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C.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周的疆
2、域如何,排除 A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 D 项。2.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
3、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
4、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详解】3.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
5、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4.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
6、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代,“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体现了社会对“忠观念”的重视程度,而“忠观念”是指忠于帝王,因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故A项正确;“忠”不等于伦理教化,B项错误;强调“忠”不等于思想控制,C项错误;史官思想日益僵化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5.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7、,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6. 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A.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
8、县制B. 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 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D. 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说明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说明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僚政治,因此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并没有普遍实行,应排除。郡县制下,郡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排除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郡县制,排除D。所以选C7.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
9、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 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B. 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C. 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D. 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中书省、门下省之间的相互牵制的效果,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唐太宗认为:朝廷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令制敕如有差误,则门下省当予纠驳指正,但近来有人“护己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有的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其错误也不加驳正,这说明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
10、失误,排除C,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导致唐出现亡国的危机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8.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段材料表明A. 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B. 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C. 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D. 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政治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
11、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可以看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民主、群体决策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弊端【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 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指出:“民主的近代观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
12、的政府。”对材料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B. 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C. 近代的民主是的少数人的政府D. 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没有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故A项错误;“民主的近代观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的政府”作者重在强调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故B项正确;近代的民主是的少数人的政府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
13、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0.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罗马社会关系也趋向复杂,如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等问题,因此罗马出台法律
14、进行行为规范,凸显的是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B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A排除;罗马法对经济安全重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C排除;材料是对意大利半岛市民行为的规范,无法推出此时的法律也适用于其它自由民,D排除。故选B。11.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A.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B.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C.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D. “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
15、之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然法哲学“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了等级秩序,不属于自然法,故A排除。“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损害了人身权利,不属于自然法,故B排除。“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体现了保护人身权利,属于自然法,故C正确。“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违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12. 在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运动领袖托马斯说:“大贵族在下院有充
16、分的代表权,工业和商业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与力量的源泉,因此,改革这种状况对国家的昌盛极为重要。”为此英国进行了A. 光荣革命B. 颁布权利法案C. 1832年议会改革D. 责任内阁的设立【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3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下院”、“改革”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是1832年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A项是1688年,B项是1689年,D项1721年,从时间上排除A、B、D三项。13. 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以女婿和女儿的身份同时继任英国国王。此后,个不会说英语的德国人以外孙的身
17、份接掌英国王位,是为乔治一世。这种在西方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中国封建时代则鲜有其例,主要原因是( )A. 东西方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B. 中国君主专制的束缚C. 中国宗法制度的约束D. 中国理学思想的禁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现象是东西方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问题问的是“原因”而不是“现象”,因此A项错误。君主专制在西方历史上也有存在,并不是东西方差别的主要原因,B错误。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不会传于女性和母姓家族成员,C 正确。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时间难以涵盖“封建时代”这一时间限制。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4. 1840
18、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B. 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C. 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D. 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中国的大清“龙票”都体现了受王权思想的影响,C正确;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不符合史实,A错误;“龙票”诞生体现不出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B错误;中国为封建专制制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明显不符合史实,D错误。故选C
19、。15.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美国宪法中,关于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协调的是A.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 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关系C. 大州和小州的关系D. 南方州与北方州的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关于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协调的是大州和小州的关系,故C正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属于联邦制,与参、众两院名额无关,故A排除。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关系,没有突出大州和小州的地位的关系,故B排除。南方州与北方州的
20、关系,最后通过南北战争解决,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参、众两院16.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 法律至上B. 分权制衡C. 责任内阁D. 虚位君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见英国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结合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了法律至上,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21、,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度,C错误;虚位君主是君主只是国家的最高象征,不掌握国家大权,而材料中是说法律对国王的约束。不符合题意,D错误。17. 下图所示现象 ()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A. 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借口C. 表明中英之间正当贸易成效显著D.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可知,1845年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再次下降,这不符合英国商业利益,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故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打开中国大门,闭关锁国政策宣告破产。排除A;鸦片战争之后的中英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正当的。排除C
22、;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并非“未发生变化”。排除D。故选B。18. 1861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对此,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洪秀全此举意在A 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B. 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C. 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D. 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意在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B项。洪秀全
23、并非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洪秀全主要是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玕等重振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排除C项。洪秀全此举与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无关,故排除D项。19. 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A. 导致了国家政权的更替B. 促进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 导致了社会主导力量的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没有导致国家政权的更替,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近代民主革
24、命的任务,所以促进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开始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20.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A. 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 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C. 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D. 预判了国际
25、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有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科学论断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有稳固的战略后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情况下发表的论断,A项正确;对战争的必胜信念也是其胜利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预判了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有利,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21. 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 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朝统治B. 表明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
26、. 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 全景再现了甲午战争的情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可知此画是要显示清军的强大,安抚民心,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A。 “坚决抗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作战模式显然不符合“战术思想先进”,排除C;材料只是局部战场的情景,故“全景再现”说法错误,排除D。22.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A.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27、B.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C. 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D.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主权观念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中“1943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扩展时期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据所学可知,促进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可知“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的表述不合史实,
