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页,48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用时15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读长江经济带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 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2、是 A.拥有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 B.交通最便利 C.经济基础最好 D.改革开放最早2. 下列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沙尘暴 C.水体污染 D.酸雨3. 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是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整治航道 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A. B. C. D.【答案】 1.A2.B3.A【考点定位】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知识拓展】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
3、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
4、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
5、河经济带。读我国某地区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水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前,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砂砾岩区 B.亚砂土区 C. 基岩区 D.亚粘土区5. 高海拔的天然矿泉水是饮用水中的杰出品种,源自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冰雪 融水下渗至冰川砂岩层而成地下水,自此进入深循环;历经砂砾层的层层过滤,并在独特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因挤压受力而自然涌出。根据材料推测,该矿泉水最有可能在图中哪个位置出现A. B. C. D.【答案】4.D5.C【考点定位】盐碱化的成因、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名师点睛】该题以区域环境图示和岩层构造为背景对盐碱化的成因和泉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进行考察,结合
6、所学相关知识,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和迁移,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关键。(一) 盐碱化的成因: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二) 泉的形成:泉一般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的沟谷中及山脚处,是含水层由于某种原因暴露在地表之外时,地下水从地下流出地表形成的。按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
7、层滞水补给。根据泉的出露原因,可构泉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侵蚀泉,当地形被沟谷切割到含水层时,地下水便出露地表成泉。如被切割的是潜水含水层时,形成侵蚀下降泉;当被切穿的是承压含水层顶板时,形成侵蚀上升泉。接触泉,当地形被切割到含水层下的隔水层时,地下水被迫从隔水层和含水层接触处流出地表,往往在接触带上能见到泉群,这类泉称为接触下降泉。在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这类接触带上升成泉。称接触上升泉。侵蚀下降泉与接触下降泉两者的区别,只是侵蚀的深浅程度不同,侵蚀泉侵蚀底界仍在含水层内,而接触泉要深切到含水层下的隔水层。滋流泉,潜水流前方岩土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
8、,或为阻水断层所挡时,地下水流受阻,水位奎高而涌于地表成泉,称溢流泉。溢流泉在泉口附近水流有时表现为冒涌上升运动,洪积扇溢出带的泉即属于此类,但不是上升泉。断层泉。当承压含水层被导水断层切割时,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承压水位处涌溢地表,这种泉称为断层泉。泉的形成它常沿断层呈带状 水温超过20,或水温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的泉,称为温泉,是地热异常的标志。我国温泉主要分布干东部沿海山地、云贵、青藏高原、东北长白山地和黑龙江省,大与近期岩浆和火山活动有关。温泉水除了温度较高外.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特殊化学组分和气体成分,具有医疗价值,称为矿泉。有些泉具有周期性的喷发现象称为间歇泉。在喀斯特
9、地区,喀斯特发育不均,管道系统蜿蜒曲折,径流不畅,产生类似虹吸循环,使泉水涌量呈潮汐变化,这种间歇泉又称多潮泉。冬季当冷空气到达海面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就会上升冷却凝结降雪。在气象上,这种降雪称为“冷流降雪”。烟台平均每年有29天的冷流降雪日,被称为“雪窝子”。2016年1月23日电,近日,受强寒潮影响,渤海海冰冰情发展迅速,辽东湾浮冰范围62海里,渤海湾、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5-15海里,最大冰厚10厘米。读环渤海地区地形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6. 烟台号称“雪窝子”,其影响因素包括洋流 大气环流 地形 海陆分布 人类活动A B C. D7. 监测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海冰覆盖面积的现代化手段
10、主要是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8. 此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开普敦进入多雨的季节 B塔里木河可能出现断流现象C南半球各地昼长不断变长 D青海湖附近油菜花盛开【答案】6.B7.C8.B【考点定位】降雪条件的形成、3s技术的应用、地理现象与季节。【名师点睛】该题以烟台 “雪窝子”为背景对降雪条件的形成、3s技术的应用、地理现象与季节等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意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烟威地区冬日频繁大雪的成因有一下两个:第一,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南下,在地面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形切变影响,不断有冷空气下甩,造成长时间的大量降雪。第二,当冷空气自西北路南下时,将经过渤海
11、海面,冬半年,对马暖流西分支把外海暖水输送到黄、渤海,表层水温表现为由南黄海伸向渤海的一个高温水舌。渤海中部处于暖舌的顶端。由于渤海海水表面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暖海面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干冷空气层,较大的海气温差使其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因而形成降雪。从降雪机制来看,和冷空气的强度一样,暖水面的温度同样也对冷流降雪产生影响。冷流降雪的降雪机制和美国的大湖效应雪暴类似。根据美国的相关研究结果,湖泊气温差是湖泊效应降雪最重要的条件。对于烟威地区来说,渤海湾就相当于美国的“五大湖区”,即“内陆湖”,而烟台、威海地区的山脉也为冷空气抬升、进而形成降雪提供了可能。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
12、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要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皖南地区毗邻长三角, 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
13、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关于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A.皖南地区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B.交通便利,环境条件较好C.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D.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充足,技术雄厚10.皖南地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小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待遇不平等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A. B C. D.11.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关于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已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B.目前该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高C.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
14、 D.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使用大型机械【答案】9.D10.B11.C【考点定位】城镇建设的有利区位、城市化的问题、区域农业的发展。【名师点睛】安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思路: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城乡统筹战略城镇化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从355提高到479 城镇人口从2173万人增加到28859万人。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加快扩张。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镇群一带一圈一群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安徽城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安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一是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
