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582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4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

2、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

3、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

4、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有删改)1对

5、“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解析B项,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项,“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项,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答案A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

6、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解析C项,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答案C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

7、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解析A项,“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C项,因果颠倒。D项,“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

8、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

9、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

10、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 讼:诉讼。B没于石勒 没:俘虏。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 比:比较。D俄而有诏原之 原:原谅。解析比:靠近、挨着。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 ()(3分)混奇之,以女妻焉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乃劾攸以擅出谷A BC D解析是胡人被邓攸的行为打动之后的举动。 是桓彝、虞斐对邓攸开仓赈灾的检举行为。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11、确的一项是 ()(3分)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解析“而被贬了官职”错,由原文“俄而有诏原之”可知,不久,朝廷下诏原谅了邓攸的做法。答案C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诣镇军贾

12、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3分)译文:_(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3分)译文:_ (3)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4分)译文:_答案(1)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 (2)然而石勒一向忌恨太守等高级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快速去召他,打算杀死他。(3)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参考译文】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邓庄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 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起初,

13、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做的是使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晋怀帝永嘉末,邓攸被石勒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享受俸禄两千石的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门干正是邓攸为郎时的

14、干,认识邓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上一封书信。门干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以他为参军,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赦邓攸。以后胡人深感邓攸的恩德,捆上自己去见石勒,以辩明邓攸的冤情。而且胡人暗中送给邓攸马、驴,胡人们听说

15、后,无不叹息敬服邓攸。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不能就职。晋元帝以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个职位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运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马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于是他们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出谷。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作法。邓攸在吴郡政治清廉,法纪严明,百姓欢悦,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以后,他声称有病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数百万,邓攸离开

16、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百姓到尚书台乞求再留邓攸一年,未得到允许。邓攸被任命为侍中。一年左右,转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但经常周济别人的困乏。性格谦顺和气,善与人交往,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权贵。邓攸每次遇到进退升黜的事情,都没喜欢或怨怒的表情。过了一段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帝咸和元年,邓攸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并以少牢的规格对他进行祭祀。(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临江仙鹿虔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

17、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注】 鹿虔扆(y):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 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8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答:_解析通过上片中的意象来分析这幅画面。注意描述时要有对词的内容的具体分析。答案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景象,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9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答:_解析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下片的表现手法,回答此题时除了要指出使用了何种修辞之外,还要结合词句加以具体分析。答案 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

18、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拟人。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苏轼定风波)(2)落日楼头,_,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顾吾念之,_,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1)山头斜照却相迎 也无风雨也无晴(2)断鸿声里 栏杆拍遍(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先国家之

19、急而后私仇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史铁生: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曹飞跃不知死,焉知生。1972年,史铁生因先天性脊椎裂导致双腿残疾,返京养病。1974年,他进入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务工,并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弃职归家,笔耕至病殁。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正因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不得不常年遁世于地坛,自逐于那一片荒芜之地,他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

20、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曾有多少百无聊赖的时光,他观察“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蜜蜂、蚂蚁、瓢虫、鸣蝉,以及在草叶上滚动、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曾有十五年的光阴,他目睹散步的中年夫妇由盛及老,唱歌的小伙子在墙角整理歌喉,捕鸟的汉子在树丛中撒网,漂亮的兄妹在“灯笼树”下拾起“小灯笼”而他仍然孤寂。

21、在地坛的所思所系构成了史铁生余生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众多跟他接触过的文坛朋友都明了,史铁生是“一个永远活在问题里的人”,但在生死大悟之后,虽久卧病榻,也不妨乘物游心。2010年5月,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对谈,那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重复论及自己为何要写作的原因:“写作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写作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真是这么回事。没有别的原因永不解决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那你说这岂不是荒诞吗?最后你发现作为一个永恒的过程而言,只有美是它最终的解答。别的都很荒诞。只有美可以是不断超越的。”思辨的写作,命定的寂寞。史铁生说自己从小就“怵窝子”,对世界有

22、恐惧,如非横遭突变,可能永远不会做一个作家,而会在恢复高考后读理工科的大学,然后平凡度世;但是,他的命运并没有按照这一轨迹行进。1998年,由于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史铁生开始“透析”治疗。2006年,南方周末记者夏榆探访尚在医院的史铁生,看到他的动脉血液经塑料管进入透析机,滤掉毒素之后再经静脉回到体内,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长达九年、1 000多次的针刺,就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史铁生自己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每周三

23、次、每次四个半小时的透析治疗,续命之余,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身体。他的写作,因此只能局限在每周四个上午的几个小时,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即是他花了三年的所有上午写就的。他不参加活动,绝少接受采访,如果和朋友聚会,他要提前半天什么也不干,攒下精力和朋友说话。曾经有人评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但这未必合乎史铁生的自我体认。他曾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24、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表示,史铁生的写作是跟灵魂对话,这命定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心灵发出的,不是装出来的;他的彻底个人化,也不是装给大众看的,因为他从不哗众取宠。在这个反潮流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书曾经感动过众多读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的笔法。此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我的写作太过思辨,没办法,这可能就是我的命。大

