物质条件并不成熟,资本

255、主义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未真正成熟。【答案】D15.【分析】要认识到巴黎公社的失败,从根本上讲是法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远末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水平造成的。【答案】C16.【分析】该项是剥夺剥削者的行动,是将属于私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的典型措施。【答案】C17.【分析】此题需选出最佳选项。作为世界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它典型地反映出资本主义体系的开始形成,而其他几项并非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特有的现象。【答案】C18.【分析】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B、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至于A项也不是当时沙皇搞改革的目的。【答案】C19.A20.【分析】美国西进运动使其两种经济形式都获得较

256、大发展,并在发展中矛盾趋于激化。【答案】D21.B 22.B23.【分析】19世纪中期的幕府统治已出现危机,而西方的入侵,刺激了国内矛盾,加剧了危机。【答案】B24.【分析】应注意当时日本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瓦解的史实和幕府的反动政策,西南诸藩之所以崛起,即在于顺应潮流。【答案】B25.【分析】应注意明治维新时,日本中央政府面临的政治上的任务。【答案】C26.A27.【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是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民族危机促发自身因素而发生的。【答案】C28.A 29.A 30.D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19答案一、1.B 2.D 3.B 4.D5.【分析】美国称霸西半球过程中,由于当地无强国

257、,故其最大对手来自欧洲列强。其“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政策都以美洲人自居以排斥欧洲列强。【答案】C6.【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是由原封建营垒内的中下级武士领导进行,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十分发展的情况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领导者”整体因素决定了其封建性的特征。【答案】A7.【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加紧在远东(主要是东北亚)的扩张,严重影响到了老霸主英国和正加紧扩大势力的美、日两国的侵略利益。英、美寻求该地区的势力平衡以进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侵略。【答案】D8.C9.【分析】联系20世纪以来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争取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的斗争的史实,可以判断19世纪下半期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

258、产生壮大是影响印度社会的重大变化。【答案】D10.【分析】当时实现民族独立的惟一正确道路,即走资本主义道路,以实现近代化。维护旧体制或具有落后性的旧式民族运动,是导致失败的根本性因素。【答案】D11.【分析】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使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工人运动的手段多以合法斗争为主。【答案】A12.B 13.C 14.C15.【分析】普法战争后,德国外交重心在欧洲,以遏制法国,防止其东山再起为目标。【答案】C16.【分析】由于当时殖民体系的形成以旧的力量对比为基础,老牌的英、法、俄等国占有优势,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后起的美、德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答案】C17.C18.【分析】当时作为

259、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德、英两国争夺最激烈,主要在对殖民地的争夺方面。【答案】B19.【分析】美德与英法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是技术的先进,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经济发展的速度。【答案】B20.【分析】应把握19世纪中期英国与20世纪初期美国的最突出特点,即都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强国,其扩张都以各自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答案】A21.D 22.C23.【分析】A项明显与俾斯麦有关;联系“三国同盟”的形成时间可以推判与俾斯麦当时正担任德帝国首相有关,至于C项,排除需仔细思考1945年前法德长期敌对的历史渊源,即普法战争的进行,这当然与俾斯麦有关。【答案】D24.A25.【分析】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

260、本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资产阶级也大力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给无产阶级以更多的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就迷惑了工人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以为靠议会选举,走议会斗争道路能最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答案】A26.D 27.A28.【分析】此题涉及对英国长期推行的均势外交的理解。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持自己的传统主宰地位。【答案】C29.D 30.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0答案一、1.【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普列汉诺夫的原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烤制社会主义的馅饼,只是认为还没有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也就是说普列汉诺夫并不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只是认为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

261、史条件。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2.C 3.A4.【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苏俄土地法令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解题时,首先要判断1919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时期,然后对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判断A、C、D三个选项不合题意,B项实际上是苏俄1918年通过的土地法令的内容,它在整个苏俄(联)时期都存在。故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易出现的失误在于不能把苏俄的经济政策与其实施的时期一一对应。【答案】B5.【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二月革命和十一月革命的理解能力和求同求异思维能力,解答该题要弄清两次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A、B、C三项易比较;难点在D项,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

262、加“一战”,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大战。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国,迫使德国投降,结束“一战”。故D项不是两次革命的相同点,符合题意。【答案】D6.B7.【分析】本题是道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理解、评价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把甘地的经济思想作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一部分来考查,要看到其根本出发点是把“回到纺车去”作为一种手段,来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从这一思路出发可知D项最准确。【答案】D8.C 9.A10.【分析】该题要求回答埃及、印度、土耳其三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解题时首先应弄清三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斗争方式和经过,可用比较方法找

