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女恶(w)之乎卫有恶()人焉B亡(wn),予何恶 寡人恤焉若有亡(wn)也C安时(sh)而处顺 予因以求时(sh)夜D孰知(zh)死生存亡之一体者 知(zh)不出乎四域解析B项中前一个“亡”通“无”,应读“w”。C项中后一个“时”通“伺”,应读“s”。D项中后一个“知”通“智”,读“zh”。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B.C.D.解析A项第一个“君”译为“主宰、统治”,第二个“君”译为“君主”。B项第一个“以”为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恶”都译为“厌恶”。D项第一个“爱”译为“爱惜”
2、,第二个“爱”译为“喜爱”。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妻子环而泣之B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C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D恐吾无其实解析A项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是“男人的配偶”的意思。B项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C项中“踊跃”是“跳跃”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踊跃”是“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的意思。D项中“其实”是“这种实名”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的意思。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A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代水)B子祀曰:“女恶之乎?”(
3、代你,即子舆)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代灵府,即心)D寡人丑乎,卒授之国(代这,即国家)解析A项中“之”应代像水一样平静。B项中“之”应代得病后丑陋的模样。D项中“之”应代他,即哀骀它。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颐隐于齐 B不翅于父母C果以恶骇天下 D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解析A项“齐”通“脐”,肚脐。B项“翅”通“啻”,只,仅仅。D项“县”通“悬”,悬挂。6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唯命之从是必有异乎人者也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不爪剪恶乎往而不可哉不得复使A/B/C/D/解析为被动句,为宾语前置句,为判断句。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4、。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为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庄子大宗师)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拘拘:屈曲不伸展的样子。(2)更驾:更换车驾坐骑。8下列句子中
5、,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子祀往问之问:问候,慰问B阴阳之气有沴 沴:不和C颐隐于齐 颐:下巴D跰而鉴于井 鉴:镜子解析鉴:照着看。9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亡,予何恶B予因以求时夜C此古之所谓县解也D且夫物不胜天久矣解析A项“亡”通“无”。B项“时”通“伺”。C项“县”通“悬”。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译文:合乎时(而得),顺乎理(而失),均安然处之,哀乐就不会进入内心了。(2)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译文: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除了倒悬之苦。然而那些不能解脱的人,是有些外物捆绑着他。(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哀公曰
6、:“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_也_吾_以_南_面_而_君_天_下_执_民_之_纪_而_忧_其_死_吾_自_以_为_至_通_矣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庄子德充符)11给下面的字注音。(1)滑()(2)
7、郤(x)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灵府:精神之宅,即心。(2)盛:极点、顶点。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郤”通“隙”(2)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时”通“是”14为文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答案也,下,死,矣。15翻译下列句子。(1)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译文:死生存亡等白天黑夜不停地在眼前互相替换,而人的智慧却不能在变化开始时预测。(2)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译文:这就是那种跟他接触就会在心中产生和美感觉的人啊。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佝偻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
8、,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犹掇之也掇:拾取B吾处身也 处:停留C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执:举D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易:改变解析处:立定。1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仲 尼 适 楚 出 于 林 中 见 佝 偻 者 承 蜩 犹 掇 之 也 仲 尼 曰 子 巧 乎 有 道 邪答案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9、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译文: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只知蝉的翅膀。(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解析(1)需注意重点词语“唯”“知”的翻译。(2)需注意重点词语“分”“丈人”的翻译。参考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了。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只知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