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66KB ,
资源ID:70560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56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中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汽车区六中高二年级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语文学科命题人:吴伟 审题人:潘嫱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选择题涂卡。 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第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散文”何谓郭英德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

2、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

3、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

4、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

5、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曾经将“散文”与“韵文”相对称,在“韵”和“散”的区别意义上界定“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B. “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清晰的,但现在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是散文。C. 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古人将“散文”与“骈文”相对称,散行直言的称为

6、“散文”,排比俪偶的称为“骈文”。D. 奇偶相生、骈散相杂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互相兼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今人常常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散文”,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并探究他们相通相融之处,认为古典散文研究应包括骈赋。B. 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观点概括出了散文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指古代散文,也可以指现当代散文。C. “散文何谓”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历史久远,歧义纷繁,旁枝杂出,难以“正名”。D. 中国古代散文就其内涵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无论体制、

7、语体、体式如何纷繁变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籍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礼记中的诸多篇章被后人纳入“散文”,说明古代典籍文献中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B. 萧统编纂的文选基本以典籍目录作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将“散文”归属集部典籍,经史子籍不属于“散文”,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C.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是文体的特质,因而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它因时、因体、因人而不同。D. 广义的“散文”不能仅限于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包括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甚至连骈文辞赋都包括在内。【答案】1. B 2. A 3. B【解析】

8、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B项中,“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清晰的”错误,原文认为,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不足以区分“诗”与“文”。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

9、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比如本题B项,“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清晰的”错误,原文认为,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本题属于局部筛选信息,答题时确定答题段落,仔细阅读,筛选出文中的与选项相对应的重要语句,然后与选项相对照,找出选项表述与文章表述异同,判断正误。2.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A项中“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错误,原文是“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意思是赋也被统称在散文之内。故选A。3.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10、项是”,是考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表述能力。本题B项中“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错。从原文“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可知这一推论错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陈寅恪先生轶事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

11、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

12、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 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

13、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

14、证,就可以证明它 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

15、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B. 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 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C. 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D. 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对学生只指

16、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B. 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C. 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D. 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E. 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6. 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7、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答案】4. B 5. AE 6. 无论著述还是讲学,只讲别人未曾讲过的;受命历史研究所所长时,提出“不学政治”“给证明书”两个条件;讲学注意自然启发,从不小考,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以写论文代替大考 ;学术研究和指导学生做论文,着重新发现、新理解。【解析】4. 试题分析:原文“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5. 试题分析:A项,原文“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E项,原

18、文“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6. 试题分析:注意从“学术研究”“著述讲学”“做领导”的角度分析,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事件加以说明。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和足以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路 碑曾

19、立力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

20、从知晓。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一天天地日见衰老。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

21、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

22、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选自百花园年12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未修的

23、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的对老人的同情。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8. 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9. 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答案】7. D 8. 在情节上,照应上文老人回忆战争过程的情节,点明了老人那些特殊举动的真正原因。在人物上,丰富了洗碑老人对路口战斗的回味和

24、对碑中战友怀念的形象,增强了读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使老人的形象高大起来。在主题上,进一步提升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主题上升到“爱国抗敌”上。 9. “路碑”是小说的线索。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串起了全文内容。“路碑”常用来纪念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错误,从下文“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可知并无此意。B项,“以引起人

25、们对老人的同情”错误,并无此意。C项,“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错误,应是老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故选D。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能力。把握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可以从该情节在小说情节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题表达上几个方面考虑。本文详写石碑碑文的用意,可以根据碑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与上下文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9.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的。所以是“路碑”是全文

26、的线索。“路碑”常用来纪念那些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所以“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另外,由后文对路碑内容的详细介绍,可知这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路口战斗和那场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的,所以文章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点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比如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路碑”是全文的线

27、索。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卫国战争和那些为保卫祖国的而战死英雄们的,所以“路碑”暗示文章的主题,同时又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课内文言文阅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

28、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悦亲戚之情话 B.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 众人匹之,不易悲乎 D. 善万物之得时11.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莫之

29、夭阏者C. 问征夫以前路 D. 复驾言兮焉求?12.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 B. 既自以心为形役C. 农人告余以春及 D.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1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和例句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 乐琴书以消忧 B. 善万物之得时C. 吾从而师之 D. 园日涉以成趣1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 B. 或师焉,或不焉C. 乃瞻衡宇 D. 君子不齿15.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区:天空B.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C.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

