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东广雅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9月月考试卷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的答题栏中(每题4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2、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
2、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3、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4、“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3、(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7、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
4、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8、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9.梭伦立法的理念就是“公正”,“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占据优势。”“我制定
5、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公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说明梭伦制定法律 ( ) A.指导思想就是公正和不偏不倚 B.维护雅典城邦全体居民的利益C.维护的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 D.强调法律对国民的公正性普适性10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11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
6、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12“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 ( ) A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B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C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D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1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
7、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14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据此可知( )A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罗马统治者对法制重视C罗马的扩张与民族矛盾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D罗马法基本原则是保证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5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
8、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 (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C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 D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16阅读下列材料(25分)材料一 下图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
9、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请回答:(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6分)(2)依据材料二,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12分)(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3)(4)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看,材料二所引用的史料和材料三中所说的封泥属于哪一类?(4)1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
10、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
11、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历史周测1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BCDDAABDCCBACD16.(25分)(1)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6分)(2)依据的区别:分封制-出身、血缘;郡县制-选贤任能(才能和军功)方式的区别:分封制-世袭;郡县制-皇帝任命(12分)(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地方听命于中央。(3分)(4)材料二是二手史料,封泥是原始史料。(4分)17(1)货币命名的改革:以通宝、元宝命名,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命名和体现币值;货币单位的改革:以“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基本重量单位;货币计量的改革: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6分)(2)改变了币值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方便了计量和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9分)(本题是今年的高考题,对网上的答案不敢苟同,故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一孔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