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方山子传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银汉:即银河。玉盘:月亮。赏析诗意: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洵之子。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
2、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
3、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文白对照1一词多义(1)谓(2)而(3)之2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3文言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4翻译下列句子(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4、)(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1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答案第二自然段写到“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
5、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第三自然段写到:“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真是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时世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作者为方山子写传出于什么动机?请结合作者的遭遇回答。答:答案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
6、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之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一、结构图解异二、中心主旨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三、写作特色1奇特的构思。苏轼此文之“奇”,首先表现在构思上,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籍贯、家世、生平等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出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起而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继而如春蚕吐丝,终而如金蝉脱壳。2奇妙的语言。作者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如“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正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着多少人生沧桑与感慨!如第四段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一个反问句,真是惜墨如金,又字字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