28、故D项排除。23.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 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一致,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答案为D项;只有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前没有建立起统一战线,排除C项。【点睛】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
29、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双重社会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势力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而中国人民在反抗本国封建势力追求民主进步的同时,还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即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24. 蒋廷黻说:“(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这里谈到的“为福”,正确的理解是它们从客观上A. 加快了中国内地的开放B. 加强了清政府与西方的联系C. 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D. 加快
30、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为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故D项正确;AB项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C项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愿望,排除。25.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
31、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
32、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26.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
33、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量才的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体现了社会史观的角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这属于革命史观,不是文明史观,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体现了报业的现代化,属于现代化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史量才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体现了全球史观
34、,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7. 1945年 8月,抗战硝烟刚刚熄灭,中国正面临着内战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早在1945 年4月24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形象的提出对蒋介石采取的政策应是“洗脸”而不是“割头”,8月25日赴重庆谈判前,更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中国共产党采取上述对蒋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人民军队不断壮大具备实力B. 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要求C. 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D. 统一战线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国共合作,针对蒋介石政府的反共行为,中共及时揭露其恶行,为的是让全国人民看到蒋介石政府的“脸”脏得很,要给他们
35、洗干净,这种“洗脸”不会造成国共反目,影响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目的是国共建立联合政府,不要进行内战,表现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要求,故选B;人民军队壮大不是对蒋介石实行和平团结的原因,相反应该是成为消灭其反动统治的原因,A错误;C是对蒋政策的行动,不是原因,C错误;1945年8月25日统一战线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错误。28.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泽东进行了窑洞对话。黄炎培在谈到历史发展时,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
36、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建立民主法制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B. 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 进行三大改造,努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D. 抗美援朝,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应该是民主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了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主法制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故A项正确;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题意不符,故项错误;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铺平
37、道路,与题意无关,故项错误;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措施29. 毛泽东说:“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毛泽东最早发表这一言论可能是在A. 1949年B. 1954年C. 1956年D. 1958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了1954年宪法,规定人大和国务院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政协代行
38、人大职能的历史使命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故B项正确。30.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只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可
39、知,当时新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A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信息未能体现,排除;“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31.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 反映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的确立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擅自闯入长江英国军舰,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维护国家
40、主权,否定列强在华特权,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首先英国不代表所有西方国家,其次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D项错误。32. 表: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时间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1936年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1938年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1944年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
41、1所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B.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C.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D.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民国前期自由主义的教育政策导致了国立大学分布的严重失衡,国立大学偏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抗战的全面爆发给华北、华东地区的大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分布均衡化,故A正确;在成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抗战爆发,而不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排除B;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
42、上分布均衡化,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3.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尽扫孔庙和孔子牌位,并将儒家经书斥为“妖书”。孔子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儒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太平天国的这一做法旨在A. 推进反清斗争B. 巩固新生的天国政权C. 打击儒家思想D. 树立拜上帝教的权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打击儒学,其目的是动摇儒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推进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太平天国打击儒学,推动反清斗争,没有涉及巩固新生的天国政权,B项错误。C项是手段,但与材料强调太平天国的反清斗争不符,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拜上帝会的信
43、息,无法推断出树立拜上帝教的权威,故D项错误。34. 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中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作者试图说明A. 欧美工业化进程加速B. 巴黎公社诞生的重要原因C. 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D. 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后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
44、知,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才产生了国际歌,排除;D项依据材料“电灯”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德国、美国为中心,排除。35.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9 世纪70 年代,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这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B、C两
45、项与题干材料相比,不够全面。D项材料未体现。考点:巴黎公社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需要掌握。36.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D.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
46、理论的创立【答案】B【解析】【详解】题意在强调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B正确;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巴黎公社革命,故A错误;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C错误;1848年共产共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故D错误。37. 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D. 拓
47、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C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国两制”的内涵,故排除B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拓展香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D项。38.
48、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A. 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 设定香港自治底线C. 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 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没有阐释“一国两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可得出邓小平考虑的是对香港管理的底线,故B项正确;肯定“港人治
49、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谈到香港分裂的内容,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祖国39. 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 )A. 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B. 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C. 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D. “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可知,这一工程的顺利完工反映了“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桥梁技术
50、,排除A;选项B、C是工程的作用,不属于根本上的反映,排除。40.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A. 保障人权自由B. 完善法律体系C. 重视与时俱进D. 强化政府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
51、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41.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 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 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 凸显了国家尊
52、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1982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法制选择和依法治国,故排除A、B选项;材料主旨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无关,故排除C选项。42. 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内容A. 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53、B. 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C.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即可判断此公报是1978年的中美联合公报,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准确;B项,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D项,此时中国已经(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43. 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
54、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A. 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B.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 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D.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44.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没有续签;19
55、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6月,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外交A. 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B. 随时代变化进行适时调整C. 重视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D. 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由材料可以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随时代变化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某一时期外交政策的表现,无法概括整个时期,排除。45.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
56、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A. “一边倒”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另起炉灶”D.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A选项“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选项“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主要是针对万隆会议上的争议提出的;D选项是总的方针不够具体。46. 1958 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欧洲人的欧洲”,通过 “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A. 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B.
