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总结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方法归纳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1多极化趋势(1)原因根源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及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间的关系;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中苏关系破裂、苏东矛盾等)第三世界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发展为美苏两大国的争霸,结果削弱了各自的经济力量。(2)过程出现: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已初露端倪
2、。明朗: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加强: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冷战”格局结束后。特点:和平过渡:由长期“冷战”较量引起;在竞争中过渡;五个中心力量相互竞争、相互制约。长期过渡: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来实现,加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新格局不会在短期内形成。2“冷战”后国际形势特点(1)紧张与缓和并存: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2)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霸权主义横行,地区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泛滥。(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裁军和军控一度有所
3、进展,但近年来,却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三、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作用和从中得到的启示1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 17 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220 世纪 70 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
4、系的要求。(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380 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不结盟,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启示:(1)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2)制定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3)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高考典题感悟1(2
5、018全国卷)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 1945年到 1975 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 A 项正确;欧洲成员国增加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 D 项错误。2(2017全国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
6、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解析: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 项正确。3(2017全国卷)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
7、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国的变化,说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题干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 D 项错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体系,故 C 项错误。4(2016全国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8、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析:新中国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5(2016全国卷)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
9、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A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 A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 C 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
10、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6全国卷)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解析: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 D
11、项正确。7(2015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C解析:美苏两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国家根本利益是不同的,A 项错误;美苏关系在两极格局时期,既有紧张也有缓和,B 项错误;国家实力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两极格局时期随着美苏国家实力的消长,美苏关系既有紧张又有缓和,C 项正确;美苏关系紧张时敌对意识强烈,而美苏关系缓和时敌对意识就淡化,说明敌对意识并不是一直是淡化的,D 项错误。8(2015海南卷)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
12、成了 470 个项目,超过 1955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总和的 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解析:“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现象,B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C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密切扩大与第三世界的交往,经济援助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D 项正确。9(2014海南卷
13、)1960 年,日、美修改 1951 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D解析: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日美军事同盟在加强,而不是削弱,故 A 项错误;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 B 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 20 世纪 8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 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 D 项正确。温示提馨请 做:单元综合测试七PPT文稿(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