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三) (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精选考题太原模拟)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解析:夏建立后,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王位的世袭取代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与题干中的信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相符,可判断其依据为选项A。答案:A2.(精选考题湖南高考)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
2、.广东、广西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河南省(豫)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河北省(冀)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冀州;湖南省(湘)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湖北省(鄂)的简称是因为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山东省(鲁)辖区为西周时鲁国封地,故简称“鲁”;山西省(晋)辖区为西周时晋国封地,故简称“晋”;广东省(粤)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简称“桂”。答案:C3.(精选考题兰州模拟)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A.专制制度动摇 B
3、.江南经济超过北方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解析:提取信息:楚国、吴、越等诸侯国国君称王,事实上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所以表面看是违反了礼乐制,实质是反映了分封制的动摇。答案:C4.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 D .拥有世袭权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正确。答案:C5.(精选考题黄冈模拟)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
4、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解析: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排除A;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两项;故选D。答案:D6.(精选考题上饶模拟)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
5、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解析:宋朝时期,为制约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军权,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的是通判。因此D项错误。答案:D7.据史书记载: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回归中央政权。这里的“中央政权”应为()A.秦朝政府 B.汉朝政府C.宋朝政府 D.元朝政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就说明当时的“中央政权”实行行省制度,综合分析四个朝代,我国的元朝政府开始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8.(精选考题南昌模
6、拟)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孟德斯鸠评价的是()A.分封制 B.君主专制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答案:B9.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A.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B.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C.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D.
7、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从官制的合理设计角度,三省六部制度主要进步性在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上的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答案:B10.(精选考题合肥模拟)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曕是乾隆帝的最小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曕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 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 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解析:本题通过解读历史故事,考查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C、D三
8、项都不是故事反映的本质,只反映了某个具体方面,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11.(精选考题宿州模拟)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察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答案:D12.(精选考题南宁模拟)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经历了180余年。自雍正王朝起,所有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
9、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设立者为清朝雍正帝B.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D.执掌着每日觐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解析: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受笔录。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答案:C13.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是()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解析:排
10、除法,军机处始于清朝,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C项;科举制结束于清末,排除D项,故选A。学生也可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以解答,皇帝死后有年号、谥号、庙号之分,“明太祖”属于庙号。答案:A14.在西汉政府实行的下列制度中,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相符的是()“推恩令”刺史制度“附益之法”察举制度A. B.C. D.解析:汉武帝实施的目的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如愿以偿。刺史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以加强中央集权,但到东汉末年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成为中央的威胁。实行察举制度的目的是选举有才能的人做官,结果却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答案
11、:D15.(精选考题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世族依仗门第垄断高官。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选C;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A不符合题意;察举制是汉朝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由“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可知D不符合题意。答案:C16.
12、“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惠王代后”是造成商鞅悲剧的原因之一说惠王之“人”为没落贵族商鞅变法在秦国深入人心商鞅权力过大威胁到秦惠王统治A. B.C. D.解析: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王听信谗言,对商鞅实行车裂,正确;“人”对惠王说的话对商鞅很不利,显然是改革的反对者,他的身份应为利益受到损害的没落贵族,正确;商鞅的反对者说出“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可知正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商鞅变法已有所成效,掌握大权的商鞅成了君
13、主的最大威胁,正确。答案:A17.(精选考题石家庄模拟)警世通言中写道:“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以扰民。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妇女二口,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急于求成 B.用人不当C.保守派力量强大 D.措施不当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史实分析史料的能力。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措施不当。答案:D18.唐朝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贞观时期,社会经济处于恢
