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40.50KB ,
资源ID:7043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0430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doc

1、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2)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含义: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意义: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

2、证。5.成果:(1)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代表作品有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等;(2)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李双双五朵金花早春二月等;剧目: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随着批判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批判涉及的范围也在迅速扩大。2.“红卫兵”措施和危害(1)措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2)危害: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3.江青

3、等人的措施和危害(1)措施:破除“文艺黑线专政”(2)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成就被一笔抹杀,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 的标签,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三、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措施:“二位”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影响:(1)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勃勃。(2)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有力的促进了改革

4、开放时期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发展,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奖项: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电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课堂讨论】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过渡时期)(1)教育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2)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开展扫

5、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 (3)影响: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提出: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3)

6、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意义: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5)措施: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办学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3.影响: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对教育冲击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招生工作基本停顿。(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1968年,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 (

7、1)高校招生: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招生对象:有丰富经验的工农兵。招生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2)教学体制:实行“开门办校”,缩短学制3.文革对教育的影响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政策:(1)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制度。(2)教育方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4)1980年以来,教育立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影响: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8、(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两基)(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课堂讨论】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1)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2)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9、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2.中国科研起步的方针和措施(1)确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2)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3)壮大科研队伍: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4)制定远景规划:1956年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本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

10、原子能时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领域: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两个尊重:“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2)两次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

11、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新春天。(3)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3.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背景:(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12、1)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后,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2)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运载火箭研究方面: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影响:(1)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2)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课堂讨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