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賺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
2、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一明天
3、早晨就要点火呀!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
4、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
5、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人啊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
6、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
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开篇写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主人公孙少安决定开办砖窑提供了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社会背景。B.“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孙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一种真诚和温嗳的感觉。D.“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
8、了”,这一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B.选文中月夜景物描写,衬托了孙少安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C.选文中写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意在表明孙少安以后的生活将迎米欣喜的变化。D.选文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重点写钱如何使用的矛盾和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8.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9.有评论说,平凡的世界中的每个人物对待人生
9、的态度,就如路遥在小说中写的:“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请结合你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体会与感受,谈谈对以上评论的看法。(6分)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八小时童村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
10、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
11、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
12、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
13、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束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今天
14、,他们终于得手了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
15、得不再次返苏。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审讯最终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
16、。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B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C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D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8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作者是怎样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对刻画“他”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
17、简要分析。(6分)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 遥这一个晚班,孙少平几乎发疯似地干活。攉煤的时候,他把上衣也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在他旁边不远处,安锁子背对着他,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他就是不骂人,也要骂骂煤溜子或铁锹什么的。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像闪电一般朝安锁子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
18、声音!少平丢下铁锹,几步就奔到了他身边。所有干活的人都跑过来了。有人立刻用灯光晃动着,让机头那边停下了溜子。带班的副区长雷汉义也从机头那边跑过来。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他死了!少平把师傅抱在怀里,在黑暗中闭住了眼睛。不息的热血在涓涓地流淌。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炉火总是那样鲜红雷汉义双膝跪下,用自己的嘴对着那张没有气息的嘴,做人工呼吸。虽然毫无指望,但矿工们一个接一个对着王世才的嘴,希望用自己的气息让班长复活。雷汉义沉默地摆了摆手,人们停止了这徒劳的努力。副区长再一次双膝跪地,在老战友的额头上
19、亲了亲。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不知什么地方,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少平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把师傅背起来,离开掌子面,所有的人都跟在两边,沉寂地爬出了回风巷。下绞车坡了。安锁子和其他人分别捉着师傅的胳膊腿,生怕被岩壁碰磕着他身上的伤已经够多了在风门口,雷汉义自己背起了王世才,他叫几个人跟他上井,然后打发少平和其余的人都回掌子面继续干活。区长的话就是不容违抗的命令。是的,生产不能停这就是煤矿!当师傅的尸体在井口的报警铃声中升上地面的时候,他刚刚淌过血的掌子面上,煤溜子又隆隆价转动了对于煤矿来说,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更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当医院后
20、边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坟的时候,大牙湾的一切依然在轰隆隆地进行。煤溜子滚滚不息地转动,运煤车喧吼着驶向远方;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王世才却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不久,青草就会埋住他的坟头,这个普通人的名字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
21、者所能做的祭文。一个普通人的消失对世界来说,的确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可是,对大牙湾煤矿黑户区这个小院落来说,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我们知道,这里曾有过一个多么温暖而幸福的家。现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没有了父亲。他们的太阳永远殒落了几天来,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直到现在,她还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她披头散发,两只眼睛像蜂蛰了那般红肿。即是风摇动一下门环,她也要疯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来了?这天,她真的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她破门而出。走进这小院的是孙少平。几天来,孙少平和这不幸的母子俩同样悲伤。眼前这个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他自己的灾难。没有任何考虑他就自动地、自然地对这不幸的家庭负
