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2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课程标准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 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2)秦汉至隋唐:经商受到时间、的限制。(3)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飞钱出现。(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
2、品种类增加,“”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出现。官府 地点 柜坊 交子 商帮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 时期空间时间监管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立,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宋代时期 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2)市镇兴起:宋朝时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时,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坊和市的界限 景德镇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 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唐
3、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 。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元朝: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占有重要地位,外贸受严格限制,日益萎缩。清代只允许广州“”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市舶使 海外贸易 泉州 朝贡贸易 十三行 重点识记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1)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2)“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私有制延续了二千多年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
4、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但未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氏族公社 均田制 2.“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与 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产生:战国时期,在秦国首倡。(4)发展 西汉:汉武帝推行 、盐铁酒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固守 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 的发展。农业 商鞅 货币官铸 重农抑商 资本主义萌芽 3
5、.“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闭关锁国”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 下海。危害: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 互市 海外市场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要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史料 宋朝事实载:“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
6、子(纸币),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元末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收有散曲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黄河)变钞(钞票贬值)祸根源,惹红巾(起义军)万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和元朝纸币流通的作用有何不同?【解答】(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说明“宋朝和元朝”纸币流通作用的不同,答案来源为依据材料及所学。(2)提信息,找关键:反映了铁钱使用的弊端。反映了宋朝交子(纸币)的使用,便于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反映了元朝滥印纸币,造成货币贬值,引发农民起义。(3)联所学,找关联: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
7、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提示】宋朝交子流通,便于民众携带钱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元朝滥印纸币,造成货币贬值,掠夺民众财富,引发农民起义。【深化拓展】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1.表现(1)官府对商业活动的管控有所松弛: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和地点限制。(2)城市布局的变革:形成“坊市合一的街市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3)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显著增强。(4)货币变化: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5)对外贸易格局:边境互市贸易或沿海港口贸易兴盛活跃。2.原因(1)专制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的制约。(2)商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3)官营工商业的强大和压制。(4)专制
8、政府对城市政治功能的强调。(5)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6)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海禁”政策 要点二 史料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问题】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文化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该心态的原因?【解答】(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有两个“心态”及“原因”。“心态”注意限制词“文化心态”;“原因”实
9、际要求回答出现这种“心态”的社会背景。(2)提信息,找关键:的关键词,可以看出无处不在的天朝上国意识。(3)联所学,找关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提示】心态:盲目自大或天朝上国理念。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海禁政策的实施;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世界。【深化拓展】“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1.“海禁”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防范倭乱的作用,实际结果则相反,加剧了“倭患”。2.阻碍了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的发展,造成沿海居民生活贫困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3.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
10、,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4.导致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薄弱。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冲击下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5.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盲目自大观念的形成,强化了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考教材连线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又称“重本弃末”“强本弱末”,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该政策。它包括“重农”和“抑商”两层含义,“重农”主要强调防止农民弃农经商和迫使私营工商业者弃商务农;“抑商”指的是抑制私人工商业发展,保护和发
11、展官营工商业。其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它的实行,有利于安定人心,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该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考情分析】(1)重农抑商的方式及目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采用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限制对外贸易等方式限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以保护农业生产和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重农抑商的发展阶段:不同时代,统治者对待工商业的态度不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可以通过科举入仕,社会地位提高,商业收入也充实了国家财政。总体来看,对民
12、间工商业发展的抑制基本上是呈减弱的趋势。(3)对重农抑商的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高考体验】1.(2015年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府严厉打击偷税的商人,而对捉拿偷税的人
13、予以奖励,这说明官府重视商税收入,故选A项。2.(2013年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 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为D。题干材料不涉及赋税收入问题,排除B项;虽然提及了“市籍”,但该禁令本身并没有强调加强户籍管理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3.(2014年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宋)太
14、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解析:第(3)问,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
15、,对商业的征税适当减免;通过对北宋商税情况简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的年商税额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宋代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税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归纳出北宋商业繁荣、商业地位重要。答案:(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教材经典【命题素材】(选自人教、人民版)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考情分析】角度一 交子的功能。宋朝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使用大量轻便货币,纸币交子随之产生。交子的功能与作用是高考经常考查的角度。【典例】(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
16、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交子”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可知交子有替代铁钱,作为交易凭证的功能,故A项正确;交子因铁钱重,使贸易不便而产生,“商业纠纷”是“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带来的结果,故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D两项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角度二 明清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推动了中国的币制改革。【典例
17、】(2015石家庄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白银经历了从非法货币到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的过渡时期。隆庆元年(1567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不仅直接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中国自身的白银产量和存量与当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量相差很大,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外国白
18、银向中国流入就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1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 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 000吨,总计3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7 000吨到10 000吨。17世纪30年代,西属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和出口的衰减则使银和铜、银和粮食之间的比价上升,沉重打击了中国货币流通与政府支付体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税以及供养军队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导致了崇祯政权的倒台。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的原因及影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政府颁布
19、法令承认白银为合法货币,结合明朝中后期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发展和白银大量流入等知识回答“原因”。从导致政局变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回答“影响”。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繁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白银供给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影响: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打破了政府对货币的垄断;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导致世界白银价格的波动加大,客观上影响了国际关系及一些大国的兴衰。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 一、选择题 1.(2016大同质检)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
20、能够说明()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C 材料表明,西周的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场的贸易人员、开市时间都有规定,说明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本身表述错误。2.(2016锦州月考)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
21、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商业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解析:C 行商与坐商相对,指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南宋时期政府对行商征收“出门税”,表明南宋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A、B两项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中商业区与居民区是否分离的信息,故D项错误。3.(2015东北名校一模)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
22、.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解析:B 区域性商人群体即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宋朝并没有打破,故D项错误。4.(2016郑州模拟)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A.成为饮食文化中
23、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解析:C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明中期扬州是全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商人来扬州进行食盐贸易,说明了当时扬州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明中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B项错误;私商成为商人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5.(2015梅州一模)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C 晋商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的阻
24、碍作用,故A项错误;影响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的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B项错误;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资金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C项正确;晋商的出现和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但此材料重点强调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的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6.(2016保定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
25、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
26、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 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四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
27、进入工业文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 理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材料中有四个省略号,根据每个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总结归纳。第(2)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中“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
28、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等信息概括;原因依据所学从江浙地区的经济地位、交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因素来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等信息概括。第(4)问,材料四观点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有些地区不是自发的,是被动的。结合前三则材料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及中国迈入近代化的历程谈“理解”。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 品;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江浙地区是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3)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4)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但由于自身体制的阻碍而发展缓慢;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点击进入考点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