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 元 检 测 卷(二)(考试范围:必修1第三、四单元)时量: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姓名:_学号:_得分: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题48分。1.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2.美国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所著罗斯福中,把罗斯福对付国会的方法列举出来如下:“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诸如否决权。选择有利时机。在行政部门草拟议案。几乎需要不断地施加压力,但却要机智巧妙。用人必须审慎。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诉诸国
2、民公断。”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时A对三权分立制度进行了改革 B选举议院议长时进行干涉C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 D国家权力重心在参众两院3.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4.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
3、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6.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
4、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7.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8.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
5、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10.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
6、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11.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为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自动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8年4月,国家社会党领袖张君劢、青年党领袖左舜生先后致书蒋介石,表示“方今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府一致拥护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材料反映出A日本侵华推动了中国民主党派的建立B全面抗战使党派之间的矛盾消失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得到承认D国共两党的团
7、结合作带动和影响了中国其他党派 12.“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A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B能够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C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D反映出英国对于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心态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其中13题14分,14题18分,15题20分。 13.(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
8、利益。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9世纪50年代: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第二次议会改革。19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材料二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
9、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纪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材料三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
10、,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2分)结合史实说明近代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4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议会制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民主政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14.(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
11、号”大帆船向北美大陆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约有三分之一是清教徒(注:英国国教中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改革派)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在经过反复和郑重的讨论协商后,41名男乘客签订了一份公约:我们在上帝面前一起庄严盟誓签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维护和发展,也为了将来能随时依此而制定和颁布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全体都将保证遵守和服从。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期政治体制的影响材料二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
12、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三在新政时期,罗斯福采取主动行动,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定各种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过去仅由总统建议、国会立法的做法完成被突然增大的总统立法权代替了。1934年至1936年,最高法院在一连串的案件判决中将新政的核心法律宣判为违宪,阻止了罗斯福改革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步伐。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1)据材料一,概括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说明公约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汉密尔顿的思想有何发展?(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罗斯福
13、新政对美国政治的影响。(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政治体制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15.(20分)史料研读、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料研读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6分)问题比较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
14、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4分)综合评论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
15、“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2分)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4分)单元检测卷(二)1C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答案选C。2C罗斯福作为总统要遵循宪法的要求。关键信息是:“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说明罗斯福新政时仍然是以宪法为基础,并没有超越宪法,破坏美国的民主制度。答案C。3A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而美
16、国联邦政府与国会之间是相互制约关系,故B、C不正确;美国颁布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D不正确。答案A。4D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根据这一原理,根本原因要从经济上去分析。答案D。5C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用协商手段”,由此容易判断出C项正确。6C从材料看出,存在着国王,而且能够解散政府,因此符合德意志帝国的特点。答案C。7C材料中“已固雄富之基,如今之德日是也”可知该文推崇德日的政治制度,而德日在1903年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答案C。8BA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影响;材料中“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心,B正确; “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说明C错;材料中没有反映海关税务司
17、对革命持支持态度的信息,D错。9A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后的失序与混乱,说明建立新制艰难,A正确;B、D完全否定辛亥革命,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C的信息。10B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A错;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材料说明作为共产党领导人的陈独秀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的作用,这有利于与国民党合作(革命式资产阶级政党),B正确;材料中陈独秀的认识只是革命策略,不是革命方向,C错;材料中没有关于各阶级的特点,D错。11D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开始走向团结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是为了抗日,两党抛弃前嫌影响了其他政治势力,D正确。材料中没有民主党派建立的信息,A
18、错;党派间的矛盾不可能消失,B错;南京国民政府本身就是合法政府,C错。12A据材料中“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近5亿人民”、“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以确定报道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报道文字的语气分析,对新中国的成立是惊奇、赞赏,A项正确;泰晤士报是私人出版,其观点并不完全代表英国政府,据所学知识,当时英国追随了美国的对华政策,B项错;亚非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材料中没有与这次会议相关的信息,C项错;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1997年,材料中没有与此相关的信息,D项错。13(1)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
19、否决权。(任答两点给2分)渐进性、灵活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2分)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2分)(2)基本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权力制衡。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内阁首相要受到议会的限制,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
20、,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任答两点给4分)(3)主要内容:取消或减少原有选区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2分)原因:工业革命发展推动城市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民众的斗争高涨。(任答两点给2分)14(1)理念:人民主权;民众自治;依法管理(契约精神)。(4分,答出两点即可)背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国家开展殖民活动;恶劣的自然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发展:联邦制、分权制衡。(4分)(3)影响:扩大了总统权力(拥有部分立法权),但三权分立的体制得以维护。(2分)认识:政治体制的选择与具体国情和历史
21、传统有关;政治体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杰出人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15(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2分)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上,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变;经济上,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4分,考生意旨明确,其他表述也可)全球史观: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
22、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2分)(2)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2分)作用:法国的启蒙思想开启了民智,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虽然没有打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一定冲击,给后世民众一定的启迪。(4分)(3)重大历史事件:“沉沦”有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等;“上升”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共的成立等。(2分,在两方面中各举一例即可)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答政党建立也可)。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