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镇一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 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 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古代原始农业使用骨器到到汉代二牛一人的牛耕法再到隋唐时曲辕犁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即铁犁牛耕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 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 男女分工
2、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 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 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D. 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 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3.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 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 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落后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 赋税沉重,农
3、民生活困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但求”。根据材料“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可知,当时农民的赋税、债务繁重,民众困苦,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本质;B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腐败。4.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私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
4、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信息“织室,在未央宫”“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进行判断。5.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自己消费,小部分进入流通领域。官营手工业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产品不可能进入流
5、通领域。民营手工业以赢利为目的,产品完全进入流通领域,可知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A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6.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 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 使得手工业缺乏人身自由C. 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
6、料中的“(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不外传的,技术是不交流的,这种现象必然会阻碍手工业的发展,其他的几个选项和材料的主旨是无关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技艺均系世代相传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7.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职业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雇工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长安地区 C. 明代苏州地区 D. 清代洛阳地区【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的“工场主”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7、在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故此题应选C选项。A、B选项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产生;D选项清代洛阳地区已经不再是中心地区,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8.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最能说明A. 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 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答案】D9.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
8、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主要反映了A. 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鬼市子白昼通夜”这是指宋代东京清早贸易的市场,开市时段在夜市结束以后到天光见人之前,天蒙蒙亮,买卖双方就作鸟兽散,大概正是传说鬼出没的时间,其得名也因为“半夜而合,鸡鸣而散”,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A选项发生在南宋时期;B、D选项时代错误,东京指的是北宋都城开封。点睛:东京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指代如今的日本首都,而是代表北宋都城开封。开封在北宋时期被称为东京汴梁开封府,是北宋时期最繁华的大
9、都市,也是北宋政权和经济贸易集中地区。10.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 B.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大都市C. 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答案】D【解析】A选项正确,西周时期商业完全掌控着商业;B选项正确,唐朝国力昌盛,长安洛阳和扬州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C选项正确,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已经开始买卖,故D选项错误,本题选择D选项。11.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
10、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A. 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 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 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故选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改革不利于周王室的赋税;C选项错误,这一改革有利于农民对土地的使用;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度的瓦解。12.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 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
11、传统观念B. 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 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 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商人发财之后,都购买了很多的田地,这就说明商人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所以答案选A。B、C、D材料都没体现到,所以都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评价13.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A. “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 “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C.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
12、中国恐受其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海禁;说明是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的,综合四个选项,D中认为西方发展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外来侵略,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4.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A. 寻找新的贸易商路 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望 D. 宗教扩张的狂热【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
13、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中提到的“根源”,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属于高考热点。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5. 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
14、等城市。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是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A. 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C.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商路发生了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6.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15、.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一是理解“扩张的时代”主要指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二是运用全球史观理解其主要影响是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发展到走向一个整体世界。A、B选项是局部观察,不属于全球史观;D选项也不属于全球史观,故排除,故选C项。17. 1637年,在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一书中留下了如下记载:“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A. 殖民扩张 B. 价格
16、革命 C. 商业革命 D. 黑奴贸易【答案】B【解析】从“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可见,这描述的是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成为“黄金漏斗”,从而产生了价格革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突出白银问题;C选项与此不符;D选项材料没有提到黑人。18.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
17、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史实,故B正确。西班牙在17世纪时不是海上第一强国,故A排除。英国在18世纪中期才成为殖民帝国,故C排除。法国在17世纪时也不是海上第一强国,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19.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
18、,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A.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 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C.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说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殖民扩张不代表着世界市场的形成;B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反;C选项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本质。20. 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此模式最早体现在A. 毛
19、纺织业的发展中 B.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C. 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 蒸汽机的发明中【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有关工业革命的史实。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明了手摇珍妮机。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后来,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有发明、制造机器。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因此工业革命的变化首先从棉纺业开始,选择答案C选项。21. 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
20、一现象说明A.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 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C. 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发明者的身份“技工”“木工”“钟表匠”可以看出,英国的这些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故答案为D项。1765年前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教育发展和文化普及的关系,排除C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爆发条件【名师点睛】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包括: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
21、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工场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下,英国开始工业革命。22.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兴起了创办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在许多大城市、中小城镇还建立了职工讲习所。这体现了A. 民主范围的扩大 B. 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垄断组织的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19世纪上半期”和“机械学校和工学院”可知C正确;民主范围的扩大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机械学校和工学院
22、与神学无关,故B错误;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D错误。故选C。23. 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A. 推动了经济转型 B. 造成了阶级分化 C. 加剧了贫困分化 D. 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特权阶层,黯然失色中产阶级,新的工人阶级等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阶级分化严重,故本题选择B项。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资本主义的垄断组织,并没有涉及到经济转型;C选项不是材料所强调的;D
23、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4. “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善事”主要指A. 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 B. 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C. 推动近代工业的兴起 D. 为世界各地提供商品【答案】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25.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 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 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 工厂
24、的规模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这体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由此产生了垄断组织,故选C;AD只看到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故排除;B没有看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排除B。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李剑农中国古代
25、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
26、景?(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对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3)变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依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和
27、“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认识依据材料一中“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可归纳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第三小问从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特别是商业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中措施依据材料二中“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目的依据材料二中“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的信息来分析可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即可。(3)政策:依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
28、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的信息可归纳出重视商业,适当减免商税。认识:从材料一中“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和材料二汉代抑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再结合材料三中宋代重视商业的信息,可得出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
29、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中国对外关系简史(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些现象?(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答案】(1)现象: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设
30、专门机构管理外贸。(2)影响:使大量白银注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3)原因:政府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4)影响: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国外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地世界。启示: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解析】(1)从材料中内容来看,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可以看出北宋对外贸易“利入甚厚”,政府设立“市舶”来管理贸易,表明政府重视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收税来增加财政来源。(
31、2)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可以看出政府开放海禁使得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由此分析,对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重大影响。(3)结合材料三中给出的时间:1666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因此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法兰西与中国的贸易额甚小。此外自然经济的抵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导致对外贸易的不断萎缩。(4)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通过上面的问题和材料对整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问题,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一面,也要对消极一面有清楚的认识。启示结合影响来回答即
32、可。点睛:解答本题第二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年份181318201829183318501861台数0.241.45.5102540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年份18011831184118511861人口111.7190.7223.9268.5322.7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年份18411861农业22.318.8工商运输业48.555.7其他2
33、9.225.5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材料二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材料三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简述其原因。【答案】(1)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
34、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拓展世界市场;交通通讯的发展。(3)现象:棉制品进口增加,数量大;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或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并从中国掠夺工业原料)。【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对英国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即是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
35、低于第二、三产业;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时间“19世纪初”“交通”等关键性信息可知,动力发生变革的是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从技术、市场、人口和资本的流动等角度回答)做图表题,不仅要横看,还要纵看。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进口增加的趋势,这说明了现象:棉制品进口增加,数量大;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或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并从中国掠夺工业原料)。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