14、复发展状态;开元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此,开元时期比贞观时期最大的发展是在经济方面。答案:A19.(精选考题重庆高考)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前期的都城,意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并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A项中的“中都”是金的都城,B项中的“大都”是元朝的都城,题干所给时间为“13691415”,而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此前明朝都城为南京(京师),故答案为C。答案:C20.(精选考题襄樊模拟)金史记载:“(金太祖)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
15、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材料中涉及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A.都创立了兵农合一的制度B.政权建立后其封建化进程加快C.都与南宋订立了和约D.都兴起于辽河上游解析:本题考查辽、金政权的比较。创立兵农合一制度的是金朝,辽、金分别与北宋和南宋订立了和约;兴起于辽河上游的是辽。答案:B21.(精选考题武汉模拟)“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材料中的“此地”在“征讨”之后()A.建立了行省 B.隶属行省管辖C.设“自治”机构管辖 D.归属巡检司管辖解析:本题考
16、查学生理解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此地原为红毛所居”可知指的是台湾。1683年,施琅率清军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答案:B22.青海玉树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包括当地许多文物古迹在内的建筑物遭受严重损毁。幸运的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幸免于难。文成公主入吐蕃使唐朝政权与边疆地方政权变成了()A.“翁婿”关系 B.“兄弟”关系C.“朋友”关系 D.“师徒”关系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唐太宗敬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派使者前来请求通婚的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以恭敬的子婿之礼迎亲。和亲使唐朝政权与边疆地方政权变
17、成了“翁婿”关系。答案:A23.下列史料记载(摘录)能反映汉朝与日本往来的有()“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扬州僧鉴真始往倭国,大演释教”“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A. B.C. D.解析:记载的是秦汉之际中国与朝鲜的关系,记载的是唐朝时的中日关系,均应排除。记载的是东汉时的中日关系,记载的是西汉时的中日关系,故符合题意,答案为D。答案:D24.本特利等所著的新全球史中说:“附着于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病原体有机会离开它们原初的环境,攻击那些对这种疾病没有遗传免疫力和后天免疫力的人群。”中国人受西方国家传染病攻击最早发生在()A.丝绸之路开通后
18、B.玄奘西游天竺后C.“西学东渐”出现时 D.五口通商实行后解析:西方国家传染病传到中国的前提是中国与西方有了直接的交往。中国最早与西方进行直接交往发生于丝绸之路开通后。答案为A。其余三项均发生在此事件之后。答案:A25.(精选考题南宁模拟)某历史兴趣小组对1416世纪的亚欧交流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传教士是此时期亚欧交流的主要沟通者B.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C.此时亚欧交流比较频繁D.将理性主义带到了亚洲解析:理性主义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而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1416世纪)不符。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
19、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材料2: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
20、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陕西简称“秦”与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有关?哪些省的简称也与这一原因有关?请举例说明。(6分)(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试分析秦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5分)(3)材料2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5分)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分封制,注意将现在各省的简称与当时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结合起来。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中书、门下”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意义结合教材进行回答。答案:(1)西周的分封制。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
21、晋等。(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准备了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且为之不懈努力。(3)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六部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穆天子传等典籍里就记载了新疆的一些情况。
22、材料2:公元45年,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632年,西突厥迎立泥孰,是为咄陆可汗。泥孰被推举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在北宋时期,962年、965年以及981年和983年,高昌回鹘皆遣使献方物于宋。981年其王向宋太宗上书时,自称“西州外生(甥)”。这一切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管辖的中断并不能否认新疆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注:以上材料摘自暴乱的背后:浅谈“疆独”问题(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维吾尔族是由古代哪一部族发展而来的。简单叙述其发展过程。(6分)(2)结合材料回答两汉政府是怎样管理新疆地区的。(8分)(3)材料2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3、第(1)问要提出维吾尔族的来历及其发展过程。第(2)问要答出西汉、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情况。第(3)问是一道认识性问题,要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说明。答案:(1)回纥(鹘)。回纥原是我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唐太宗时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其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到今新疆,是维吾尔族的祖先。(任答四项即可给分)(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即使在中
24、央政府没有管辖西域的时期,新疆地区各族人民也一直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未视自己为外族。28.精选考题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政府廉洁是支撑社会稳定的三个顶梁柱。而在这三者当中,政府廉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才能够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公正。”(1)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8分)(2)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
25、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6分)(3)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盛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4分)解析:第(1)问,要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来阐述。第(2)问,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最典型的例子当数贞观之治。第(3)问,要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认清本质。答案:(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道家主张“无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法家主张“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学生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相应给分)(3)古代统治者追求“盛世”局面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而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则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