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370.50KB ,
资源ID:70847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847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1 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练测》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导练:2.1 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1、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单元导读:这一单元的文章分为七个话题。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

2、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这样的政治环境,则会集四方之民如水之归下,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的确精深。人和这一话题谈了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表意异常酣畅,让人深信不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高屋建瓴,谈了大丈夫与一般人的不同:心存道义,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在磨难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集义”这一观点更为精深,它是我们现在“终身学习”观点的本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了人与非人的不同,这一话题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确而警醒,数千年来华夏儿女都在接受着

3、它的警示与监督。学习本单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义,其次要注意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注意体会其表达效果。作者连线: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因主张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一书。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

4、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把治学和认知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人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

5、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宋代把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文题解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在这一章中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并借机宣扬自己的“王道”,就用战争作喻,讲述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本课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题,目的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特别是善用设喻取譬的手法来解释说明道理的技巧。所选的四篇短文,都是这一技巧运用的典型篇章。【目标锁定】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诚”“顾

6、”等的意义,能翻译课文。2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进而把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3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衣帛()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谨庠序之教()浡然() 餍酒肉()良人( ) 墦间() 施施从外来()讪() 语人曰()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苗槁矣() 沛然()嗜杀()鸡豚()狗彘()之畜()2通假举要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蚤起:_施从良人之所之:_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卒然问曰:_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7、: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河内凶:_邻国之民不加少:_弃甲曳兵而走:_王无罪岁:_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与其妾讪其良人:_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今夫天下之人牧:_孰能与之:_(2)一词多义兵数发直胜顾与就(3)词类活用填然鼓之:_树之以桑:_谨庠序之教: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骄其妻妾:_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_去关市之征:_今兹未能;请轻之:_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4)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_今义:_河东凶亦然古义:_今义:_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今义: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_今义:_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今义:_所仰望而终身也古义

8、:_今义:_其良人出古义:_今义:_4特殊句式(1)_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是非君子之道。(2)_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3)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而相泣于中庭。5文笔精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重要虚词结合例句,掌握“之

9、”的常见用法。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沛然谁能御之?(孟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由水之就下。(孟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10、也。(孟子)(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由君子观之。(孟子)(6)动词,到去。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二、文本探究1选文主旨本课选录了孟子中

11、的四则文章,第一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二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三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2句段赏析(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12、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赏析孟子向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理想图画,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孟子心目中“王业”的集中展示。尽管这种理想在今天看来有些“低级”,甚至有些“可怜”,但却是孟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很难达到的。(2)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赏析孟子以禾苗为喻,讲述不嗜杀人才

13、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孟子以七八月间若长期不下雨禾苗就枯萎的情况,与下雨后禾苗猛然茂盛地生长进行对比,告诉梁襄王,在各国君王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杀人,天下百姓就归附你,有力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3精读深思(1)选文第一则(王好战,请以战喻)中,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答:_(2)孟子的“王道”及“仁政”学说为何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答:_(3)孟子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说理艺术。答:_三、文白对译1.(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离娄下)3.(孟子滕文公下)4.(孟子梁惠王上

14、)一、积累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者衣(y)帛食肉B卒然问曰:“天下恶(w)乎定?”C则苗浡(b)然兴之矣D王知夫(f)苗乎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接近,走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4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如同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运?” 卒然:同“猝然”,突然C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通“迤”,斜行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餍:通“厌”,厌恶5古文

15、默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申之以孝悌之义,_。二、阅读与鉴赏(3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1)妾曰:“良人出,(2)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3)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4),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5)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6)相泣于中庭

16、。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6从“之”“其”“而”“则”“或”“乃”“既”“即”等虚词中选出恰当的虚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1)_(2)_(3)_ (4)_(5)_ (6)_7对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吃饱B未尝有显者来 显:明显C卒之东郭墦间 郭:外城D与其妾讪其良人 讪:讥笑怨骂8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吾将良人之所之也吾将良人之所之也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A和相同,和相

17、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不同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良人:丈夫B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饮食:吃喝C未尝有显者来 未尝:没有尝试D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从:隐藏跟踪在后面10对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不足,又顾而之他。A齐人的妻子问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饮酒吃饭,齐人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还吃不饱的话,齐人又回头到其他的地方(找东西吃)。B齐人的妻子问他和什么人在一起饮酒吃饭,齐人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时间来不及的话,齐人就掉头离去。C齐人的妻子向齐

18、人要吃要喝的话,齐人就到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去借)。时间来不及的话, 齐人就掉头离去。D齐人的妻子向齐人要吃要喝的话,齐人就到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去借)。还吃不饱的话,齐人又回头到其他的地方(找东西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2分)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

