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989.50KB ,
资源ID:709031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903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 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下图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元谋人齿化石A. 旧石器时期B. 新石器时期C. 部落联盟时期D. 夏商周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元谋人”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期,故选A;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期,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CD与元谋人的时间不符,故排除。2.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

2、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种植庄稼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以看出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故、项正确。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北京人生理特征,故项错误。故选组合,排除ACD,B符合题意。3. 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夏朝可能出现牛耕B西

3、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C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意味着“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而且出现“中国”两字,因此可作为“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B正确;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不能佐证夏朝时期的社会状况,A错误;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不能证明黄河流域,C错误;周易记载的是神农氏教天下耕作,意味着神农氏时期已经出现刀耕火种

4、,而不是周代出现的,D错误。故选B。4. 某遗址“距今(2019年)70005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山顶洞人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河姆渡遗址是距今位于长江下游、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期发表成果:在距今(2019年)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应是A. 文献记载B. 文化遗存C. 神话传说D. 科学推断【答案】B【解析

5、】【详解】材料“在距今(2019年)5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反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遗存是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最有力的证据,故B正确;文献记载、神话传说、科学推断都不属于考古成果的原始资料和证据,故ACD排除。6.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A. 旧石器时代B.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C. 早期国家产生D. 王位世袭制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图二反映了不同规模的墓葬陪葬品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B正确;图二

6、产生于新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未体现,C错误;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职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B。7. 2017年4月,“中华创世神话”研究推进会在沪举行。下列最可能被列为研讨主题的是A. 炎黄的传说B. 姜寨聚落C. 二里头宫殿D. 殷墟甲骨【答案】A【解析】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神话。炎黄的传说也属于神话,所以可能成为“中华创世神话”的研讨主题,而姜寨聚落、二里头宫殿、殷墟甲骨等均是客观存在的,不属于神话的范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8. 下列遗址最能体现从“公天下

7、”到“家天下”转折的是A. 姜寨遗址B. 二里头遗址C. 殷墟遗址D. 秦兵马俑坑【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开始是夏朝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所以最能体现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的遗址是夏朝的二里头遗址,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姜寨遗址是新石器中期的遗址;C选项错误,殷墟遗址是商朝时期的遗址;D选项错误,秦兵马俑坑是秦朝时期的遗址。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夏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 公元前21世纪前期B. 公元前21世纪后期C. 公元前20世纪前期D. 公元前20世纪后期【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纪年

8、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2070年”就是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070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纪前期,故A项正确,B错误;公元前2070年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不是公元前20世纪,排除C和D。故选A。10. 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图)。该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A. 河南B. 河北C. 山西D. 陕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殷墟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所以这三件文物应该都出土于河南,

9、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与题意不符,排除。11. 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可知,强调“血缘”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族谱的宗法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井田制是土地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土地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可知,强调“血缘”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宗法制,而不

10、是礼乐制,故D选项错误。12. 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 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要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之中,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强化了各地的风俗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西周的分裂无关,C选项排除。诸侯与当地领袖建立亲戚关系是为了

1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D选项表述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13. 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大克鼎”。作为史料,它可佐证A. 商周牧野之战B. 西周分封世袭C. 春秋礼崩乐坏D. 战国军功授爵【答案】B【解析】据材料“受周王表彰,赐封土地和人口”可以得出,其反应的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掌管封地事务,实行世袭制,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是分封制的反映,不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功,D不正确。14. 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

12、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A. 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B. 有利于早期国家形成C. 推动土地私有制出现D. 导致诸侯争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进“百家争鸣”的出现。A正确;夏朝的建立已经意味着国家的形成,B错误;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旧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变化,导致“士”阶层的兴起,C错误;因为诸侯的争霸,所以各国需要优秀的人才,促使“士”这一阶层逐渐的崛起,D错误。故选A。15. 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

13、.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D. 恢复周礼,倡导仁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提倡“仁”,由此可知孔子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的手段是恢复周礼,倡导仁义,故D项正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C项错误。16.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A. 无为而治B. 小国寡民C. 朴素的辩证法D. 崇尚自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

14、看出,本段话体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老子讲究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减少人为的政策条令,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思想,排除BCD。17.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该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C正确;孔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建立西周礼乐制度,A错误;孟子是儒家代表,有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B错误;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D

15、错误。故选C。18. 史学家钱穆先生将战国到秦定义为“历史之大变”,此种定义的主要视角是A. 思想文化B. 社会政治C. 民族关系D. 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之所以将战国到秦定义为“历史之大变”是基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而言的,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巨变是基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视角,故AC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9. 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 君主开明B. 政治统一C. 思想繁荣D. 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16、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君主的开明,故A项排除;政治上统一是秦朝实现的,故B项排除;C项属于社会转型的一方面,排除。20. 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A. 夏启B. 商汤C. 周武王D. 秦始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A项,夏启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国家,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项,商代政治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未形成政治制度格局,也没有实现大一统,不符