22、起一份责任。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么需要人来安慰。师傅死得太突然,他们很难在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他无法用言语来安慰嫂子和明明。言语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来到这个愁云笼罩的家庭,只能干一些具体的活。他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他干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复一点热气。他知道,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少平对此已经有过极为深刻的体会。在这些日子里,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赶到这院落,默默地干起了活。除此之外,他不知
23、道该怎样使惠英嫂从这可怕的灾难中缓过气来。他在山里给明明逮蚂蚱,拔野花,千方百计使孩子快乐这天,他担着从矸石山上捡的两筐子煤块,引着明明回到师傅家。明明一进门,就把他给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妈妈床边,说:“看,孙叔叔给我拔了这么多花!妈妈,你说好看吗?”“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孙少平猛地转过身,眼里旋起两团热乎乎的泪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写矿工井下攉煤的情景。“孙少平把上衣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安锁子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表现了井下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艰辛。B“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
24、将变为熊熊炉火。”蕴含了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矿工高尚精神的赞美。C.“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这一环境描写含蓄地暗示了矿工在矿区遇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D文章结尾,惠英嘴角的那一丝笑意正是孙少平所期待的。他眼里旋起的两团泪水饱含了感动、释怀、喜悦等复杂的情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以声衬静,与上文“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相呼应,渲染了王世才遇难后沉重、悲伤、压抑的气氛。B.本文对王世才着墨不多,只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他的形象。如文中“蹿”“扳”等
25、动作描写,直接塑造了王世才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C.惠英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悲痛万分。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等手法,通过写她红肿的眼睛、散乱的头发和反常的举动,突出了她极度悲痛之情。D.小说语言朴实厚重、本色通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阐发哲思,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8.结合文章选段,理解文题“平凡的世界”的内涵。(4分)9.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
26、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文本一: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
27、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我向哥哥喊叫:“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石头做的。”“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身穿军装的王立强,在这样的情景里突然出现,使我对南门的记忆被迫中断了五年。这个高大的男人,拉着我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我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我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在那条小路上,疾病缠身的祖父与我擦肩相遇,面对他忧虑的目光,我得意洋洋地对他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五年
28、以后,当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我回家后不久,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南门来居住了。一个夏天的早晨,苏家的两个男孩从屋内搬出了一张小圆桌,放在树荫下面吃起了早餐。这是我十二岁看到的情景。两个城里孩子穿着商店里买来的衣裤坐在那里。我一个人坐在池塘旁,穿的是土布手工缝制的短裤。然后我看到十四岁的哥哥领着九岁的弟弟向苏家的孩子走去。他们和我一样,也都光着上身,在阳光下黑黝黝的像两条泥鳅。在此之前,我听到哥哥在晒场那边说:“走,去看看城里人吃什么菜。”晒场那边众多的孩子里,愿意跟随哥哥走向两个陌生人的,只有九岁的弟弟。我的哥哥昂首阔步走去时,显得英勇无比,弟弟则小跑着紧随其后。他们手上挎
29、着的割草篮子在那条路上摇晃不止。两个城里孩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警惕地注视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没有停留,大模大样地从小圆桌前走过,又从城里人的屋后绕了回来。比起哥哥来,我弟弟的大模大样就显得有些虚张声势。他们回到晒场后,我听到哥哥说:“城里人也在吃咸菜,和我们一样。”“没有肉吗?”“屁也没有。”我弟弟这时出来纠正:“他们的咸菜里有油,我们的咸菜里没有油。”哥哥可能推了弟弟一把:“去、去、去,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也有。”弟弟继续说:“那是香油,我们家没有。”“你知道个屁。”“我闻到的。”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
30、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我和祖父意外相遇后一起回到南门,恰好一场大火在我家的屋顶上飘扬。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有时我无意中和祖父站在一起,父亲就会紧张地嗷嗷乱叫,似乎他刚盖起来的茅屋又要着火了。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祖父的消失,使父亲放弃了对我们的疑神疑鬼。但我在家中的处境并不因此得到改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我离自己的兄弟越来越远,村里的孩子总和哥哥在一起,我同时也远离了他们。(节选
31、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文本二: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
32、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摘自余华我为何写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我”小时候奔跑的记忆,以水泥船来到南门河上引出一家人的活动,展示了“我”眼中家庭的和谐和幸福。B.“我”和哥哥从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两个孩子的调皮,符合他们的年龄特
33、征。C.“我”离开南门和重回南门时都和祖父相逢在“那条路上”,表现出祖父对“我”的牵挂,而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D.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了哥哥和弟弟看两个城里孩子吃饭后的对话,反映出哥哥对城里人不屑的态度。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喧天的锣鼓声,两岸欢腾的人声,几根长长的麻绳,五颜六色的纸片,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水泥船周围进行的观察。B.文本一中父母将“我”送给了王立强,王立强拉着“我”离开南门,坐轮船来到叫孙荡的城镇,而“我”却以为这是一次游玩。C.文本二中毕加索的名言表现出对艺术家真实表达的理解,促使余华改变原有的写作方式,去寻找更丰富和更具有变化
34、的叙述。D.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写作风格。8.文本一中,在“我”看来,“我”离家之前和“我”回家后,家人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9.文本二中说“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演变英约翰高尔斯华绥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尽管下着濛濛细雨,也只得走着穿过累斯特广场,巴望碰着有
