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总结本章知识网络知识方法归纳一、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联系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贸易等一系列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清朝统治者开始被列强控制,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3马关条约中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
2、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4辛丑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有利于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税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驻兵京津地区、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通过控制外务部,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二、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比较三、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
3、的不同点1指导思想不同:五四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辛亥革命则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2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同: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发展方向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五四运动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3革命的主力不同: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而辛亥革命的主力是民族资产阶级。4领袖人物不同: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5群众基础不同:五四运动有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辛亥革命则脱离了人民群众。6革命彻底性不同: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
4、则缺乏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精神。7影响不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而辛亥革命则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高考典题感悟1(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
5、,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 A 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 B 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 D 项错误。2(2018全国卷)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
6、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 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 D 项正确。3(2018海南卷)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
7、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 A 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 D 项错误。4(2017海南卷)1894 年,在中国的 25 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 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
8、国家是()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D解析:英国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遍及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故 D 项正确。5(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 A 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势,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故 D 项错误。温示提馨请 做:单元综合测试四PPT文稿(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