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25.98KB ,
资源ID:70446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44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蓬南中学高2022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大学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主要体现了( )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家庭伦理规范D.以德治民思想2、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 )A. 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C

2、.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D. 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3、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4、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5、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

3、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6、某学者认为,唐初三省分权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行使的辅助决策权与尚书省的行政权的分立;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决策权又一分为二,中书草诏,门下审核。这表明唐初( )A.中央集权达至顶B.三省与皇帝形成了制衡关系C.宰相权力有所分散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7

4、、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9、下图为某同学

5、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10、画像砖盛行于西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 )A.地主田庄生产状态 B.商业经济恢复发展C.手工生产分工协作D.抑商政策逐渐废弛11、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女分工明确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B.C.D.12、都

6、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坊市制度开始打破C.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13、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转变( )A.使官营手工业发展走向市场化B.使白银成法定货币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4、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

7、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是( )A.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B.经营方式逐渐增多C.经营方式由官营转为私营D.经营范围逐渐扩大15、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 )A.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B.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C.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变化D.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16、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

8、、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17、孟子在严格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地位的同时,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这说明孟子( )A.强调重建西周等级秩序B.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C.注重协调缓和阶级关系D.发展墨家“兼爱”思想18、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9、据此,韩非子(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19、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 )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20、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命题时“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出现了“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的情况;对于考生的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做严格规定和限制。这表明北宋时期( )A.佛道思想

10、开始传播 B.儒学逐步失去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更加规范 D.统治者文化政策较开明21、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22、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据此可知,乾嘉学派( )A.反对空谈义理之风B.具有早期人文精神C.符合市民文化追求D.推动近代学术转型23、宋代,东南沿海诸港

11、都有较大规模的造船工场,可打造大型的远洋船舶。1974年在泉州发现的南宋海船残骸,船体长24米,分隔成13个舱,以防止个别船舱破损进水而蔓延全船。指南针的普遍使用,也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材料反映出宋代( )A.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B.海外贸易繁荣推广了四大发明C.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造船业发达24、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情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是( )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维护中央集权的主要工具C.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12、D.以宣传儒家道德作为目的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20分,27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8分)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 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

13、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賦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上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

14、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分) 材料二17世纪,中国犁由荷兰人带入欧洲。由于中国犁简便轻巧,操作容易,节省畜力,而工作高效,因此,很快就在欧洲推广开来,甚至还传到了美国。到18世纪,中国犁已是欧洲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后来,欧洲人在中国犁的基础上设计出钢架犁,进一步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到来。(2)根据材料二图文:对

15、欧洲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犁是什么犁;中国历史上,这种犁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2分)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董猬救活荒民书(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3分)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二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五 如图这两件清代瓷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

16、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5)从造型、装饰图案和器面绘画看,这两件清代瓷器有什么鲜明特色?根据图文: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

17、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蓬南中学高2019级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想要治理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

18、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由此可见,材料充分体现了家国同构观念,A项正确。2、答案:D解析:西周贵族在青铜器上铭铸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以维护自身的血缘世袭特权地位,D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无关,排除A项;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天人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3、答案:C解析: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C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但不能说完全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提高地方的

19、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郡县制下并不能完全保证官僚队伍廉洁,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B项正确。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

20、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以看出科举制下,不问家世,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开放性,A项正确。唐宋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萌等选官方式,B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能体现多样化的特征,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6、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说明唐初通过増加宰相人数和层次来分散相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相权的分散,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B项“制衡”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7、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的内阁,有票拟权,凭借皇帝的信任,六部的权力流向了内阁。因为内阁的权力

21、本质上来源于皇帝,所以内阁权力的扩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A项正确。六部的权力流向内阁,并不等于内阁就取代了六部,排除B项;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且受宦官的制约,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项。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春秋铁铲”

22、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使用,“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牛耕画像石”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农业耕作方法,这三幅图片都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相关,故选C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但是“铁铲”和“牛耕”与水利工程无关,排除A项;“铁铲”“都江堰”和“牛耕”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体现,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列举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三种体现,但不涉及政府态度,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代画像砖赶集图”可知,赶集图反映的是当时商业交流的现象,折射出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排除

23、A项;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协作的结论,排除C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11、答案:D1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商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项正确。题干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A项;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不是全面反映题干的内容,排除;C项商业经营不受限制的说法不正确,仍然受政府控制,排除。13、答案:D解析:材料“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是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仅反映了官营手工业中人力要素的市场化,A项说法错误;白银

24、并不是当时的法定货币,排除B项;C项中“解决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由材料“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是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A项正确。B、D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经营方式中官营和私营是并存的,C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明清之际,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很多士大夫开始参与经商,一些读书人也加入商人队伍,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D项错误。16、答

25、案:C解析:A.“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不符合宋明时期的史实,故排除A;B.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一贯推行的,商业“末业”地位在宋明时代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C.根据材料“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可知多元化和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商人积极性提高,所以C符合题意;D.“重商”思想盛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C。17、答案:C解析: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人民应亲近、服侍统治者,说明孟子注重协调缓和阶级关系,C

26、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孟子强调“重建西周等级秩序”,A项错误;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发展墨家“兼爱”思想与孟子“严格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地位”不符,D项错误。18、答案:B解析:由材料“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可知,韩非子认为实行法治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民众利益,即认为法治立足于民本,B项正确。材料虽涉及法治,但并未强调遏制人性,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仁政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治与维护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法治的重要性,D项错误。19、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君主的统治之策在于把握百姓欲

27、求的合适尺度,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控制百姓欲求的尺度而不是关注百姓欲求,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天理”问题,B项排除;C项中的“三纲五常”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答案:D解析:当时尽管处于儒学复兴时代,但是儒学对科举考试还没有具备后来明清时期那种绝对化的影响力,因此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很多来自儒家之外的道家,而且对于考生作答的内容和形式,官方不做严格限制,这有利于考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体上体现出的是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宽松,D项正确。21、答案:C解析: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C项正确。宋代家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A项错误;宋

28、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走向僵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理学的地位,D项错误。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嘉学派求真务实,对儒学加以改造,A项正确。早期人文精神体现在儒学的创立上,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学术风格,和市民文化追求无关,排除C项;推动近代学术转型和乾嘉学派无关,和社会性质有关,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打造大型的远洋船舶”“指南针的普遍使用”反映的是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繁荣,指南针只是四大发明之一,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除了体现造船业发达,还涉及了指南针,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正确

29、答案为A。24、答案:C25、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 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分)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4分)(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4分)(3)原因: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 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

30、可知“硬件”为秦朝大 帝国的制度框架,第二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第(2)题,注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找到关鍵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问题的,第(3)题通过阅读材料,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施虐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从明代时代背景下去寻找原因。26、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2分)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分散性。(5分)(2)曲辕犁,隋唐时期。(2分)(3)社会问题:土地兼并 措施:

31、颁行均田制(或实行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或限田、均田)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3分)(4)城市布局: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城市职能:经济职能大大加强。(4分)(5)特色:中西合璧。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4分)27、(12分)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

32、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