35、一辆车顺皮卡迪利大街开回来。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再也等不下去了,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
36、在灯光下,看清了手里是不是一枚半克朗的硬币,这才偶然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明显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情况到这个地步吗?”“是啊
37、,”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像这样糟有多久了?”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你们真快断顿了吗?”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个人脸上看得到。“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
38、,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我们都为你难过,人们本来会想到”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过去从来没有人向我打听过生活。”接着,他慢慢地把长脸左右摇了摇,补充道:“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
39、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这是明摆着的事。车夫点了点头。这个老家伙,”他说,“从来没长过多少肉。如今它吃食也打不起精神来。虽说吃的质量不怎么好,可是够它吃的。”“你不够吧?”车夫又扬起鞭子。“恐怕,”他一动不动地说,“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第三次笑了。“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
40、,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你得想想事情的道理,整天坐在这里想来想去。我终于想不清有什么道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也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于是他第三次扬起鞭子。“你告诉我,假如给你的车费仅仅多六便士,你会拿它做什么呢?”车夫朝下凝视着,好像被那个问题问懵了。“做什么?什么也做不成,我能做什么呢?”“可是你说它救了你的命呀。”“是呀,我说过,”他慢声答道,“我当时觉得有点憋气,人有时候免不了。这是注定要碰上的,没法躲开你要想得开这个。不过我们照例能不想就不去想它。”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
41、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文本二: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他在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的前言中说:“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流,到晚年必能在小
42、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他形象地比喻说:“蜘蛛从来没有人教它,居然织出了那纤细的、玫瑰色的窗子让我们这些写短故事的作家们也试试只凭我们自己的直觉和幻想来编织那圆圆的、丝线的奇迹吧。”(摘编自网络)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出租汽车与马车的对比,点明了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表明汽车已被大众广泛接受,暗示着汽车将要取代马车。B. 小说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了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C. 小说
43、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D. 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马车的描写,表现了车夫的疲惫与慵懒,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 小说详细描写了马车夫的外貌,突出其脸部“又瘦又长”的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生意的艰难和生活的窘迫。C. 文中多次描写马车夫“扬起马鞭”,不仅表现了其职业习惯,还表现他想抓紧时间,多做生意以维持生活的念头。D. 小说结尾又出
44、现对“风”的描写,既描写了自然环境,又表明变化之风正疾速吹起,不仅与前文呼应,还照应标题。8. 文中马车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9. 作者在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追求?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
45、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
46、,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47、!”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
48、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
49、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
50、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出创作能不能教的设问,后文则用大量篇幅追忆沈生生教创作,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B.作者记住了“上一班同学”和“低一班同学”的作文题目,却不记得自己班的,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C.作者难忘沈先生的讲课,没有“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哗
51、众取宠的江湖气”,但深刻的内涵却能令人终生受益。D.文章引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诗句,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为开头,确定了以学生身份展开回忆的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平和而且客观。B.文章将废邮存底与沈先生写在学生作业后面“很长的读后感”对比,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C.文章写沈先生请“我”喝酒,是在“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极富于画面感。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堆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
52、声,意蕴深长。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9.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6分)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度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梅川端康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
53、感怀,父亲很不服气。“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言过其实了吧。”“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
54、不觉得害羞吗?”“咦?难道是我”“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我是拿回来了嘛一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怎么会呢一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沉默持续了一阵子
55、,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对嘛!”“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是啊。”“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对啊,是给人家了。”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
