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流通领域出现纸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 BC D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形式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可知答案为D项。答案:D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 D明朝
2、苏州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看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答案:C3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
3、商人地位的提高,正确;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答案:A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解读的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正确答案为A。答案:A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
4、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不禁止商业活动和商人追求利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但其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故选D项。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
5、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时间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分析材料二,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6、。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基础巩固1从唐朝的“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出现,反映了根本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C纸币便于随身携带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纸币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选A项。答案:A2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晋商是中国古代商帮的典型代表,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答案:D3以下是某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市
7、”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西汉。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市”的内外不可能店铺林立。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答案:B能力提升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能提供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包括()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市井生活的描述“坊”“市”界限被打破A BC D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都汴京的繁荣。从画面来看,城市的商业经营活动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所以都符合。答案:D5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
8、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解析:“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了其繁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草市如何影响民众生活,故A项不正确;也没有说草市的地位,故C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说到政府,故D项不正确。答案:B6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道:“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
9、少”“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 BC D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7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解析: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发展,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且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10、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政府抑商有具体行动,故C、D两项错误。答案:A8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厚本抑末”,可判断是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9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A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B瓷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C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来源D对外贸易出现专门的官方垄断机构解析:A项是在汉朝,B项是在唐朝,C项是在南宋。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排除。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
11、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因此选择D项。答案:D10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
12、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答案:B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圭,周人也。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长途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
13、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1)依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三,比较江南与江北“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条件。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