30、快D. 聊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答案】10. D 11. C 12. B 13. D 14. D 15. B【解析】10. 试题分析: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有婚姻关系的人,不包含家人。B项“果然”古义,饱的样子。C项“众人”古义“一般人”。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ABD为宾语前置句,C为状语后置句。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ACD三项是状语后置句;B是被动句。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

31、、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和D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意动用法,认为快乐;B名词作动词,羡慕;C意动用法,以为师。点睛: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的条件1注意这个词的位置变化。2注意这个词的功能变化。3注意这个词的前后环境变化。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意义。A“有”通“又”;B“不”通“否”;C“衡”通“横”。15. 试题分析:寻:不久。(二)课外文言文(共13分,4小题)

32、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小题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

33、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

34、,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16.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B.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C.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D.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

35、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B. 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C. 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D. 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

36、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B. 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淸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C. 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D. 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答案】16. D 17. C 18. C 19. 赵世卿又说百姓的财富已经光了,乡村萧条,死亡祸乱(时局动乱)值

37、得忧虑,武装暴动不远了。【解析】16.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 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17. 试题分析:“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错,不包括“上司”。18. 试题分析:“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错,应是请求恢复百万税款数额。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

38、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事件错误。19.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脂膏”“虞”“揭竿”“见告”“振”“国用”的翻译。参考译文: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考中进士。授任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掌管国家大权。赵世卿上奏纠正时政的五个要点。张居正想从重以罪名处理他。吏部尚书王国光说:“以罪名处理他正好成就他的名声,请 让我为您承受怨恨。”于是外放赵世卿担任楚府右长史。税监刘成因水灾请求暂停征收米税。皇帝认为不应当全部停止。赵世卿上奏说:“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

39、”皇帝没有答复。皇帝下诏罢除矿税使,税额也稍微减少。但是辽东、云南、四川的矿税使还是原样,官吏和百姓被他们折磨 得尤其严重。云南于是发生变故,杨荣被害。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赵世卿多次建议减租和开仓救济,国 家经费更加不能支出。过了一个月又请求指出国库银两一百万资助军队费用,皇帝不听从。先前,福王将要结 婚,收进部里银两二十七万,皇帝还认为少了,多次派宦官催促他们。宦官口出责骂的话,并弹劾赵世卿违抗命 令。赵世卿认为这使国家受辱,上疏报告朝廷,皇帝放在一边不查问。赵世卿一向用清白的节操磨炼自己,做官尽到职守。皇帝一向重视他。吏部缺少尚书,曾经让赵世卿兼任, 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李廷机辅佐治理政

40、事,赵世卿尽力推重他。朝廷大臣于是怀疑赵世卿与李廷机结成团伙。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人,御史苏为霖等人先后弹劾赵世卿,赵世卿于是不上朝请求离职。奏章又上去十多次,皇 帝没有答复。坐着简陋的木车直接离去了。朝廷大臣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也不怪罪。在家住了七年去世。(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浑是:全是。

41、20.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E. 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然而,“不似”一转,毕竟时过境迁,徒增岁月,无复当年乐趣矣。21. 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42、20. BE 21. (1)怀人、叹老、悲秋。(2)忧国伤时,怀才不遇。【解析】20. 试题分析:B项,此词有对比手法,但眼前景象与回忆、怀念不构成对比,而是虚实结合。E项,“是想要重温少年 冶游放荡之乐”错,乃借酒浇愁。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怀人、叹老、悲秋”“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情感。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

43、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四)名句填空22. 按要求补写下列名篇名句。(1)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超脱世俗“非”“誉”、我行我素的句子是:_,_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3)滕王阁序中写出天阔水远、水天一色的被誉为写景的千古绝唱的诗句的是: _,_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_,_ ”两句。(5)归去来兮

44、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是:_,_。【答案】 (1).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2)悟已往之不谏, (4). 知来者之可追 (5). (3)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4)水击三千里, (8).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9). (5)云无心以出岫 (10). 鸟倦飞而知还【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已”“鹜”不要误写为“以胭”“骛”。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45、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第卷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23.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毒奶粉、地沟油、

46、假羊肉等一系列_ 的事件接连发生,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道德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在离地球三百公里的太空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一边做实验,一边_ ,为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中国不差钱,只要能激活民间资本让银行资本难以_ 的灵活运作方式与潜能,“钱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A. 耸人听闻 娓娓而谈 望尘莫及 B. 骇人听闻 娓娓而谈 望其项背C. 耸人听闻 振振有词 望尘莫及 D. 骇人听闻 振振有词 望其项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语境

47、中各种社会问题,应使用“骇人听闻”。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生动地谈论,褒义;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根据感情色彩判断,选“娓娓而谈”。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从搭配判断,应该选“望其项背”。 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4.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