56、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听见了。”。“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究竞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
57、件事忘却了。(节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人这场无趣的争论。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糕点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D.小说最后交代“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
58、论的紧张气氛,使小说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9.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尾市2
59、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賺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
60、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一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
61、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
62、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万
63、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人啊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
64、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开篇写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主人公孙少安决定开办砖窑
65、提供了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社会背景。B.“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孙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一种真诚和温嗳的感觉。D.“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这一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B.选
66、文中月夜景物描写,衬托了孙少安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C.选文中写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意在表明孙少安以后的生活将迎米欣喜的变化。D.选文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重点写钱如何使用的矛盾和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8.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9.有评论说,平凡的世界中的每个人物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如路遥在小说中写的:“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
67、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请结合你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体会与感受,谈谈对以上评论的看法。(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相关语句,从文本中进行细致概括,准确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
68、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解答】(1)D.“父亲孙玉厚的懦弱”是错误的。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懦弱,表现的是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故选D。(2)D.“重点写钱如何使用的矛盾”分析有误,文中对钱如何使用的矛盾只是一笔带过。故选D。(3)由原文“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可以看出,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由原文“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
69、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可知,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头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刻画孙少安这个形象。由原文“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可知,这
70、是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个性。所以小说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由原文“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可知,这里面对孙少安有动作和心理描写。由原文“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可知,这里面对孙少安的描写有语言描写。所以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4)结合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体
71、会与感受,以书中人物的奋斗和努力为例谈自己对“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从十三岁起便辍学了,帮扶父亲维持家业。他具有一个穷苦孩子家的懂事、孝顺、吃苦耐劳,同时也具有一个男子汉的坚韧不屈、顽强和命运抗争的精神。他擅自扩大自留地,设计分产承包制,虽然得到的是“教训”,但他的尝试,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且没丧失斗志,而是愈挫愈勇。孙少安开办了双水村的第一个窑厂,运砖的艰辛,办砖窑的困难,破产后的苦楚,东山再起时的艰难,虽然生活的很艰苦,但是他依然斗志昂扬,任何苦难都丝毫瓦解不了他们努力奋斗、坚强抗争的坚定信念。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每一段人生经历
72、,都是生动而又深刻的人生课堂。高中时期,饥饿和在同学面前坦露的贫穷,成为考验他人生的第一课,他没有抱怨家庭,反而在这样的生活磨练中,“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所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体现了在不懈奋斗中体现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年轻。答案:(1)D(2)D(3)通过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精神。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小说将人物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并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个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如孙少安与田万江老汉的对话,展示了
73、孙少安对群众的了解和关心。(4)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在极端困苦和历经无数次波折之下依然恪守信仰、矢志不渝,从没丧失斗志,而是愈挫愈勇。虽然在底层生活得很艰苦,但他们依然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任何苦难都丝毫瓦解不了他们努力奋斗、坚强抗争的坚定信念。他们选定了目标,并在不懈奋斗中体现了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年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