17、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确立了分封、宗法制度以维系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宗法制破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1. 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选D;AB夸大了郡县制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而不是边远地区,故排除C。故选D。22. 下图是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秦砖,上刻

18、“海内皆臣”,其中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体现了国家统一、专制集权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臣民众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交通发达,水陆并用,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严苛,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最终集权于皇帝,达到“海内皆臣”的状况。23. 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19、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题的引子,实际上对解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阅读此类材料时,学生切不可拖泥带水,迅速跳过即可。24. “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 项羽

20、领导的农民军C.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故C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与“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不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后率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紧扣关键信息和秦朝灭亡的史实分析解答。25. 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

21、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 实现了改朝换代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D. 推动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楚汉之争时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并且深得民心最后取胜,因此汉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B正确;实现了改朝换代不适用于楚汉之争,A错误;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错误;秦汉时期都实行封建统治,未发生社会转型,D错误。故选B。26.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

22、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都对,D项正确,排除A、B、C。27.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 儒

23、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28.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 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 商

24、战决定争霸成效C.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生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9.

25、春秋中期以前,工商食官。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他们或“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或“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种变化A. 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B.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态形成D. 改变了士农工商的次序【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私营手工业的大量出现不能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故A错误;工商业的发展会冲击小农经济,故C错误;这一变化并不能改变士农工商的次序,故D错误。30. 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

26、的例子很多。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A. 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B. 周制在楚国得到有效执行C. 楚国文化具有先进性D. 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说明楚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周制在楚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排除B;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无法体现楚国文化的先进性,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31. 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A. 内容完全对立B. 具有共同目的C. 脱离社会实际D

27、. 強调君主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道德感化,韩非子强调刑罚手段,但最终目的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服务,说明二者的思想具有共同的目的,B项正确;A项中“完全对立”表述过于夸大,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孔子和韩非子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同的思想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尤其韩非子主张受当时统治阶级青睐,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二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没有涉及君主作用,D项错误。32.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 削

28、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3.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

29、,至是始定。”材料中的“天之变局”是指A. 郡县制普遍建立B.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 君臣均出身低微D. 由世卿世禄制向察举制转变【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出世卿世禄制被破坏,故B项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君臣出身低微,体现不出“天之变局”,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4.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

30、详解】从材料中的“公元前221年”和“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可以看出,材料评述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首先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221年”,确定考查的是秦朝的制度。然后根据“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分析得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联系所学可知,秦朝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据此确定正确答案。35. 西汉陆贾认为:“事愈烦而天下逾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

31、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可见,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A. 统治者的残暴统治B. 泛滥的治国举措C. 六国旧势力的强大D. 官僚体制的缺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可以看出,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故选A,排除B;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36. 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B.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 “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 最早建立县制【答案】B【解析】

32、【详解】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制定了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故A错误;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并没有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县制,故D错误。37. 假如有一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郡守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

33、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负责打击违法乱纪的是御史大夫,D正确;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两者并不具备监察职能,排除A、B;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与题干中“朝廷高官”“整理大臣们的奏章”等信息不符,排除C。38. “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A. 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D.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

34、直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争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不符合题意。故选D。39.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对时局的影响。燕国位于北方地区,秦国位于西方地区,故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了晋、楚、

35、吴、越都曾经主持中原会盟,说明各诸侯国的实力膨胀,争夺中原霸权,并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问题,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或变法,相互间进行争霸战争,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最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全国,建立秦朝。故排除D。故选A。40. 如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秦朝中央官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叙述出处“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李斯列传“御史

36、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始皇闲之,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秦始皇本纪A. 丞相权力很大并得到皇帝信任B. 丞相为百官之首并独揽大权C. 御史大夫位尊权重等同于丞相D. 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始皇遣御史逐问”“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等信息可知,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故D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了丞相的地位和权力,并没有涉及皇帝与丞相的私人关系即是否得到信任的问题,故排除A。从“丞相受成事,倚办于上”可知,丞相并不是独揽大权,故排除B。从材料中的“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可知,御史大夫并不是等同于丞相,故排除C。故

37、选D。二、材料阅读题(41题.20分)41.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班固汉书儒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墨家和阴阳家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8、?【答案】(1)民本:儒家(或墨家);孔子(或孟子、荀子等)。专制: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提出相生相胜的理论。(2)原因:a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要求;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d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详解】(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内容,即可得出“民本思潮”的流派是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专制主义”的代表流派:法家,韩非子。墨家和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调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原因可从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使其适应统治需要和统治者对儒学的重用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主要从成为封建统治哲学等角度回答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