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66.86KB ,
资源ID:71183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183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5*40=60分)1、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 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 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C. 工业

2、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3、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时期颁布法令,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旨在( )A. 塑造农民的集体主义的观念B. 剥夺村社农民的人身自由C. 强化村社管理保障地主利益D. 由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

3、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6、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

4、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7、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 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8、.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5、”,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10、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队战斗力低下农民起义频繁战争的消耗

6、和高额的赔款AB C D1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12、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A青苗法B免税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13、“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

7、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14、“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15、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董仲舒16、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地

8、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17、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18、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 B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C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19、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

9、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20、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如东京汴梁“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旌旗)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说明,当时A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B商家注重打造品牌效度C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D政府重视发展节日经济2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22、“其制两柄

10、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2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24、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

11、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2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

12、主义萌芽已出现27、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28、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29、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 B

13、.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30、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31、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2、科技日报载文指出:“

14、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A.火车机车 B.汽船 C.内燃机 D.发电机33、19世纪的英国“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A.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民众道德普遍沦丧C.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科技革命是双刃剑34、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

15、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5、20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农村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A. B. C. D.36、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

16、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37、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38、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

17、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39、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上述变化()A.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40、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

18、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二、材料问答题(共3小题,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

19、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8分)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2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改革给我们的启示(2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

20、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8分)43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

21、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2)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2分)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教师卷)一、选择题(1.5*40=60分)1. 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农

22、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B. 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 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答案】B【解析】俄国的地主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革命的扩展,阻碍俄国技术的革新,上述现象明显不符合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B正确;AC明显不符合题意;D只是表明现象,排除。 2.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

23、亚洲的确立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D.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俄国地跨欧亚大陆、日本、中国都是亚洲国家,而农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利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答案选A。3. 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时期颁布法令,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旨在( )A. 塑造农民的集体主义的观念B. 剥夺村社农民的人身自由C. 强化村社管理保障地主利益D. 由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A.“农民的

24、集体主义”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A;B.由材料“1861年改革时期”可知为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法律上承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故不选B;C.由材料“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可知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保障地主利益,故C正确;D.村社就是基层行政管理的组织,故不选D。 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25、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表明是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正确; 材料说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故A错误; CD比较片面,只是一个方面,排除。 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

26、级矛盾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北宋前期,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6.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27、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 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表明苏轼借机反对

28、王安石变法,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8.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答案】D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

29、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思是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答案】C10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队战斗力低下农民起义频繁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BCD【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与积贫

30、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含有的选项即可。【答案】B1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解析】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答案】C12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A青苗法B免税法C保甲法D市易法【解析】题干材料强调

31、,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13“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分析,“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指的是青苗法,因为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办法”。【答案】D14“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

32、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答案】A15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董仲舒【答案】C16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答案】B17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

33、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答案】D18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 B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C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答案】C19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答案】

34、C20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如东京汴梁,“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旌旗)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说明,当时A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B商家注重打造品牌效度C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D政府重视发展节日经济【答案】A2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5、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答案B2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36、.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B24.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

37、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做题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2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

38、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2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

39、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十四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A、C两项信息材料没有显示;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D项。答案B27.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解析明清时期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农业仍是社会主导产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弃儒

40、就贾”“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生在封建社会地位一直高于商人,故D项错误。答案B28.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D29.据魏国李

41、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答案A30.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

42、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商路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但是资金并未在西班牙转化为资本,而是流入工业相对发达的英国等国,由此可知A、B、C三项表述错误,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31.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解析18世纪6

43、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答案D32.科技日报载文指出:“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A.火车机车 B.汽船C.内燃机 D.发电机解析由材料可知,“它”的出现推动

44、了交通运输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D项本身与石油的开采没有直接关系,故A、B、D三项均排除。答案C33.19世纪的英国“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A.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B.民众道德普遍沦丧C.追逐利润制假贩假 D.科技革命是双刃剑答案D34.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

45、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历史上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35.20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农村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A. B. C. D.解析从材料“

46、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可知正确;中“完全解体”与史实不符,故错误;结合材料中“洋布细”“洋布便宜”可知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6.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习俗的改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新的社会习俗尚未成为主

47、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37.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

48、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答案D38.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据题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也体现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未真正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

49、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39.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上述变化()A.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C.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冲击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解析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入侵情况下开始逐渐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表格中主要是税率的变化,没有和世界贸易的比较,故C项错误;“棉花、棉布

50、”税率的下降,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纺织”受到冲击,从而造成小农经济的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40.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答案A二、材料问答题(共3小题,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51、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

52、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8分)影响: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6分)(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2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2分)【解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以得出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依据“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以得出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根据

53、“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以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得出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根据以上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认知的能力。第一小问“影响”,材料中“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是募役法,材料中“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是方田均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这些措施的影响即可。第二小问“启示”,此问属于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

54、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

55、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的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态度等概括答案。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

56、答案】(1)北方的统一/;北魏风俗落后,社会矛盾尖锐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8分)(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2分)43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2)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2分)43(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改革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不拔的意志,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