74、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八小时童村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
75、坚决不再回头。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
76、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
77、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束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
78、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
79、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审讯最终失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有删改
80、)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B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C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
81、国衬托出“他”的爱国。D文末写“他”身材矮小,使“他”的形象更丰满,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8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作者是怎样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对刻画“他”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
8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多角度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及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去分析。【解答】(1)B.“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错。“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根据文中“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故选:B。(2)D.“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错。身材矮小不能直接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应是以其矮小的个子衬托他意志的坚强。故选:D。(3)“大雪覆盖的山路上,
83、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这是文中对大雪的第一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在东北严寒的冬天。“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赵尚志被叛徒所骗,受伤被俘,此处的关于雪的描写,反映了抗日环境的险恶。“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利用环境描写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氛围。“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以“疯乱”的雪,衬托“他”坚定的意志。(4)第一问:通过回忆表
84、现。由“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可知,通过回忆,介绍了“
85、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当后被击伤的经过。由“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
86、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可知,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由“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可知,在敌人的审讯中,赵尚志产生了幻觉,歌曲展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由“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
87、,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可知,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他的回忆、他的幻觉,在短短的八小时里,展现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一生,“他”为抗日奔波,为抗日献计献策,为抗日奉献一腔热血乃至生命,这最后的八个小时,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答案:(1)B(2)D(3)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东北严寒
88、的冬天;反映抗日环境的险恶;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衬托“他”坚定的意志。(4)第一问:通过“他”的回忆,写出“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描写“他”的幻觉,表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以及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通过对“他”的心理描写,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
89、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 遥这一个晚班,孙少平几乎发疯似地干活。攉煤的时候,他把上衣也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在他旁边不远处,安锁子背对着他,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他就是不骂人,也要骂骂煤溜子或铁锹什么的。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像闪电一般朝安锁子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
90、,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声音!少平丢下铁锹,几步就奔到了他身边。所有干活的人都跑过来了。有人立刻用灯光晃动着,让机头那边停下了溜子。带班的副区长雷汉义也从机头那边跑过来。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他死了!少平把师傅抱在怀里,在黑暗中闭住了眼睛。不息的热血在涓涓地流淌。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炉火总是那样鲜红雷汉义双膝跪下,用自己的嘴对着那张没有气息的嘴,做人工呼吸。虽然毫无指望,但矿工们一个接一个对着王世才的嘴,希望用自己的气息让班长复活。雷汉义沉默地摆了摆手,人们停止了这徒劳的
91、努力。副区长再一次双膝跪地,在老战友的额头上亲了亲。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不知什么地方,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少平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把师傅背起来,离开掌子面,所有的人都跟在两边,沉寂地爬出了回风巷。下绞车坡了。安锁子和其他人分别捉着师傅的胳膊腿,生怕被岩壁碰磕着他身上的伤已经够多了在风门口,雷汉义自己背起了王世才,他叫几个人跟他上井,然后打发少平和其余的人都回掌子面继续干活。区长的话就是不容违抗的命令。是的,生产不能停这就是煤矿!当师傅的尸体在井口的报警铃声中升上地面的时候,他刚刚淌过血的掌子面上,煤溜子又隆隆价转动了对于煤矿来说,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
92、更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当医院后边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坟的时候,大牙湾的一切依然在轰隆隆地进行。煤溜子滚滚不息地转动,运煤车喧吼着驶向远方;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王世才却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不久,青草就会埋住他的坟头,这个普通人的名字也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
