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职业崇高,古今中外,哪一个国家少得了教师?上至政坛领袖、科学巨匠,下至工人、农民、普通百姓,哪一个人没有老师?“教育兴则国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教师的最高褒奖!名人尊师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早已传为佳话。春秋时期的子贡曾把老师孔子喻为太阳、月亮,孔子死后他如同孝子披麻戴孝、守灵百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老师徐特立六十寿辰时亲自撰写贺信,并称:“徐老先生,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日
2、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一沓沓课本,抹去了你们的青春年华;密密麻麻的苍劲字迹,变成了你们额头上的道道皱纹;作业本上圈圈点点的评语,融进了你们的汗水和心血。你们如春风般和煦的笑容,让学生领悟到师爱的伟大;你们慈祥而温存的目光,是一首连绵悠长的诗篇,芬芳而又迷人;你们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在困惑中醒悟,备受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润泽。 名师支招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那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
3、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好记叙的角度。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记叙的人称,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
4、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的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4)“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不足之处: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跟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当然,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而且,
5、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用叙述他人、他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不足之处: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但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得频繁更换;二是更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总之,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用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考虑。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
6、,并且要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比较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的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典例剖析请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例文观摩】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 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
7、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趴在鼻梁上似乎显得很吃力。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的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簿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我
8、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便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在作文童年趣事中,我写了孩提时要当解放军,缠着妈妈买军装,盯着爸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我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了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
9、,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日积月累勤采撷,终酿知识美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趴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我的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作文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高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点滴。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
10、从远方流了回来。“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季老师,深情地叫了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一行字飞吧,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我是只遨游在知识的花海里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以问句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细节描写,精当有趣,使文章变得活泼。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开始扣题,又为下文做必要的交代。本段通过对一个具体小事的记叙,来表现季老师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形象。照应上文,由虚到实,将“花”“蜜”具体化。同时又为后文埋下伏笔。表现了
11、季老师语言的幽默,这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眼镜”这一细节再次出现,使季老师的形象更加突出。进一步表现了季老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第三次提到“花”“蜜”,紧扣中心。以问句作结,和开头照应,结构严谨。【总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是“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的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把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 即
12、时练笔请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老师”是这个作文题要写的中心人物,“我”限定了作者与老师的关系,因此写作本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也可选取第三人称的记叙角度。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是所有民族传统、道德的规范,如果都按这一共性来写老师,恐怕天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样子了。要写好这一题目,必须重点写出老师的个性。“个性”是独有的,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你的老师的个性,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怪”,但你却能透过外在的表象,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你只有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才
13、能给读者树立一个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是完整、真实、感人的形象。在语言表达上,用亲切、幽默、直率的语言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参考例文】我的语文老师瞧,这位身穿黑色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他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一点写作的“奥秘”。“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
14、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同学们哄地一声笑了,张瑾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这种毛病,如以前写
15、秋游时,却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又是一堂作文课。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陈俊吗?”“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服装?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
16、,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白球鞋。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现在去观察校园的花圃。”这次我们看得可仔细了,对花圃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了有关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你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感到高兴吗?我们对写作怎么能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名师点评】文章写得既朴实又生动,朴实表现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变的句式;生动表现在细节描写详尽细腻,如“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等。记叙完一件事后,作者总是进行必要的感悟、总结,表达了对老师的感佩之情。总而言之,此文是一篇生动的写老师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