19、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苗浡然兴之矣兴:生长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嗜:贪,爱好C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引领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挡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A不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 D相同,相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3分)译文:_(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3分)译文:_(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0、?(4分)译文:_14结合对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分)答:_(2)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答:_(3)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2分)答:_三、表达与交流(13分)15按要求在下文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抗战时期,由于物价暴涨,导致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不例外。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_,_,_”。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4分)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其中一支没有点

21、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糟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_”17下面“中国”的英语拼写中“i”少了一点,请你发挥想象,用某一图形或标志来代替这一点,并简要阐释添加这一图形或标志的含义。(6分)(1)添加的图形或标志(用文字表述):_(2)含义:_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答案语基梳理1hoyshnc wy btwnpioxinbynjinyfny ys

22、hnycwopishtn zh x2“无”通“毋”,不要“颁”同“斑”,斑白“涂”通“途”,道路“蚤”通“早”,早晨“施”通“迤”,斜行“反”通“返”,回来“卒”通“猝”,“猝然”,突然“由”通“犹”,好比3(1)闹饥荒,歉收更加拖着怪罪吃饱讥笑怨骂窃取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亲附,归顺(2)兵器/士兵数目/几,若干/shu,屡次/密发射/派遣/开仓赈济饥民不弯曲/只,仅仅/通“值”,价钱才华出众的/盛大的/优美的/忍得住/尽回头看,环视/看,视/顾念/顾惜/看望,拜访/反而/只是,只不过亲附/结交,交好/赞成/等待/给予,授予趋,赴/接近/上/赴任/成就(3)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23、种植、栽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小心办好、认真做好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归咎、归罪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羞耻动词活用为名词,征收的赋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轻,减轻名词作状语,每天(4)古义:指春秋战国时黄河以北地区。今义:越南首都。古义:闹饥荒,歉收。今义:凶恶。古义:更。今义:更加,增加。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古义:跑。今义:行走。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抬头向远处看,敬仰而有所期望。古义:指丈夫。今义:好人。4(1)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黎民不饥不寒精读深思(1)可喻的事

24、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他熟悉的事例设喻,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

25、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这就为孟子提出“仁政”“王道”顺理成章地铺平了道路。(2)孟子提倡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主张行“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些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社会主流却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能取得胜利。当时,秦国重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使齐国称霸。天下当时正合纵连横,互相攻伐,因此孟子的主张虽然被当时人赞同,却不被国君采纳。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

26、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力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

27、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指孔子,编者注)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孟子“仁政”制度思想的提出是对当时社会的“虐政”“暴政”的一种反对,却与现代社会还政于民的“宪政”制度相去甚远。况且,这种把统治者“圣化”甚至“神化”的制度思想与近代“市民社会”的“民主”“民治”制度安排与框架构建也是不相适应

28、的。他把治理国家的权力托付给了君主,而漠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而缺乏“社会契约论”的客观理性存在。无论是“民本”还是“民贵”,无不需要“奉天承运,皇恩浩荡”。要使这种垂直的,或者说是金字塔式的制度设计得以所谓的“自我坎陷”(牟室三先生语),是无法在当下落实的。“春秋无义战”,霸道盛行,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无法行之有效,甚而被当时的国君们视为无稽之谈,故“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同时,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确实需要太长时间了,教化之功,春风化雨,在一个急功近利、瞬息生死的社会里是派不上用场的。但是,孟子不是最反对急功近利吗?急功近利不是不好的吗?没错,急功近利确实是不

29、好的,但是,当一群老虎在你十米之外吼叫磨牙的时候,你难道还要摸出一本武功秘籍,从头开始练习降龙十八掌的基本功吗?(3)孟子的主要说理特点是层层递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破中有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使用比喻、类比、反诘等修辞手法,强化论辩力与说服力。例如选文第一则,先是梁惠王提出疑惑,接着是孟子设喻解惑,最后是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相互呼应,更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善用寓言说理,委婉形象,耐人寻味。孟子利用寓言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显了事件的本质,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

30、与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蝇营狗苟;或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的极端荒谬寓言使孟子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绩效评估1D“夫”读f。2BB项“恶”,何、哪里、怎么。A项前者为“拜见”,后者为“看”。C项前者为“统一”,后者为“一个”。D项前者为“看着”,后者为“期待”。3A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4D“餍”,吃饱。5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1)其(2)则(3)而(4)之(5

31、)而(6)而7B“显”,显贵。8D“之”作动词“去、到”讲。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走向”。9C“未尝”,未曾、不曾。10A11CC项“引”,伸着。12A两个“之”字,是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而”字,为连词,解释为“却”;为连词,表修饰关系。13(1)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2)(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3)百姓归附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气势盛大,谁能抵挡?14(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3)材料上,均以水作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斯民,然后,百姓才会如水就下地归附仁君。15示例: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16也许你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自己造成的?解析从正反角度都可,要求体现“点燃自己,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的主旨。17示例:(1)用台湾岛的形状来代替这一点。(2)有了“台湾”这一点,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