93、,生活之树常青。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一个普通人的消失对世界来说,的确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可是,对大牙湾煤矿黑户区这个小院落来说,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我们知道,这里曾有过一个多么温暖而幸福的家。现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没有了父亲。他们的太阳永远殒落了几天来,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直到现在,她还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她披头散发,两只眼睛像蜂蛰了那般红肿。即是风摇动一下门环,她也要疯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来了?这天,她真的听见院子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她破门而出。走进这小院的是孙少平。几天来,孙少平和这不幸的母子俩同样悲伤。眼前这个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他自己的灾难。没
94、有任何考虑他就自动地、自然地对这不幸的家庭负起一份责任。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么需要人来安慰。师傅死得太突然,他们很难在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他无法用言语来安慰嫂子和明明。言语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来到这个愁云笼罩的家庭,只能干一些具体的活。他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他干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复一点热气。他知道,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样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少平对此已经有过极为深刻的体会。在这些日子里,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
95、赶到这院落,默默地干起了活。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该怎样使惠英嫂从这可怕的灾难中缓过气来。他在山里给明明逮蚂蚱,拔野花,千方百计使孩子快乐这天,他担着从矸石山上捡的两筐子煤块,引着明明回到师傅家。明明一进门,就把他给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妈妈床边,说:“看,孙叔叔给我拔了这么多花!妈妈,你说好看吗?”“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孙少平猛地转过身,眼里旋起两团热乎乎的泪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写矿工井下攉煤的情景。“孙少平把上衣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安锁子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表现了井下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艰辛。B“这
96、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蕴含了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矿工高尚精神的赞美。C.“夜晚,一片片灯火照样灿若星海”这一环境描写含蓄地暗示了矿工在矿区遇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D文章结尾,惠英嘴角的那一丝笑意正是孙少平所期待的。他眼里旋起的两团泪水饱含了感动、释怀、喜悦等复杂的情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柱在大地的压力下,发出叭、叭的声响”,以声衬静,与上文“黑暗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静”相呼应,渲染了王世才遇难后沉重、悲伤、压抑的气氛。B.本文对王世才着墨不多,只是运用正面
97、描写的方式塑造他的形象。如文中“蹿”“扳”等动作描写,直接塑造了王世才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C.惠英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悲痛万分。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等手法,通过写她红肿的眼睛、散乱的头发和反常的举动,突出了她极度悲痛之情。D.小说语言朴实厚重、本色通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阐发哲思,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8.结合文章选段,理解文题“平凡的世界”的内涵。(4分)9.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
98、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
99、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4)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
100、解句子的真实含意。【解答】(1)C.“表达了作者对人心冷漠的批判”错误。作者想表达的只是“生活的残酷”,更何况,在矿区,人心并不冷漠。故选:C。(2)B.“只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他的形象”错误。文章塑造王世才的形象用的是正侧结合的手法。王世才遇难后,少平的悲痛,区长和矿工们的举动,都从侧面表现了王世才受人敬重的形象。故选:B。(3)由原文“这一个晚班,孙少平几乎发疯似地干活。攉煤的时候,他把上衣也脱光撂在了回风巷中。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在他旁边不远处,安锁子背对着他,身上一条线不挂,一边攉煤,一边嘴里还骂着什么他就是不骂人,也要骂骂煤溜子或铁锹什么的”可知,孙少平和安锁子等人在煤矿挖煤
101、,铁锹雨点般在煤堆中起落。“平凡的世界”指以孙少平、王世才等为代表的煤矿工人的平凡的劳动和生活。由原文“他死了!少平把师傅抱在怀里,在黑暗中闭住了眼睛。不息的热血在涓涓地流淌。这是矿工的血,血渗进煤中;血成为黑色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为什么炉火总是那样鲜红”“只是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变成的力量永远不会在活人的生活里消失”可知,王世才为了救工友,牺牲了自己,他的血渗进煤中,这染血的煤将变为熊熊炉火,他近二十年间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依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无形地存在。平凡的人以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创造的不平凡的价值(构建的生生不
102、息的人类生活)。由原文“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就是我们对一个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可知,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可见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质和精神。(4)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文章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由原文“孙少平突然在一片纷乱中,
103、看见溜子拉出来一根钢梁,几乎像闪电一般朝安锁子戳去。在他还来不及发出惊叫的时候,就见从老坑里蹿出一条黑影,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紧接着便传来一声悲惨的喊叫!这分明是师傅的声音”和“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他死了”可知,王世才把那根长矛似的钢梁拼命往自己那边一扳,那根钢梁无情地从王世才的肚子里戳进去,一直从后背上穿出来,他死了。讴歌了王世才在生死瞬间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由原文“是的,生产不能停这就是煤矿!当师傅的尸体在井口的报警铃声中升上地面的时候,他刚刚淌过血的掌子面上,煤溜子又隆隆价转动了对于煤矿来说,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更
