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830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解析》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 次次转移。 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A. 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B. 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C. 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D. 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可知,夏商周之间的文化核心内容其实是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华夏文化体现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故选A;BC仅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的部分政治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华夏文化体系将的

2、继承性,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文化的构成和来源,排除D。2. 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 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 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 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 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双峰驼并未产自中原地区,主要产于中亚地区,说明在秦朝时期中原和中亚

3、地区有文化交流,这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B正确;“最重要”扩大了这一文物的研究价值,排除A;金骆驼不能证明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最早交往”,排除C;金骆驼的出土不能证明“多条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3.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A 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B.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 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 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仅凭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分布南方逐渐多于北方,便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一定时期的

4、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古代文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只有经济一项,单从经济推理的做法并不严谨,也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准确理解。故A、B项错误;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和宋代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并没有违背史实。故D项错误。4. (清)沈廷瑞在东畲杂记中关于清朝前期江浙省濮院镇农家这样描述道:“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扈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日种跨脚田。”由此可见,濮院镇A. 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人地矛盾异常尖锐C. 农家经营重心发生变化D.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据

5、材料可知,清朝前期濮院镇农家的经营重心从农业转移到手工业,且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因忙于手工业而无暇顾及,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故选C项;濮院镇农民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说明当时确实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中“人地矛盾”严重是指石门、桐乡地区,濮院镇没有体现这一现象,故排除B项;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D项。5. 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12款规定:“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

6、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1903年的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基本相同的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A. 要求逐渐摆脱列强的控制B. 开始重视法律制度的构建C. 已具有较为明晰的近代外交意识D. 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等信息可知此时的清政府意图改革国内法律以与国际接轨,目的在于使列强放弃其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说明此时清政府已经具有较为明晰的近代外交意识,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的内

7、容,无法单独体现清政府的意愿,排除A;“开始重视构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清政府具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制制度,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清政府外交意识的进步,无法说明其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排除D。6. 五口通商后,列强在中国设洋行收购生丝。洋行按先给生丝定级,再按级定价的方式收购。当时,在国外市场出现中国的低级丝质量反优于其他地方高级丝的现象。这反映出A. 中国的生丝遭到列强低价掠夺B. 通商促进中国缫丝技术提升C. 中国生丝具有更强的竞争力D. 中国缫丝业执行更严格的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国际市场上中国低级丝质量高于其他地方的高级丝,说明这些低级丝本身是优质的,只不过是被洋行强行评定为

8、低级丝以进行经济掠夺,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不公平的生丝收购制度,没有体现中国缫丝技术的变化,排除B;CD项与题意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7.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弘扬传播红色文化和抗联精神的同时,还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中共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宣传调查以丰富史料B. 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C. 鼓舞士气以取得胜利D. 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

9、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等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和抗战精神及戳穿国民党的意图,鼓舞军民士气以取得抗战的胜利,C项正确;丰富史料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共党通过鼓舞士气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其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B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D项错误。8. 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

10、话旨在A. 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B. 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C. 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D. 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可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发生变化,政府不应该再对企业进行计划和干预,由此可知这段话旨在强调国企改革应该加快推进政企改革,故选A,排除B;这段话的主旨是强调政企分开,不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排除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9. 在迈锡尼和米诺斯发掘出的一些爱琴文明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埃及和西亚艺术的风格;古希希腊

11、人也是在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字母文字。希腊文化的这一特点的形成A. 深受海上商业民族性格的影响B. 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C. 得益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与繁荣D. 决定性因素是地理位置【答案】A【解析】【详解】希腊文化对周边文明吸收借鉴的趋向明显,结合史实可知这与当时希腊海洋文明海外商业发达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即希腊文化形成受到海上商业民族性格的影响,A正确;题干未提及雅典民主制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B;当时希腊半岛上是城邦国家,城邦之间各自独立,而且部分城邦之间存在战争,排除C;地理位置有助于希腊地区吸收周边文明,但是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10. 有学者指出:出身于普鲁士勃兰登堡容

12、克世家的俾斯麦在日后承担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向前逃跑”。这说明德意志的统一A. 遭到来自国内外的重重阻力B. 采取了王朝战争的方式C. 是为了阻止革命和保护特权D. 符合不同派别的共同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普鲁士的容克地主们已认识到,德国统一已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种形势下由普鲁士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阻止“自下而上革命的威胁,保存普鲁士的君主政体和容克地主的特权地位,就成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最有利方式,故选C项;材料强调普鲁士的容克地主们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实现了整个集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

13、强调统一的阻力或方式,排除A,B两项;这种由封建邦国领导完成统一大业的方式并不符合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封建主义残余必将大量保存,排除D项。11.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工业最发达)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在每次首脑会议的公开声明中,都倡导“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据此可知当时A. 七国集团内部矛盾难以调和B.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再调整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强化D. 美苏两大阵营的关系暂时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论盛行,是资本主义生产

