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1226 上传时间:2025-10-3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蜡烛课题蜡烛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体味作者准确的措词)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舀、取、捧)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放、扶、抄)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打、落、炸)合作探究1、课题解读课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特殊意义呢?2、揣摩语句,回答问题“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

2、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3、领悟形象刻画老妇人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找出例句加以分析。归纳形象: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试从以下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事件感人人物感人拓展延伸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列举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两句诗(词)句:小说及人物或战役:学后反思学法指导栏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3、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学习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

3、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学习难点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知识链接:1、背景了解l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反法西斯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国外。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结成了统一联盟。1945年,南共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军,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时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

4、和消息也有区别:(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音。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 匍匐更夫 揣在怀里 烧灼 偷袭 迫击炮 精疲力竭 2、解释下列词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并梳理出文章的记叙要素。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