15、13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79低于全国58个百分点约相当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滞后于全国4年左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城镇化率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212、174和150个百分点:比中部省份湖北低49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79。工业化率为469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02:1与国际经验值相比明显表现出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三是半城镇化问题突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安徽城镇化率不足25约有1000万农民工及随迁人员居住在城镇。但没有取得城镇户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二)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6、安徽城市交通、信息、水电气供应、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仍需加快完善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11年,安徽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6台。比全国低12台、比江苏低07台、比浙江低58台。(三)是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学校、医院、公园、商场、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建筑风格、文化品位、城市品牌等建设标准较低城镇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城镇建设模式相似、城市文化特色缺失成为普遍现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安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设区市数量仍相对较多,竞争力总体较弱,集聚要素能力亟待增强。2013年,合肥经济总量为46729亿元 经济首位度为2
17、45位居中部第3位,低于武汉的367长沙的292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芜湖经济总量20995亿元,不足合肥的12城市能级仍然偏小。安庆、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大不强。无法形成对周边小城市的带动效应。其他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四)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徽城镇化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皖江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皖北地区、皖西地区水平偏低。2012年皖江示范区城镇化率为540皖北六市城镇化率仅为408差距高达132个百分点。皖北仅淮北、蚌埠两市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8、。城镇化区域水平差异大对城市功能的发挥及城市群的培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皖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地表水仅占全省总储量的187,城市入口密度却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对皖北城镇大量集聚人口形成制约(五)城镇化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目前,安徽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城乡之间仍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推进。地方政府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土地资金、银行贷款三个渠道
19、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很难在资金市场上筹措到匹配的资金。政府正在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伙经营等新型融资模式,但由于规模小、领域窄、风险高等原因。现阶段也难以满足不断攀升的城镇化融资需求。二、未来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一)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升根据战略部署到2020年。安徽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479提高到60,实现从乡村安徽到城市安徽的转变完成由城镇化中前期向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镇户籍人口的比重也将持续上升半城镇化现象也将逐渐弱化。(二)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我国已明确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其关键就是要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未来
20、安徽城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凸显徽风皖韵的城市内涵。(三)城镇化发展凸显以人为本未来安徽将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四)城市群建设将持续发力未来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等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城市间交通通讯更加便捷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地理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市关联度不断提高城市群发展将更具活力。三、安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一)促进城镇化与四化同步发展安徽城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21、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高端要素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创新支撑与人才支撑。稳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将大量的农民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安徽农业人口众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安徽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中小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落户。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三)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城镇功能是提高城镇化质
22、量增强城镇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增强合肥、芜湖双核城市的综合承载力。防治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贫困、住宅紧张等城市病。鼓励发展县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公共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地方特色。彰显徽风皖韵魅力。(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安徽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城镇环境承载力极为脆弱,皖西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都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下的形势下安徽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绿色低碳的城镇发展模式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23、护,不以耕地大量减少、资源大量消耗、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五)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安徽应立足区域特色采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等城市群发展加快对接长三角,建设城镇密集地区。促进芜马地区、铜池(枞)地区、蚌淮(南)地区、宿淮(北)城市联动发展。立足县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打造一批功能完备、集聚力强的中小城市。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6. (22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竹荪
24、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秋季生长在潮湿竹林地,色彩艳丽、具有菌裙,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竹荪中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材料二斯里兰卡略图材料三世界竹子分布图1.推测斯里兰卡是否有竹荪的分布,并说明推测的依据。(6分)2.比较材料二中甲、乙城市的降水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3.斯里兰卡政府计划在南部省区建立特色农业区,你认为发展哪种经济作物最有优势,请说明理由。(8分)【答案】(1)(6分)能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斯里兰卡气候湿热,满足竹荪生长条件;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