14、关系调整的表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七国同时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调门”,都倡导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说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再调整,B项正确;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说明七国首脑会议合作领域拓宽,不是矛盾的体现,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七国集团内部的矛盾,A项错误;7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失灵,80年代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干预,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减弱而不是强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两大阵营关系变动,D项错误。12. 美苏冷战的奇妙性在于:一方面,双方长期处于一种“非敌即友”的零和博弈状态,对对方行为动机的主观认识中有很大程度的猜疑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常常夸大

15、对手的威胁;一方面,两国的核战略威慑却都是“后发制人”战略,而不是以己方主动进攻为前提条件。这种 “奇妙性”A. 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元考量B. 促使国际社会摒弃了意识形态思维C. 保证了美苏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D. 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答案】A【解析】【详解】冷战时期,美苏既互相猜疑,夸大对方的威胁,长期零和博弈,同时坚持用“后发制人”的核威慑战略,不主动进攻对方,这种多重思考和审慎态度,体现了美苏间国际关系原则的多元考量, A项正确;冷战时期国际社会长期强调意识形态对立并未“摒弃”意识形态思维,B项错误;美苏认识中的“不切实际的成分”,“夸大对手的威胁”不能保证美苏

16、间国家战略抉择的科学精准,C项错误;致使两大阵营丧失了国际合作机缘的是冷战,不是冷战的特点,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賑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

17、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

18、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

19、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城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扶贫工作的核心举措,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

20、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1986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国家扶贫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原因:扶贫政策不断深入发展,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党中央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

21、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周代开始”,可得出历史悠久(起步早);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可以得出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根据材料“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鰥寡、救疾医病、放贩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可以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样;再从材料以整体看可以看出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2)根据材料二“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根据材料“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得出意义使慈善性和临

22、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和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根据材料“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可以得出意义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法律的颁布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举措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举措;原因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

23、国共产党的民本理念、综合国力的增强等角度回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研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视角: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论述: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

24、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人加速变化时期。其一.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人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一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调敝。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示例”只作阅卷参考

25、,不作为唯一答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学生首先选取材料中一个视角或整体视角,然后围绕“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西方外部的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等。在具体论述中,要史论结合,主义逻辑性。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历代统治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明成祖把原属元朝疆土的十块土地让与朝鲜,其理由是“朝鲜之地也朕度内,朕何争焉”。雍正常也认为“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藉”。但中央对边疆历来

26、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19世纪70年代,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建省改制的背景。(2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建省改制意义。【答案】(1)背景:传统的“宗藩体系”使历代统治者对边疆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日本抓住天朝礼制秩序的弊端意图对中国台湾进行侵扰;近代列强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引入。(2)意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势力的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加强了边疆治理与开发;增强了民族意识;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可知,传统的“宗藩体系”使历代统治者对边疆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根据材料“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

28、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可知,日本抓住天朝礼制秩序的弊端意图对中国台湾进行侵扰;根据材料“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可知,近代列强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根据材料“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可知,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引入。(2)意义:根据材料“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可知,一定程度上抵制

29、了外国势力的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省制,加强了边疆治理与开发;从民族意识角度分析,实行省制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实行省制,宣示主权,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6 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6月30日,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台湾问题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周恩来指示,对朝鲜战场只要“密切加以注视”就可以了。-摘编自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等材料二 1950年9 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

30、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尽管战争会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但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摘编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0 年9月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态度:认为对朝鲜战场进行密切注视即可,不需要进行出兵援助。原因:新中国急需进行经济生产的恢复,需要尽量避免

31、战争:台湾向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朝鲜战场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方面认为没有得到苏联确切的军事支持和保障。(2)转变:必须出兵援助,进行抗美援朝。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立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形环境:使人民军队经历了现代战争的洗礼,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解析】【详解】(1)态度一问,根据材料“密切加以注视”,可以得出态度;原因一问,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材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苏联的态度等角度来回答即可。(2)转变一问,根据材料“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等信息,可以得出态度的转变;意义一问

3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反抗侵略的态度、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对经济的恢复、对军队的提升、对其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等角度回答。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麦卡锡,1946年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1950年初,麦卡锡声称“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清单,他们都是图谋颠覆政体的共产党人。尽管我们的国务卿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他们仍在草拟和制定着我们的对外政策”。这在美国朝野上下引发了剧烈震动。此后,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

33、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也必须陈述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摘编自麦卡锡主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新中国的成立。(2)影响: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解析】【详解】(1)

34、原因:根据“1946年”得出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根据“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得出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根据“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根据“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得出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新中国的成立。(2)影响:根据“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分析得出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根据“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