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表述最准确()。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解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秦王嬴政又顺应了这一趋势。答案D2下列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
2、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解析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 000多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答案B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解析“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
3、的本质。答案B4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答案C5“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话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之一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解析关键在于读懂题干中的“战国”。这里指的是春秋战国的连年战
4、乱。答案D6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活跃思想文化的需要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C D解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秦朝统治者进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因此的叙述是错误的,将带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答案C7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B被焚之书不符合民众的阅读要求C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解析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销毁除法家
5、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由此可见,焚书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答案D8“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唐太宗注意借鉴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答案C9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解析“成迟
6、败速”、“失易得难”等信息反映出,这是唐太宗对王朝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答案B10“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袭细人。”(贞观政要郑一),上述主要描述了()。A唐律颁布实施的效果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B11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 BC 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土地兼并严重也是后来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答案A12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个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
7、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负担不断减轻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专制皇权的最大威胁是丞相,唐宋对丞相之权的分解是为了集大权于皇帝之手。答案A13下列对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打击了士族 B选拔了人才C发展了教育 D禁锢了思想解析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唐朝科举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制度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凭真才实学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注意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区别。答案D1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
8、:“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 B C D解析任何时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不对,而更无根据。答案C15康熙帝能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条件是()。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B清政府平定三藩叛乱,政局稳定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违背历史潮流D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发达解析A、B、D三项是清朝康熙帝能收复台湾的主观条件。答案C16收复台湾后,康熙帝采取的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理,促进台湾地区开发与发
9、展的措施有()。设府置县派兵驻扎“展界开海”轻税政策A BC D解析明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管理和开发台湾的措施。答案A17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B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C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A项表达的最为完整,其他各项都是从某一角度说明的。答案A18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解析这一条约即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康熙时期签订的。答案B19清初,台湾为郑
10、成功后代控制,1683年康熙帝派兵进军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完成了祖国统一。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抹煞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功绩B清前期经济恢复为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C统一后有利于巩固国防和开发台湾D统一台湾是康熙帝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解析郑成功和康熙帝统一台湾,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清朝政权在全国确立后,郑成功后代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割据势力,康熙帝统一台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一步弘扬了郑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的精神。答案A20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
11、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解析B项不符合康熙帝,C、D两项不符合秦始皇。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地虎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官、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
12、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戍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林剑鸣秦史稿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
13、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4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秦律的特点。(4分)(3)评价秦律的实质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要在阅读大量文字后进行去粗取精的高度概括,不能片面摘引原材料文字。第(2)问要善于抓住秦律中带有明显特征的东西,不能将一件件事进行罗列,要善于归类总结。第(3)问要能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此题既要求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又要求有较强的归纳、分类、总结的能力。答案(1)职能: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14、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重农抑商;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2)特点: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3)实质:是秦国、秦王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作用评价:从法律上维护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又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亡原因之一。22(18分)自古以来,和谐是人们所追求的或是希望的一种处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
15、唐书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材料三下表为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全国109 906 064河北道21 029 924河南道22 467 641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太宗时期的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
16、前期居于什么地位。(4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5)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统治政策及对唐朝的影响,第(1)问,注意结合对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这句话的理解,措施和制度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说明;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贞观初”和“四年”的比较,“技术因素”需要结合必修二的相关内容来说明;第(3)问,注意利用表格,“地位”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第(4)问,注意联系唐朝盛世表现的内容;第(5)问注意主要从唐太宗的功绩方面来说明,不必一分为二地说明。答案(1)思想:重农
17、思想(以农为本思想)。体现: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现象: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技术因素: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3)史实: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地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4)作用: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5)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
18、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对长城写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清诗别载选编材料三康熙三
19、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损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也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对秦始皇军事举措的评价如何?理由是什么?你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军事举措?(6分)(2)指出康熙帝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6分)(3)说明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4分)解析本题从秦朝修筑长城而清朝“修德安民”入手,考查了历史上对长城的修建的不同看法。回答时注意寻找有效信息,如材
20、料一中的“财匮力尽,民不聊生”,材料二中的“成城需众志”,材料三中的“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等,然后得出基本的结论。答案(1)材料一持否定的态度。理由:秦始皇的军事举措役使了百姓,使国力衰竭,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评价: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拓展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役使了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2)基本看法:劳役百姓;以秦亡为例,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设施作用。不同意。因为长城在当时对阻挡匈奴南下骚扰起过重要作用,康熙帝只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而完全否定长城的防御作用是不妥的。(3)主观:采取赢得民心的办法,缓和民族矛盾,消除内忧外患,
21、远胜于大修长城。客观:长城以北地区已完全处于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中,长城已失去原有的抵御边患的作用。24(12分)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下列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A知人善用,开明开放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并说明相应的理由。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1) _(2) _(3) _解析本题涉及对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的评价问题,可结合三位帝王的主要活动来进
22、行说明:秦始皇最主要的功绩在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唐太宗的主要功绩在于开明的政治和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康熙帝的主要政绩在于他在位期间,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开创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答案(1)C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2)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3)B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