25、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而斯里兰卡有竹子分布;(2)(8分)甲城降水集中在北半球夏半年(5月至8月),乙城降水集中在冬半年(11月至次年2月)。原因:夏半年甲地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乙地为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冬半年乙地为东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而甲地为东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3)(8分)茶叶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湿度大,水热条件有利于茶叶生长;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酸性土壤有利于茶叶生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产茶时间长,茶叶产量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考点定位】农业区位条件、区域降水的比较和影响降水的因素。【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区
26、域降水的比较和影响降水的因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获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影响降水的因素1、位置: 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2、大气 1)风向:海风(湿地)降水多,陆风降水少 2)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 3)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相反 4)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 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3、地形 1)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
27、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 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 5、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6、人类活动: 凝结核(城市雨岛)3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兰新高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东起甘肃兰州,途经西宁、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西至乌鲁木齐,全长1776公里, 2014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是中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快速铁路。兰新高铁是新疆首条国铁级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每小时200公里以上,较现有出入新疆的列车明显提速。位于河西走廊的威武市是甘
28、肃省重要的粮食产区。材料二兰新铁路分布图1.说明兰新高铁兰州至张掖段建设过程不利的自然条件。(4分)2.推测兰新高铁绕道西宁而不经过威武的主要区位因素,并简述原因。(6分)3.简析兰新高铁的修建给新疆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4.威武市某镇计划建一座以消耗生物质原料为主的大型发电厂,对该镇的计划你赞同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1)(4分)需要经过祁连山脉和青藏高寒区,地势起伏大,冻土广布,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6分)社会经济因素西宁市青海省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级别比威武高,能够带动更大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3)(8分)新增一条出疆通道,缓解原有兰新铁路的运输压力;促进新疆农矿产
29、品的外运,变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缩短新疆与东部地区的行车时间,增进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沿线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亚欧大陆桥,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防安全;完善新疆的铁路网(4)(6分)赞同。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发达,农田集中成片,规模较大,秸秆丰富;随着该地区其他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的大量开发,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燃料需求量减少;秸秆发电可以减少秸秆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和提高秸秆的利用率。不赞同。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建生物质发电厂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农作物的秸秆还可以加工成饲料,发展畜牧业,也可以发展编织加工业
30、,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秸秆还田,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考点定位】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名师点睛】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2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1)在自然因素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尤为深刻。具体如下表: 注: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断层、沼泽等)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不可避开的不利地形,利用科
31、技手段加以克服,如过高山可修建隧道;横跨山谷建桥;高山生态环境脆弱区以桥代路,尽量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公路、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2. 旅游地理(10分)石嘴山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直属地级市、国家重要煤炭工业城市、宁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号称“塞上煤城”,同时也名列中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其转型出路之一。指出石嘴山市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为其设计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答
32、案】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4分)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参观由老厂房改建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6分)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设计主要是通过工业遗产资源,体会感知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过程。如: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了解工业发展的历史;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显示这些遗产资源等。【考点定位】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设计43.
33、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2015年8月12日零点30分左右,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村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区附近突发山体滑坡,造成厂区15间职工宿舍、3间民房被埋,60余人失踪。分析此次滑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答案】可能原因:地势陡峻,岩层破碎;采矿导致的山体结构变化及山体松动。(4分)预防措施:选择安全地带修建房屋;远离滑坡多发区;合理进行工矿建设;个人加强防灾意识;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等。(任答三点得6分)【考点定位】滑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名师点睛】一、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
34、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
35、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
36、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
37、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二、滑坡防治措
38、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
39、: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
40、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44. 环境保护(10分)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前列,但迅猛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据公开资料显示,湘江流域由于沿岸工业的开发,大量工业污水直排入江,导致湘江成为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说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答案】危害: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土壤,危及人类健康(任答2点得4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监测和管理(任答3点得6分)【考点定位】环境污染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