57、 说明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C. 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D.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实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等信息可知,材料表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并主张欧洲联合,这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没有动摇,A项错误;外交方针是最终走出“雅尔塔”,表明是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并非主导欧洲联合,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刚刚开始,D项错误。47. 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 重视周边
58、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C.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与外国建交,故B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C选项错误。故选D。48.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
59、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意图是A. 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国际责任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D. 提出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答案】B【解析】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大,日本政府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显然是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故B项正确;日本的目的显然不是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日本一直是美国的盟国,外交一直追随美国,显然不是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提出三足鼎立政治格局信息,故D项错误。49. 美苏冷战的多次对抗中,双方始终心照不宣地保持自我控制。如古巴导
60、弹危机期间,尽管双方战争的调门很高,底下的接触却非常多,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有几十封信件往来,双方在核按钮旁边没有冲动,事件以和平解决结東。这种“自我控制”表明A. 第三世界兴起对霸权主义的抵制B. 经济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C. 双方都难以承受现代战争的灾难D. 苏联尚不具备全方位对抗的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代表)的多次对抗中,无论矛盾如何尖锐,双方始终保持自我控制,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战问题,这种“自我控制”表明双方都难以承受现代战争的灾难,C项正确;第三世界通过不结盟运动等抵制霸权主义,开始于1961年,没有贯穿整个冷战时期,与美苏冷战时期“始
61、终自我控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多极化”对世界形势的影响,B项错误;冷战时期,苏联具有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对抗美国的能力,D项错误。50.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州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法国、德国等16个受援国在美国5亿美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销的办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A. 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B. 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C. 意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D. 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是为
62、了配合“马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的要求,其后成立的组织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多边贸易的发展,故选D。西欧建立新型货币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排除A;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故西欧的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在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而在于通过获得援助来恢复和发展西欧本身的经济,排除B;此时西欧国家的行为更多的是应美国的要求,不能折射其主动的战略意图所在,排除C。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总分50分)51. 国际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1500年,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
63、愿或不自愿的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体的世界全球通史(1)大约1500年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得“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这一事件对世界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结成战时盟友。受美国政策影响,1942年10月英国决定就在华治外法权和有关其他特权问题与中国政府重开谈判,以求签订公平合理的新条约。但在英国提交的草案中未涉及九龙新界租借地问题。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认为,英国如开归还殖民先河,将失去大部分土地,对英帝国造成沉重的打击。因而主张英国拒绝放弃,此建议获得战时内阁和丘吉
64、尔首相的支持,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甚至不惜牺牲新约。在美国的干预下中国政府最终未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收回香港陈晋文论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19271945)(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未能收回香港的主要原因。材料三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1949到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了
65、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关系。【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中国的实力与英国仍有差距;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英国拒绝交还;美国的干涉。(3)变化:由对抗到缓和。最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影响: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和转机);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
66、五项原则;面对矛盾加强对话、沟通;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解析】【分析】试题解析:(1)根据所学可得出1500年,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2)本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如“英国政府表示将持强硬立场”、“在美国的干预下”。(3)1949年,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在于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即反苏。在影响方面,它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此外,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区域的和平、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两极格局。(4)本题为主观开放题。一方面,我们
67、要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另外,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国力,以改变弱国外交的局面。此外,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2. 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维基百科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材料三 1
68、901年,张之洞提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69、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材料三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4)根据材料四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华人民
70、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答案】(1)突破性: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实行三省六部制(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矛盾: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但又不愿真正实行民主政治(或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4)进步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不同:中国古代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5)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以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详解】(1)关于“表现”
71、,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突破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含义,然后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和认知得出答案:突破性:创立科举制度; 渐进式:实行三省六部制。(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措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依据材料“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可知,张之洞政治思想的矛盾之处: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但又不愿真正实行民主政治。 (4)第一小问,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从材料信
72、息可归纳出: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和三权分立的原则。这体现了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它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因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二小问,古代的权利制衡制度维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是维护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5)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地继承了历史上的人民主权思想并加以发扬广大;而1982年宪法则又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原则,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体现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第二小问,就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
73、就政体而言,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3.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
74、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75、。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答案】(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 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英国经历文艺
76、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来看,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依据材料“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来看,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依据材料“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2)不同:依据材料“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来看,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依据材
77、料“群众愿意配合隔离”来看,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来看,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而且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相对于英国来说,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文化来看,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而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综上中、英两国在防疫上的特点和结果来看,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