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4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反映了社会舆论对清政府捕杀革命志士秋瑾的态度,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故A项正确。【答案】A21911年前后,全国铁路总长的93%以上,全
2、国机械采煤的93%以上,全国生铁生产和铁矿开采的100%,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下列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列强成为武昌起义直接目标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体现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D导致民族重工业发展的艰难【解析】武昌起义直接目标是反对清王朝,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全国铁路、机械采煤量、生铁生产和铁矿开采几乎都被列强控制,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这也是导致民族重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所在。【答案】A3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宣言出自临时约
3、法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解析】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反映了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了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答案】A4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当时孙中山任总统不是通过民选产生
4、,故为“临时”,这体现了革命党的民主共和精神。【答案】B5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做主【答案】B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三个关键词:“1912年”、“
5、变局”和“创举”。1912年这一时间,可排除A项,既称为“爆发”,即为狭义之辛亥革命,即武昌起义,在1911年;“变局”一词可排除D项,重大变化只有B、C两项算得上;“创举”一词可排除B项,必须是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C7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扩大总统权力 B维护民主共和C缩小内阁权力 D赞成独裁专制【解析】从题干中分析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内容束缚了总统的权力,维护了共和政体。A、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故选B项。【答案】B8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
6、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公元纪念,这是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项正确。【答案】A9“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
7、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答案】A10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11某历史学习小组就“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为题展开讨论。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
8、又全面的是()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近代化A甲同学 B乙同学C丙同学 D丁同学【解析】甲同学说法错误,乙、丙同学说法正确但不全面,从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近代化,故丁同学说法最全面。【答案】D12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
9、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解析】材料围绕“社会风俗人心”展开,强调“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这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0、”。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式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6分)(2)依据材料二,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6分)(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6分)(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
11、用的把握。【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3)从横向看,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作者标题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
12、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材料二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13、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来划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进行说明;第三小问,分别从专制到民主、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伦理纲常到民主共和观念等角度看,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分析:政治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角度: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视角: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