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3次周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30*2=60分)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有学者说,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做了有选择的继承。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 )A.在自我封闭环境中诞生B.
2、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 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3.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 )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4.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5.近些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3、。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6.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7.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
4、取向8.西汉中后期的儒家经典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这一现象表明西汉中后期( )A.经学致用学风盛行 B.儒学日趋神秘化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统治危机日益加深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10.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
5、。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倡导经世致用 B.提升道德修养 C.革新教育体制 D.致力思想统一11.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12.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C.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
6、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13.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天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一故事说明了()A.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B.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C.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4.有学者认为,李贽不承认女性的天性低劣,屡次称颂武则天为“好后”,认为女人的才德不比男人差。但他赞扬有成就的女性,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权。一个明显
7、的证据是李贽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 对此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李贽摒弃了以儒家纲常为标准的道德观 B.李贽的思想有自相冲突的成分C.李贽的思想已经属于近代民权主义的范畴 D.李贽的主张挑战了理学的正统15.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 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16.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
8、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彻底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17.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1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历史家
9、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理学()A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C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将儒、佛、道思想糅合19易中天说:“从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 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C墨子韩非孔子孟子 D墨子孔子韩非孟子20在对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
10、”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2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22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23.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 B.法家学
11、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24.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25.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26.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
12、慧远却提出“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27.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第2课宋明理学7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第4课礼制规范17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22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28.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A.汉初实行了“
13、独尊儒术”B.“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 D.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29.“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下列对这一“哲学智慧”理解最准确的是()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老思想使儒学注重宇宙本体与个人修养相结合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0.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
14、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彻底抨击儒学思想体系 B.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二、材料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和34题任选一题,1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
15、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材料二近代以来,传统儒学在西学的日益逼近之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现代新儒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抗争,并谋划着中国儒学的现代化发展。牟宗三主张儒学必须接纳西方科学与民主等观念,使儒学“开无限的未来”。杜维明主张“儒学传统的文明对话”,他相信儒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东亚和世界。在儒学复兴道路上,如何为儒学打开通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渠道则成为时代发展的突出问题。 摘编自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柳宗元
16、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儒学与近代儒学处境的异同。(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
17、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改革方案规定,太祖、太宗之后只能有一人承裳爵位,世世封公,以奉祭祀;鼓励其他宗室近亲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宫俸。宋初规定,宗室近亲之子5岁即赐名授官,由政府供给衣食,方案把赐名授官的年龄推迟到15岁。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只是他们的考试比常规科举考试简单些。对屡次经过复试不中且年长者,当特推恩,量才录用。
18、对于宗室成员不愿出宫为官者,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对其官品上限做出明确规定,不允许无限制升迁,并减少皇帝的赏赐,尽可能地节省开支。在改革中,宋神宗利用最高权力对宗室成员进行奖惩,使改革取得了成功,为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摘编自李国强论北宋熙宁年间的宗室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年间宗室改革的主要措施。(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熙宁年间宗室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3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梁漱溟(18931988)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他曾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赞成“
19、君主立宪”,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 摘编自梁漱溟传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7分)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8分)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3次周考
20、历史试卷答案以及解析1.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A项正确。2.答案:C3.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寻子主张通过后天努力来提升个人品德,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排除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荀子主张突破礼制束缚,排除C;专制统治形成于秦朝,排除D。4.答案:A解析: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说明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
