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一、 选择题(共24道,48分)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2.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早期人类的单一性B.中华文明的多源性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远古传说的神秘性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
2、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A.女娲补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4.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5.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6右图是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其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
3、”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7.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社会等级森严 D.音乐发展迅速8.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犁 B.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C.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D.春秋
4、时期开始饲养牛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得以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阐释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体现“礼”“法”并用1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
5、起源 C.诸国变法 D.政权分立12.“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其原因可能是:A.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B.“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C.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 D.“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1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1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下面最
6、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自称皇帝,制秦律 B.设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15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h,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 B.禅让制 C. 推恩令 D.察举制16.“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立中朝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朝的决策能力 B.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C.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D.解除王国对中央威胁17. 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7、:齐鲁地区其他地区籍贯不明者史记儒林列传7179%1795%1026%汉书儒林传4560%4611%829%后汉书儒林列传3636%6364%A.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C.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18.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9.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20.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8、: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21.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2.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取代皇权政治 B.对皇权政治是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 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23.东晋南朝时期,北
9、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间民族交融逐步加深24.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二、材料题(52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
10、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6分)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
11、,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家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多
12、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7分)27(1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 列举中国古代选官
13、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8分)(2)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28(13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
14、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7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4分)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345
15、678910DBBAABCBAC11121314151617181920CDCCDBBBAB21222324CDBA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
16、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2分)及实践的成败。(4分)【答案】(1)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4分)(2)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
17、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解析】(1)不同:根据“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得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得出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心思定,周王室仍有影响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等角度分析总结。2. 主张:根据“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得出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法与时转则治”得出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得出宣扬君权至上。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视富国强兵,完成国
18、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回答。败: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导致迅速灭亡。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家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
19、机构。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2分)。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4分),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3分)。26(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2分)举措: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分)(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设五经博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4分)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
20、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3分)【详解】(1)制度:根据“拥有84个郡”“皇帝”得出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措施:根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为相”“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得出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设五经博士等。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等角度分析总结。27(1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21、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8分)(2)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3
2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4分)【答案】(1)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8分)朝代选官制度选拔依据先秦世卿制血缘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汉代察举制德才魏晋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2)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4分)(3)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4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实行世卿制,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员;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汉代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德才;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
23、,选拔官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2)特点:根据“(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得出选拔方式规范、公平。(3)影响:根据“(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得出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得出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根据“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得出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根据所学,还可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28(13分)钱乘旦说:“无论什
24、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
25、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5分),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4)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2分)【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3)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2)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
26、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4)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2分)【解析】(1)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掌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制的意图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的统治。(2)调整:根据材料一中“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可知,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参知政事”等可知,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根据材料二中“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可知,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根据“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等信息可知,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根据材料一二中唐代对三省制实际运行的调整可知,这些措施导致了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社会动乱与三省制不断被削弱和架空有一定的关系,总之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