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背景。2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重点: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况。2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的关系。知识点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 左”倾错误。(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十一
2、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2)内容: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但当时“左”倾错误仍然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如“两个凡是”就是在拥护毛泽东的旗号下,坚持“左”倾错误路线。知识点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
3、益明显。(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概况农村主要内容改革措施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给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合同定购制和市场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税费改革实行“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2006年起全国免征农业税城市主要内容改革措施展开标志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改
4、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要成就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外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整顿党风(1)原因(2)方针: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3)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政治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
5、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过程(3)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4)结果:政治体制从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名师点拨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知识点四团结一心奔小康1小康(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意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3)定
6、量表述提出:党的“十二大”。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三步走”战略(1)提出:党的“十三大”。(2)与小康的关系:“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3)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1)背景: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2)内容: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3)意义:
7、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主题一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史料探究】史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华网史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8、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十八大报告思考(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根据史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3)根据史料二,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
9、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史论归纳】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政治体制: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4)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到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到“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5)文化政策: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题二全面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探究】史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思考(1)据史料一“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2)据史料二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3)据史料二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答案(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11、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3)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提高,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史论归纳】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变革及启示时间变革启示第一次19491956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
12、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发展(1)经济结构的变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3)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第二次19561978年形成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包括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第三次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1)内容: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3、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2)成果: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全国财政收入达到较高水平。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
14、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答案C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建立;1987年政治体制改革才提上议事日程,A、B、D三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时,按照“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标准衡量
15、四个选项,就可排除A、D两项;按照“突破”这一标准衡量其他两个选项,可以排除C项。3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A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D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答案B解析冲破“计划
16、经济崇拜”是指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决定是在中共“十四大”中做出的。5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A反腐倡廉B反对官僚主义C反浪费D反贪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实质的能力。四项都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新时期”主要是A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
17、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237238)页材料二经过农村经济改革,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还应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业收入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规模不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已达31,我国仅为0.61;发达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达到全部农产品的80%以上,我国尚不足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谈谈,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案(1)第一,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
18、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第二,1984年开始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村逐步走向现代化。第三,200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通过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首先应该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规模,增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收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和投入,促进农
19、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巩固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答案C解析明确题干表述,特别注意“改革开放序幕”、“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等关键信息。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2安徽凤阳县由“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转变为“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主要原因是()A国家给了大量的救助B确立了土地私
20、有制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B两项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D项是对应城市改革。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ABCD答案A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前提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4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答案B解析家
21、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农民没有获得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部分劳动产品也要交给国家。5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其后,有学者对此评论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A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十四大。“南方谈话”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出现
22、在1992年之前。D项属于外交方面的成果。6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能力提升7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诸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对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从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
23、力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答案B解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8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为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B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D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合理调整”“社会主义改造”“补充”“重要组成部分”等信息可
24、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逐渐深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故选D项。A项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B项中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C项中的“不可逆转”均与材料无关,排除。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
25、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材料四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材料三对此又有何发展?这一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2)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四江泽民话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
26、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答案(1)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2)一致。因为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3)是指邓小平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方位的指导思想。【课中思考】1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指“两个凡是”)?(教材第117页)提示这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两个凡是”本身是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狭隘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实质是在拥护毛主席的旗帜下,以形而上学和唯心
27、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你对此有何看法?(教材第118页)提示遵义会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8、,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3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你怎样理解?(教材第119页)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开始出现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4试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何异同?(教材第120页)提示同: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
29、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区别。都有计划、有宏观、有政府指导。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5想一想,党的“十六大”在反腐败问题上和以往有何异同?(教材第121页)提示同:都坚持彻底的惩治腐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异:党的“十六大”要求把反腐问题制度化,上升到党的政治任务的高度。【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24页)想一想,市场经济如何能在更大程度上调控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里?提示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调控资源配置,当某种产品
30、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这种产品或转产。相反,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生产者获利增多,就会吸引其他微利或无利行业的生产者转移到这一产品上来,从而达到调控资源配置的效果。区别:对资源的配置手段不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国家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自我测评】(教材第124页)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历史意义?提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
31、解放运动。2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何经验教训?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至20世纪90年代,在农村: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城市: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国家调整了工业结构,使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国的政治体制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经验教训:改革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标准,采取稳妥的方针;要注意农民问题;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上既要避免右的错误,更要防止“左”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