25、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史铁生晚年住在金台路,由妻子照料,生活并不宽裕。作家陈村早年拜访,“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为了预祝史铁生六十大寿,邻居王耀平送了他一个装蛐蛐的“拉子”(笼子),原本期望可以送蛐蛐伴他,不料竟成他去世前的唯一信物。史铁生曾无限流连于地坛,并因此感恩自己的命运。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无颓墙,无荒草,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京城的初雪久候未至,2010年最后一次残阳夕照,唯有冷风凛冽中飘来几不可辨的气味,知史铁生者,遂了然那气味中,或亦有一缕是属于十数年前那

26、个作家的,他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选自2011年看天下第1期,有删节)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这篇人物传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史铁生的生平,而是围绕史铁生的思想、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诠释。B文中详细地介绍史铁生有关“透析”治疗的过程,是细节描写,为后文引出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作铺垫,这又是“以小见大”,表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C文章通过史铁生的文坛朋友、周国平以及陈村等人的评论来表现史铁生深刻的思想以及他面对困境所展现出来的从容、坚强的品质。D“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生经过磨难能够活下来是一种幸运,没经历像史铁生那样生死体验的

27、人去妄自谈论生死是一种矫情与造作。E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不再荒凉落寞,它曾属于十几年前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的史铁生。解析B项, 详细地写“透析”的过程主要是为写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作铺垫。C项,非周国平的评论,而是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的对谈。E项,原文“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答案AD12史铁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联系本文分析史铁生为何对地坛情有独钟。(6分)答:_解析从史铁生横遭突变的际遇、地坛与史铁生命运的相似点、史铁生在地坛里得到的思悟等方面来回答史铁生对地坛情有独钟的原因。答案(1)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而地坛的荒芜恰恰给了

28、他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的空间。(2)地坛曾是皇家祭祀礼仪之地,而现在是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塌了玉砌雕栏,地坛的变化与史铁生的命运变化有相似处,所以作者更能理解“它的意图”。(3)史铁生在地坛中看到了美好的景致,体会到人间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这些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哲思。1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史铁生的“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6分)答:_解析首先要理解“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的意蕴,然后从生活上、写作上和思想上这三个方面来谈“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的具体体现。答案(1)在生活上,他感受到他人的温馨、幸福与美好,而自己却仍然寂寞。“大概我总

29、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2)在写作上,在地坛的所思构成了他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他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美来做最终的解答,不断地超越美。(3)在思想上,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在反潮流的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14史铁生“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结合你的人生阅历谈谈你的感悟。(8分)答:_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对灾难的态度、对人

30、生的态度等方面谈自己的感悟。答案(1)时时刻刻都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时光,珍爱生命。(2)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3)面对任何不幸,要从容,甚至是微笑面对,要有一种坚强乐观的品质。第卷 (表达题共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乔布斯缔造的“苹果”创造了许多奇迹,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他是全世界IT人的榜样,是名副其实的IT英雄。B因为有“重要” 工作,病可以不看,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发烧可以忍耐;工作不能耽误,健康可以耽误,看似微小的耽误,一朝积重难返就会酿出生命的祸端。C前一段时

31、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D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解析A项,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B项,积重难返: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C项,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不合语境。D项,三人成虎: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答案C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2、)(3分)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解析A项,“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有交叉,“呈现出”缺少宾语,在“自然”后加“的特点”。C项,“失眠是感觉”

33、不搭配,应将“感觉”改为“症状”。D项,“着力于”与后文“抓紧抓好”杂糅。“中小学是时期”,不搭配。答案B1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A BC D解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两句,其中第句中的“

34、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句中的“本是”与第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句的解说;第句与第句构成递进关系。答案D18请根据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70字。(5分) 答:_解析要围绕“朝”“雨”“浥”“轻尘”进行扩写,语言要有一定文采,注意字数的限制。答案早晨的细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19. 阅读

35、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2分) 答:_(2)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吗?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吗?户外广告以及某些媒体大肆使用这些似是而非的成语。某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位语文老师。请你为这位语文老师拟写一段“答记者问”。(4分)答:_解析描述画面内容时要注意两名年轻人所站的位置、动作神态及所喊出的话语内容;拟写 “答记者问”时要注意符合语文老师的身份,要指出滥用成语的危害,观点要明确。答案(1)两名年轻人踩在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上,声嘶力竭而又兴高采烈地大喊“宏兔大展”“咳不容缓”“钱途无量”。(2)成语

36、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强,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奇葩。它们具有较强的凝固性,不能随意改动。篡改成语、滥用成语都是对母语文化的不尊重,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心态浮躁的反应。滥用成语会给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民族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应该坚决制止。五、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日前,杭州图书馆引起了无数网友和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杭图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自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

37、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就是正常之事,也已做了多年,瞬间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立意的侧重点是强调对这件事的“反思”,即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发的“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是“正常之事”,却被人视为“不正常”而引发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立意角度: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网友和媒体对杭图“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要学会尊重别人,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着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来思考,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识”,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公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全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