48、、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不当。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具有同样高

49、的造诣。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残途同归:走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语境,用“殊途同归”才准确。如临深渊: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形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

50、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取舍不当。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郭老师常戴一副黑框眼镜,穿一件深色的外套,看上去一副学究的模样,他除了对理论有精深研究外,他的课也是趣味横生的。B. 丝绸之路

51、,这条起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C.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有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D. 有些城市虽然已经开启了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依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务要想得到发展,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将“他的课”改为“讲课”。B项,“开拓”与“篇章”搭配不当,应为“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C项,语序不当,应为“碰撞、交流、融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

52、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2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俄罗斯总统令要求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土耳其包机往来于俄土航线,禁止土耳其的任何船只在俄罗斯海港水域不得逗留或者航行。B. 我们认为,朝核问题是由美国敌视朝鲜政策造成的,至于能否真正的解决朝核问题,考验着特朗普政府的诚意和执政能力。C. 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不利于云的产生,使太阳辐射增加了对近地层大气的持续加热,造成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高

53、温多雨的天气。D. 战狼2 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否定适当,禁止不得。把“不得”去掉。;C项,主语残缺;D项,“讲述”缺少宾语。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D成分残缺。2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抱歉,打扰您一下!我想跟您垂

54、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B. 值此联合国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国驻联合国大会代表发言C. 刚才张教授的发言抛砖引玉,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做了透彻分析,令我们耳目一新。学术会议主持人发言D. 你的文稿,我已拜读,总体感觉不错,其中也有几处不妥的地方,我斗胆做了斧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垂询”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C项,“抛砖引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D项,“斧正”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2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各民族的

55、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1)_,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这种“强者政策”是要不得的。(2)_,即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如果(3)_,甚至主张用外民族的文化完全取代自己的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 【答案】 (1). 一个先进的强盛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 (2). 与此相对的是所谓“弱者政策” (3). 一个落后的民族再把自己的文化贬得一无是处.【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有效的答题技

56、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比如本题中,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第一句是总说,“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后面从先进民族和落后民族两个角度来分析,拟写的时候要注意横线前后的内容。四、写作(作文55分,书写5分,共60分)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1)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最初的梦想里唱道: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实现了

57、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3)今年2月,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但却一直坚持着。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答案】不忘初心,坚持梦想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一位叫徐宏祖的普通人在江苏出生了。在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科举考试。而徐宏祖极其讨厌考试,他就喜欢玩,就爱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后来越走越

58、远。在那个年代,要想旅游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钱。旅行是要花钱的,徐家是有钱的,没有很多钱,按今天的标准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只休息一次。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钱的问题,对他来说也不是问题,比如交通费,他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大部分靠两条腿;住宿呢,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当年也没有如家、七天的经济型快捷酒店,他就在树林里、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保险,没有低保,没有驴友,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

59、只为攀登。按照世俗的角度,这是一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强盗,被劫去财物,身负刀伤,有时还在深山里迷路,数次断粮,几乎饿死。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还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后来就有了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号,叫做霞客。崇祯九年(1636),五十岁的徐霞客决定,再次出游,这也是他的人生最后一次出游,他的目的地是云南鸡足山。一个法号叫做静闻和尚找到了他。他十分崇敬鸡足山迦叶寺的菩萨,想和徐霞客做个伴一起去。这件事对徐霞客来说,也是个无所谓的事,一个走也是走,两个走也是走,就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出发了,但是刚走到湖南时,就出事了,他们遇上了强盗

60、,静闻在这场风波中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到广西,就圆寂了。徐霞客停了下来,办理静闻的后事。由于遭遇强盗,此时,徐霞客的路费已经不够了,如果继续往前走,后果难以预料。整个旅程非常艰苦,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路费,没有资助,住在荒野,靠野菜充饥,还当掉了自己所能当掉的东西。就这样,他进入四川后,越过峨眉,沿着岷江,渡过金沙江,经过丽江、西双版纳,最后到达鸡足山。在迦叶寺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郑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叶寺里。我们应该想信梦想,让哪怕此刻我们正无法踏上征途,但至少在红尘中将我们的初心好好地珍藏,不让它因岁月的冲刷而斑驳失色;静静的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刻,带上我们的梦

61、想出发;我们应该相信人生,相信心底里始终珍藏那一份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私、进取、宽容、博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析】试题分析:参考立意: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所需,拒绝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要明确自己所需,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如本题,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可以归纳出共同点为“不忘初心,坚持梦想”,据此立意作文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