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区六高一年级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 命题人:田英 审题人:谢芳 2018年9月13日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涂卡 2、考试完毕交答题卡 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88分)1、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中华母亲人文始祖爱国、孝亲、敬长、育后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 C.科举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2、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
2、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 ) A.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C.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勢力对中央的威胁3、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 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
3、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5、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为封国问题大伤脑筋,出现过严重的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中国古代封国不断主要在于( ) A.分封制度的优越 B.宗法关系的存在 C.专制皇权的需要 D.地方势力的强大6、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
4、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分封制受到冲击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天子权力开始削弱7、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8、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
5、西周初年统治者( ) A 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B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 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9、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10、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
6、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1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12、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
7、服中央的国家观念13、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14、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15、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
8、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6、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17、秦汉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正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18、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
9、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 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19、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20、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21、马端临的文献通
10、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22、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明朝的科举制 D.唐朝的三省六
11、部制23、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A.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C.明朝设立内阁制 D.清朝设立军机处24、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评价有: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封国制2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26、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
12、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 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27、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
13、,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28、18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29、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
14、的监察 C.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30、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31、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 A 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 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 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 适应
15、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32、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D 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33、诸葛忆兵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16、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34、清朝明确规定:人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3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36、下列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中最重要是( ) A国家结构上“小国寡民” B旧贵族的专横 C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D受罗马法制观念影响37、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
17、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 A.颁布“解负令” B.设立“四百人会议”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实行财产等级制度38、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 ) 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 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 D.雅典公民广泛参政39、有学者认为梭伦改革后的政治是一种“金权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其理由是( ) A强调财产在政治中的作用 B促进了雅典的经济繁荣 C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8、40、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 ) A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 B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 D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41、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A 抽签选举 B 差额选举 C 人民主权 D 轮番而治42、公元前2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9、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 )A 立法过程随意 B 追求务实灵活 C 注重形式规则 D 出现公权滥用43、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44、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
20、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三个小题,共12分)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
21、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1分)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2分)汽开区六中高一年级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答案1、答案B【解析】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二幅图的“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典礼表面上受礼乐制度影响,但题目问的是理念,故A项错误;斟酌八个字的
22、内涵热爱祖国、孝顺亲人、尊敬长辈、养育后代,与家庭中对老人的赡养、对子孙的养育有关,强调血缘纽带,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女性在封建社会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分封制指周天子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诸侯国君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排除AD。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也采用分封制的做法,排除B。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错误;大宗与小
23、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答案】A【解析】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制,材料“此制度,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西周分封制对于后世的国家统一具有奠基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
24、封制下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王室对于土地的控制,故C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封国之王与皇帝同姓表明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及宗法关系的存在是虽出现过封国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仍照封不误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制存在明显弊端,威胁了专制皇权,A、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6、【答案】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选A项。7、【答案】D【解析】材料中“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说明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
25、用,故选D项。西周没有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故A项错误;拓展了疆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制度信息,故C项错误。8、【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周朝在夏和商的故地分封了自己的兄弟,这样的方式是为了加强对周代的管理,安抚故朝地区,故A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一政策;周文王目的在于政治管辖而不是文化独立,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直接”二字,排除。9、【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等级秩序,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分封制与宗法体制的相互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的重点不是反映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而是体现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
26、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侯有较大独立性,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C项正确。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选D项。12、【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
27、”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体管理上奉行天子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选D项。13、【答案】A【解析】解读题干,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选A项正确。“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B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它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15【答案】D【解析】中央集权制下,地方政
28、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其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已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16、【答案】A【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
29、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7、【答案】A18、【答案】C【解析】“皇帝信玺”能体现皇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印上都是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丞相印”“御史丞印”说明秦朝曾经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答案】D【解析】 据题干材料“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表明中央官职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合理行使决策权力,减少人为失误,故选D项。2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
30、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等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创立于隋朝,C项正确。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无法实现“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无法实现“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排除B。唐朝实行科举制,但是继承隋朝,与设问不符,排除D。21、【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进士诗赋,其弊三也”说明科举制考赋诗存在弊端,故选C项。察举制与材料中“进士”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选官,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马端临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人物,故D项错误。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
31、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A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指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恢复了分封制,不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排除B。明朝的科举制沿袭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不属于“突破性创新”的体现,排除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吸收魏晋三省制的基础上的渐进性创新,与设问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突破性创新”的内涵,二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23、【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封邦建国”容易导致地方诸侯的割据,故A错误;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这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B正确;明朝设立内阁制的目的是
32、加强皇权,不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C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其目的也是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的不同含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4、【答案】 B25、【答案】D【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图片信息,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
33、现,故D项正确。26、【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7、【答案】D【解析】
34、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
35、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29、【答案】 D【解析】 材料虽然显示了地方长官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同时规定”表明此题的重点是强调后半部分,即强调地方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选D项。30、【答案】 C【解析】据题干材料,“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彼此攻讦不断”造成混乱局面,故选C31【答案】D【解析】内阁是明朝君主专
36、制强化的产物,“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说明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这种制度显然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内阁权力取决于皇权,不会形成制约机制,也不取决于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故A项和B项错误;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构,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并不是灵活多变,故C项错误。3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存在宦官专权的现象,同时培养宦官识字,说明此时以皇权为中心的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设司礼监和宦官读书制度等,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是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职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
37、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而是强调明中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排除D。33、【答案】D3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故C项错误;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故D项错误。35【答案】C【解析】明代内阁没有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的权力,故A项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这两个机构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无权
38、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3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有利于形成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B项不符题意.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排除;古希腊的民主没有受到罗马法制的影响,故D项排除。37、【答案】D【解析】迁移所学可知,财产等级制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符合“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故D项正确。38、【答案】D【解析】题干“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参与国家政事”说明了雅典公民广泛参政的现象,故选D项。39、【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后的政治是一种“金权政治”,体现的是财产在政治中的作用,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内
39、容可知是由于实行了财产等级制,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大,故选A;题干问的是上述说法的理由,而不是上述说法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故排除BCD。40、【答案】D【解析】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41、【答案】A【解析】由材料“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
40、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4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可知,罗马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变通与运用,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制定法律是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并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因此立法过程并不随意,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正好相反,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灵活性,故C项错误;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是艾布体亚法所授予的,不属于公权滥用,故D项错误。43、【答案】C44、【答案】 A 【解析】万民法适应了统治区域扩大的现实需要,缓和了矛盾,故A项正确;“经商的本事不
41、如迦太基人”说明罗马强大不是依靠发达的工商业经济,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说明罗马强大不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5、(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1分 措施: 军事1分: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 行政1分:削实权,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1分:制钱谷,地方赋税一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3) 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1分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1分(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