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021.02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是()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出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A.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诞生B. 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C.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 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2. 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
2、然举送。”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 强化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B. 以品行为首要标准C. 采用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D. 优化完善考试程序3.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A. 统领六部,成为行政中枢 B. 参与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C. 名存实亡,不能牵制相权 D. 地位提升,但仍须服从君权4. 清人秦荣先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A. 推动交通工具
3、的近代化 B. 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 表明灌溉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5.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 小农经济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 新航路的开辟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6. 历史学者马勇认为中国近代一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此后,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
4、历史大剧。”这场战争()A. 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B. 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使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潮 D.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7. 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类别年份棉布产量(万匹)面粉日产能力(包)发电量(万度)生铁(万吨)1934年926.5434 11059 10015.61935年896.8428 02066 30016.11936年1 099.2452 21877 29516.2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 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C.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8. “一场运动,使一个
5、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与这场运动相关的形势图是()9. 刘少奇在一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说:“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此次会议()A.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B. 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10.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6、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判断,“它”()A.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 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1. 下表体现了欧洲儿童观的变化。这反映了()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的意愿。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17世纪以后父母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提出“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并著有教育学著作爱弥儿。A. 人文精神的复苏和发展 B. 反对封建专制的共同追求C. 提倡
7、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D. 教育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12. “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这一理论()A. 深化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 否定并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C. 揭示宇宙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13. “自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材料中的“彼得格勒骚动”()A. 推翻了资
8、产阶级临时政府 B. 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C. 使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 开创用和平手段夺权的先例14. 1960年,法国冲破美国阻挠,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声明退出“北约”。70年代,联邦德国勇敢迈出一步,推行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新东方政策。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B. 美欧军事政治同盟关系破裂C. 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法德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15.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
9、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A. 明确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B. 是信息化、全球化的产物C. 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对凯恩斯主义的全盘否定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比较两幅地图,提取有关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变迁的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3分)(18分)英国的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
10、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
11、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指出西方国家“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6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6分)(12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莫衷一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
12、,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如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分析他肯
13、定变法的理由。(6分)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王安石其人的评价。(6分)(12分)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材料二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
14、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迫切需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此采取的措施。(6分)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西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卷(如皋)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A2. C3. D4. D5.
15、 D6. B7. B8. B9. D10. B11. A12. A13. B14. C15. C16. (13分)示例1:信息:革命中心发生转移,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3分)说明: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此后红军和南方根据地不断发展,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2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红军主力在陕北会师,完成了革命中心的转移;(2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华北大部地区沦陷。(2分)中国共产党深入沦陷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16、2分)示例2:信息: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民族矛盾为主。(3分)说明:在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2分)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蒋介石发动了对根据地大规模“围剿”。(2分)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革命根据地得到发展。(2分)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共同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分)示例3:信息:国
17、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由相互对峙发展为团结合作抗日。(3分)说明:理由与示例2类似17. (18分)(1) 特点:从教会、个人慈善发展为政府逐渐承担起救济的责任;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救济常有惩戒性质。(3分)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为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3分)(2) 有利条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或政府的财政支持);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3分) 表现:低息贷款;利息补贴;租金补贴。(3分)(3) 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1分)二战后西方社会建立的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
18、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底层民众受惠不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2分,任意2点2分)大规模福利开支容易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容易滋生懒汉群体;(2分)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福利政策。(1分)18. (12分)(1) 措施:募役法。(或免役法)(1分)理由:按财产多少征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减轻了贫穷百姓的负担;不惧得罪权贵;用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经济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5分)(2) 肯定了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指出王安石的缺点: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4分)19. (12分)(1) 原因: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3分)措施: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尊重喇嘛,册封活佛。(3分)(2) 西学观:心仪西学,但不会全面推行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2分)原因:康熙帝作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厚重文化积淀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