21、确;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据所学“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可知不是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据材料“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可知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难度中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6.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
22、”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墨家学派的平民化倾向,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于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题目指出,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活实践、生产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贫民化旨趣,故本题选择C项。A项无中生有,题目只体现墨家自然科学的贡献,并没有说明墨家的思想来源。B项主旨不一,题干主要强调墨子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劳动人民的生活追求,虽然墨子对古
23、代中国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奠基,其次题目并没有强调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D项与历史知识不符,墨家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意志。8.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的发展。题干中,西汉中后期统治者利用儒家经典来附会神秘现象,这导致西汉中后期儒学逐渐神秘化,所以B项正确;经世致用的学风盛行于明末清初,A项错误;诏令内容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发展和统治危机,排除C和D项。9.答案:A解析:A. 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选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
24、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B项错误。C.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D.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代理学。A.“经世致用”是明清思想家的主张,与题干中“宋代理学家”不符,故A错误;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为官时体恤民情,注重长幼风化,不做官的也不追求功名,而是教化民风,可知理学家们注重提升道德修养,故B正确;C.题干材料主旨强调教化民风,不是革新教育体制,故C错误;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统一,此项属于无关项,故D错误。11.解析:材料中朱熹强调人们德行方面的修养,与
25、皇权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朱熹观点强调的是德孝礼等个人素养,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控制人欲,材料中强调的是倡导知礼仪,故C项错误;“纲常名教”可以理解为三纲五常,讲求等级秩序,与材料中强调个人修养不符,故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可知王阳明认为只要通过人的内心反省即可获得天理,民众和圣人都具备这种素质,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有利于思想的解放,C选项符合题意;心学维护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A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社会等级森严,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D选项排除;
26、13.答案:A解析:“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强调良知的作用,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4.答案:B解析:“赞扬有成就的女性不遗余力地褒扬寡妇的守节”,反映了李贽思想中有自相冲突的成分,故选B项;赞扬寡妇的守节符合儒家纲常,排除A项;李贽的思想不属于近代民 权主义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李贽的主张挑战了理学的正统,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夫之的思想。A,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材料中强调的唯物思想无关。故A错误。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与材料中强调的唯物思想无关。故B错误。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与材料中强调的唯物思想无关。故C错误。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
27、夫之认为物质是其它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弓矢就不会有射道,以此类推,因此材料体现的是他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故D正确。16答案:A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
28、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由“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可知,单纯是指理学与之前的儒学立场一致,即维护封建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20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都没有提及唯物主义,相反孟子、荀子、墨子
29、还提到了“天命”,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孔子主要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对于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体作用”方面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不等于其思想逐渐合流而趋一,故D项错误。2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22答案:A
30、 解析: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与戴震的“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一致,故选A项。B、C、D三项的思想与戴震思想无相似之处。23.答案C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故选C项。24.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可排除。25.答案D解析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26.答案B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
31、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27.答案A解析从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的变化,展现出儒家文化的演变;“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又反映出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故A项正确;该目录未涉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故B项错误;“中华文明”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地位,故D项错误。28.解析:C材料中“这次转变”是在汉武帝时,而非汉初,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是“这次转变”的结果,而非“导致这次转变”,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32、的建议并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太学是“这次转变”的表现之一,故D项错误。29.解析:B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来解释儒学,使儒学逐渐思辨化和系统化,使儒学具有“哲学智慧”,B项正确。A、D两项都属于儒学的内容,但无法体现儒学的“哲学智慧”,故错误。C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内容,不属于宋明理学,C项错误。30.解析:B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故A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故B项正确;“儒家学者掌握道”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
33、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1.答案:(1)思想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柳宗元: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2)同:遭到外来思想的冲击;面临思想文化转型;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答出两点即可)异:近代儒学遭受西学的冲击更大;唐宋儒学面临国内儒、佛、道融合问题,近代儒学则面临与西方民主思想融合问题。(答出一点不同即可)解析:(1)二者的主张可结合材料信息概括。韩愈的主张是“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柳宗元的主张是“以儒学为主体
34、,兼容各家之长”。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唐宋儒学与近代儒学都面临转型和外来思想冲击,而后者面临的冲击更大。32.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
35、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33.答案:(1)措施;限制宗室的特权,鼓励宗室成员出宫为官;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鼓励其参加科举考试;对不愿出宫为官者加以限制,减少财政支出。(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宗室费用,缓解了朝廷财政困难;客观上激励了宗室成员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有利于重文教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但宗室成员仍保留着各种特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34.答案:(1)从崇信改良主义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参加辛亥革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孔学;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2)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