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0430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广东省阳东县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料卡片】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 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

2、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

3、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3)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基础知识梳理】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但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2)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3)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4)西学东渐的

4、影响,使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2.代表:(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四 洲 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2)魏源:海国图志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西方列强,战胜敌人。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新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1)时间:19

5、世纪60年代90年代(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背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2.维新变法的概况(1)背景: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2)目的: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的利益(3)武器: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5)内容:政治上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3.代表代表主张共同点康有为1895

6、,“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1898,孔子改制考,用孔教民义提出变法要求变法期间,策划新政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批判封建顽固派的守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4.维新思想的影响(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具有启蒙作用。(2)开阔了知识分子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

7、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背景:(1)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2)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民主共和思想的兴起和传播(1)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代表: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3)传播方式:创办报刊、编印小册子、组织团体等著书:1903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等著作宣传反清革命。论战: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围绕着要不要革命和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共和国的主张得到

8、进步人士的拥护,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3.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制定和实现(1)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课堂讨论】二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资料卡片】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它有三个突出特点:(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这种态度集中

9、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2)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3)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

10、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2).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办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革命要求,他们在“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的声浪中逐渐改变了对劳动人民的看法,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

11、这样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4)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开拓着自己的前程,逐渐为更多的青年所接受。3、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

12、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

13、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概况(1)两个阶级地主阶级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写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制度;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3)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基础

14、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日益壮大。二、兴起:1.兴起标志: 年陈独秀在 创办 。2.阵地: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 、 、 等。4.前期指导思想: 。5.运动中心: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三、内容基本内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愚昧和迷信 (1)陈独秀:民主和科学是社会

15、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2)李大钊: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尊孔复古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3)共同: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不相容。(2)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人们推翻这吃人的制度。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

16、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四、评价: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2.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对 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并加以否定,

17、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课堂讨论】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2.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开始传入(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条件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社会环境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3)代表人物: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无政府主义者 :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4)特点: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

18、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2.正式传播(1)时间:十月革命以后(2)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苦寻求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的新的希望。(3)代表人物:李大钊号召中国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918年11月,发表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时间:五四运动以后2.条件(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19、的统治地位。(3)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3.途径(1)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失败原因:经济上入不敷者出;内部意见不合,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2)三次论战:内容: 时间论战双方讨论问题1919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与资产阶级激进派(胡适)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1920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1920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结果:坚

20、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3)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的转变学术介绍(李大钊)社会改造指导思想(陈独秀)2.传播方式(1)1920年,各地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建立做充分的理论准备。(2)1920年,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的理论刊物,随后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3)深入工人群众 ,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3.影响:(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2)为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课堂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