263、出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意大利。显然,C项不适合土耳其,D项只有土耳其适合,B项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概念的理解,土耳其是英、法、意的半殖民地,而不是殖民地,故B项不合题意,只有A项正确。【答案】A11.分折:本题旨在考查对比求同思维和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要把孙中山、凯末尔、甘地三人定位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三人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争取民族的独立自主,故C项符合题意。B、D两项容易确定不是三人的共同点,但A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为了争取印度的自治、独立,一战后,甘地还没有把建立独立共和国作为目标,故A项不适合甘地

264、。【答案】C12.【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比较、分析能力。这两项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诸方面均有很多不同。作为最佳选择题,解答此题,必须从实质上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出它们的最重要的不同之处。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做法,B项是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D项两次政策均符合。【答案】B13.【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评价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四项政策和运动要进行全面地分析,教材对它们的影响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通过再认再现书本知识,可以明显知道大清洗运动未起过任何积极作用。【答案】D14.D 15.C 16.D 1

265、7.B18.【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英美对日态度变化的本质的理解能力。英美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是用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华盛顿会议上遏制日本,是因为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英美在东亚的殖民利益。态度虽发生转变,但其本质不变,那就是维护和扩大英美的殖民利益。故A项最准确;其余三个选项均有很大的干扰性,如果不从英美的本质出发,是最易误选的。【答案】A19.D 20.B 21.A 22.D 23.B 24.D 25.C 26.D 27.B 28.D 29.A 30.B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2答案 一、1.A 2.C 3.C 4.C 5.A6.【分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区分

266、历史事件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能力。四个选项都是东欧各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其中A和C是主要的,A是内因,C是外因,因此最主要的原因应是A。考生容易根据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致性而误选C。【答案】A7.【分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中A、B、C三个选项都只能反映了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才体现了二战后初期的时代特征,是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考生如果不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则容易以偏概全。【答案】D8.B9.【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德国分裂是二战后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依此可排除C、D两项,其次要弄清A、

267、B两项之间的联系,A项是B项的结果,因此B项才是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考生只有分清因果关系才不至于混淆。【答案】B10.C 11.D 12.C 13.A14.【分析】该题考查理解和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A、B、C、D四个选项都是二战后美国亚洲霸权政策失败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再现四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答案】A15.B 16.C 17.C 18.C 19.C 20.D 21.D 22.C23.【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B、C、D四个选项哪一个起决定作用,从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不难作出判断。【答案】A24.【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

268、是抓住“对世界政局影响最深远”这一点来思考,然后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并结合战后50年间的时代特征来考虑。【答案】A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美苏争霸攻守态势变化的实质是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答案】D26.B 27.A 28.C 29.A 30.B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3答案一、1.D 2.D 3.A 4.C5.【分析】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再认和分析、比较能力,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B、C两项只符合匈牙利事件的情况,D项只符合波兹南事件的情况,故可将B、C、D三项排除。【答案】A6.【分析】本题为排序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

269、,解题时可采用首尾确定法,即通过确定发生最早和最晚的就可作出正确选择。而、事件的发生都受事件的影响,故可明确为首项。【答案】C7.D 8.D 9.A 10.D 11.D12.【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有明确的信息体现,故可排除。【答案】B13.B14.【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根本原因”的含义。所有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题目四个选项中D项是外因,可明显排除,A、B、C项虽都为内因,但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15.A 16.D 17.D 18

270、.C 19.C20.【分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四个选项均为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哪一个最大?结合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就可作出鉴别。【答案】A21.【分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题干要求比较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确立起的两大国际格局都是以大国意志为转移的形成过程,不难找出正确答案。【答案】A22.A 23.A 24.C 25.B26.【分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挑战。由于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在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中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答案】C

271、2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四个选项均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但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国际政治力量之间势力的均衡对比和相互制约。【答案】A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车臣危机”的性质是地区冲突,“波黑战争”的性质是民族冲突。【答案】B29.C30.【分析】苏东剧变说明的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故对错。中国的成功说明错对。【答案】C05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4答案一、1.A 2.A 3.A 4.D 5.A 6.C 7.A 8.A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D 19.B 20.B 21.B 22.B 23.C 24.A 25.A 26.D 27.B 28.A 29.A 30.D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