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12考纲解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012高考预测】1要关注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2. 要关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3. 要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4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对比。【重要知识梳理】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知识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
3、之上;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知识归纳】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4、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提醒】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5、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特征: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
6、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知识归纳】(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
7、。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提醒】统一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_香港_被英国殖民者占据99年。主要是通过1841年侵占香港岛;1860年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侵占新界、威海卫。至此,完
8、全占领了香港。_澳门_1553年被葡萄牙占据; 台湾_是1949年蒋介石留守。要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作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是两岸在“一国两制”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新情况而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提醒】(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
9、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经典例题精析】(2011年浙江省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
10、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
11、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31)即将走过9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1)将下列会议内容的序号填在相应会议后面的横线上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共七大 ;中共七届二中全全 ;中共十七大 。(2)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
12、代表大会职权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请写出其中的三个。(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答案】:(1);。(2)D(3)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解析】:(1)熟悉、对应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2)A、C符合历史课
13、本的表述;B项符合地理常识(秋分);D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应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在八个民主党派中任写三个即可。(2011年上海市文综31)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回顾这段历史进程,老师制作了下表,并列举标志性史实如下: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制定共同纲领 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表中示例,将标志性史实与历史进程匹配起来。(填写编号)历史进程新中国诞生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国两制实施标志性史实【答案】: 【解析】:准确掌握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二)非选择题(2
14、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3)、(4)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
15、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答案】:(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4)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解析】:(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4)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2011年
16、浙江省文综38(3)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答案】:(3)“新的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文句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
17、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解析】:(3)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归纳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趋势。1、(2009年上海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答案】D【解析】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
18、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2、(2009年天津卷)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3、(2009年广东卷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
1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答案】B【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4、(2009年广东卷B)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答案】A【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
20、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5、(2009年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2012高考押题】1.有关右图事件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BC
21、D 2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3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BCD 4.2010年3月2日下午,广东省17位全国政协委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右图是广东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程萍步入会场。程萍委员可以行使的权力不包括()A参政议政B民主监督C修改宪
22、法D政治协商 5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6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 9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A民主程度受
24、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10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曾提出将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认为“也是一个好办法”。你认为“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11“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
25、次历史性突破 12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想以此画说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期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保护好传统艺术品是我们的责任A BC D 1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26、?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
27、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
28、“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 “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
29、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请回答:(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分)(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