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第十四单元 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本单元的复习一定要切实区分唯物论与认识论。辩证唯物论主要立足世界的物质性,整合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认识论主要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本单元的复习要学会采用原理罗列法和观点辨析法。所谓罗列就是将基本原理罗列梳理,通过教辅中的具体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在整合,纠错。辨析法主要针对选择题,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罗列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堂进行辨析。2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所以
2、我们在复习中一第十四单元 复习策略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历史观的区别,特别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事材料。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利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结合“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发展理念,认识意识的作用。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
3、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形成过程。第十四单元 复习策略使用建议1本单元编写主要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侧重点。一个核心就是认识意识的能动性。两个侧重点,就是立足唯物论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立足认识论,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课时34主要阐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课时35主要阐明了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作用。课时36主要立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明确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作用、按规律办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本单元的重点。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师可以采取检查引导强化的方式实施突破。对基本原理的掌
4、握进行筛查,结合探究点进行深化,结合变式题和材料题进行强化。第十四单元 使用建议2哲学的复习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对基本概念的全面理解,二是要学会对基本原理的应用。所以复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整合,教师引导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借助考点填空,完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单元后面的误区导航,对基本概念的易错点进行讲解。然后结合探究点和教辅试题,强化对基本原理的运用。3单元结束时,要引导学生从唯物论、认识论等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教材知识的处理,包括综合探究部分,划分为3个课时为宜,单元复习检测1课时。第十四单元 使用建议课时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34 探究世界的本
5、质考点梳理考点1 自然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课时34 考点梳理意识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 共同本质物质形态课时34 考点梳理考点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_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存在的基础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
6、件的基本要素是_、_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3)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_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物质世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性物质物质性课时34 考点梳理考点3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和_。(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_和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7、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考点4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的、_的和绝对的。变化过程固有属性存在方式无条件 永恒课时34 考点梳理(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_。静止是_、有条件的和暂时的。(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
8、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和_。考点5 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必然的、_联系。根本性质参照系特殊的运动相对的相对静止不变论 相对主义诡辩论本质的稳定的课时34 考点梳理考点6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
9、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的意志创造认识和把握利用规律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课时34 要点探究课时34 要点探究课时34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课时34 要点探究 例1 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范畴的认识正确的有()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A BC D课时34
10、 要点探究 例1 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故答案为B。物质属于共性,并不是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故排除。物质能被意识所反映,故排除。点评 理解物质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是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三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四是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时34 要点探究 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
11、是因为()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课时34 要点探究C 解析 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并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然而物质载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故物质载体所呈现的内容,不会因为空间和时间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故选C。探究点二 全面揭示哲学运动概念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
12、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课时34 要点探究课时34 要点探究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课时34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给物质加了别的特性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只有运动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自身内部存在着的矛盾。事物的自身矛盾,是促使事物永远处于
13、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的内在根源。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课时34 要点探究 例2 2010江苏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课时34 要点探究 例2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的认识。C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是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这表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B、D不符合题意,不选;故选A。点评 运动只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过
14、程,发展属于运动的范畴,而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不能将一切运动归结为发展。课时34 要点探究 2010天津卷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课时34 要点探究A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说法太绝对,量变只是必要准备,不选;“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也说明运动是绝对的,因此C、D不符
15、合题意,不选;故选A。探究点三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
16、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课时34 要点探究课时34 要点探究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
17、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课时34 要点探究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课时34 要点探究【思维拓展】认识规律、规则与定律。课时34 要点探究 例3 2011临沂模拟 新中国
18、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2010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治理淮河60年的经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课时34 要点探究 例3 答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
19、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明确“人水和谐共处”这一关键词。要想做到人水和谐共处,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同时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此题我们主要立足世界的物质性以及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来回答。课时34 要点探究点评 此题属于措施类材料题,解答措施类材料题必须做
20、到“两看三扣”,即看设问,通过分析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看材料,明确材料主旨内涵,做到对设问知识的去粗取精。三扣,就是扣主题,扣知识,扣材料。回答问题应该紧扣材料主旨。依据设问知识指向来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来印证知识。课时34 要点探究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课时34 要点探究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强调世界一切运动和变化都有规律,故D符合题意。此题没有凸显事物内部规律的特征,
21、排除A。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规律,排除B。此题没有凸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排除C。课时34 备用习题 12010年11月17日,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反物质的存在证明()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B物质是人类所创造的C整个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D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可以改造的备用习题课时34 备用习题 解析 A 反物质属于物质的范畴,从而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故答案为A。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排除B和D。世界是物质的,排除C。课时34 备用习题 2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
22、,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A B C D课时34 备用习题 解析 A 人与自然的和谐凸显了对物质世界的尊重,故正确。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故正确。没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旨。本身错误。课时34 备用习题 3面对西南五省区遭受严重的干旱,国家气象部门先后在77个县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高炮和火箭弹3203发,起到了明显的增
23、雨效果。这表明()A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规律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C人们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课时34 备用习题 解析 D 人工降雨,是人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体现,故答案为D。规律具有客观性,故排除A。运动是无条件的,排除B。C强调了主观对客观的决定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课时34 备用习题4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以防范通货膨胀。这说明()A面对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人是无能为力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C
24、主观必须与客观保持历史的、具体的统一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课时34 备用习题解析 C 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货币政策,可见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故答案为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排除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B。此题没有凸显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排除D。课时34 备用习题52010年6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请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课时34 备用习题答案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了经济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解析 此题考查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所以此题应该立足对规律客观性的尊重与把握以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