104、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可知,在煤矿,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不会引起过分的震动,更不会使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有半点停顿,可见煤矿工人在矿井不惧危险艰苦劳作的奉献精神。由原文“他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他干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复一点热气”和“他在山里给明明逮蚂蚱,拔野花,千方百计使孩子快乐这天,他担着从矸石山上捡的两筐子煤块,引着明明回到师傅家。明明一进门,就把他给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妈妈床边,说:看,孙叔叔给我拔了这么多花!妈妈,你说好看吗?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可知,孙少平干活,并且尽量弄出声响
105、,使这死气沉沉的院落有一点活人的气息,使这痛苦不堪的孤儿寡母重新唤起生活的愿望,当明明把一大束野花给妈妈时,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过一丝笑意。可见他帮助惠英走出伤痛,看到生活希望的善良人性,惠英面对苦难仍然保有对生活的希望的美好人性。文章展现了温暖的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辉。答案:(1)C(2)B(3)“平凡的世界”指以孙少平、王世才等为代表的煤矿工人的平凡的劳动和生活;平凡的人以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创造的不平凡的价值(构建的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凡的品质和精神。(4)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煤矿工人的工
106、作和生活境况。讴歌了王世才在生死瞬间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煤矿工人在矿井不惧危险艰苦劳作的奉献精神,以及孙少平帮助惠英走出伤痛,看到生活希望的善良人性,惠英面对苦难仍然保有对生活的希望的美好人性。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辉。【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
107、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文本一: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
108、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我向哥哥喊叫:“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石头做的。”“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身穿军装的王立强,在这样的情景里突然出现,使我对南门的记忆被迫中断了五年。这个高大的男人,拉着我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我不知道自己已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我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在那条小路上,疾病缠身的祖父与我擦肩相遇,面对他忧虑的目光,我得意洋洋地对他
109、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五年以后,当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我回家后不久,一家姓苏的城里人搬到南门来居住了。一个夏天的早晨,苏家的两个男孩从屋内搬出了一张小圆桌,放在树荫下面吃起了早餐。这是我十二岁看到的情景。两个城里孩子穿着商店里买来的衣裤坐在那里。我一个人坐在池塘旁,穿的是土布手工缝制的短裤。然后我看到十四岁的哥哥领着九岁的弟弟向苏家的孩子走去。他们和我一样,也都光着上身,在阳光下黑黝黝的像两条泥鳅。在此之前,我听到哥哥在晒场那边说:“走,去看看城里人吃什么菜。”晒场那边众多的孩子里,愿意跟随哥哥走向两个陌生人的,只有九岁的弟弟。我的哥哥昂首阔步走去时,显得英勇无比
110、,弟弟则小跑着紧随其后。他们手上挎着的割草篮子在那条路上摇晃不止。两个城里孩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警惕地注视着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没有停留,大模大样地从小圆桌前走过,又从城里人的屋后绕了回来。比起哥哥来,我弟弟的大模大样就显得有些虚张声势。他们回到晒场后,我听到哥哥说:“城里人也在吃咸菜,和我们一样。”“没有肉吗?”“屁也没有。”我弟弟这时出来纠正:“他们的咸菜里有油,我们的咸菜里没有油。”哥哥可能推了弟弟一把:“去、去、去,油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也有。”弟弟继续说:“那是香油,我们家没有。”“你知道个屁。”“我闻到的。”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那些
111、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的真正父母,而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我和祖父意外相遇后一起回到南门,恰好一场大火在我家的屋顶上飘扬。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有时我无意中和祖父站在一起,父亲就会紧张地嗷嗷乱叫,似乎他刚盖起来的茅屋又要着火了。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祖父的消失,使父亲放弃了对我们的疑神疑鬼。但我在家中的处境并不因此得到改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我离自己的兄弟越来越远,村里的孩子总和哥哥
112、在一起,我同时也远离了他们。(节选自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文本二:在1989年,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它的题目来自于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家应该让人们懂得虚伪中的真实。”为了表达我心目中的真实,我感到原有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能支持我,所以我就去寻找更为丰富的、更具有变化的叙述。现在,人们普遍将先锋文学视为八十年代的一次文学形式的革命,我不认为是一场革命,它仅仅只是使文学在形式上变得丰富一些而已。到了九十年代,我的写作出现了变化,从三部长篇小说开始,它们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关这样的变化,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了,但是都和我的写作无关。应该说是叙述指引我写下了这样的作品,我写着写
113、着突然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令我惊喜的发现,而且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在此之前我不认为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粗暴地认为人物都是作者意图的符号,当我发现人物自己的声音以后,我就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叙述者,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这样的写作十分美好,因为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比我要让他们说的更加确切和美妙。(摘自余华我为何写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我”小时候奔跑的记忆,以水泥船来到南门河上引出一家人的活动,展示了“我”眼中家庭的和谐和幸福。B.“我”和哥哥从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展示
114、出两个孩子的调皮,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C.“我”离开南门和重回南门时都和祖父相逢在“那条路上”,表现出祖父对“我”的牵挂,而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D.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叙述了哥哥和弟弟看两个城里孩子吃饭后的对话,反映出哥哥对城里人不屑的态度。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喧天的锣鼓声,两岸欢腾的人声,几根长长的麻绳,五颜六色的纸片,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水泥船周围进行的观察。B.文本一中父母将“我”送给了王立强,王立强拉着“我”离开南门,坐轮船来到叫孙荡的城镇,而“我”却以为这是一次游玩。C.文本二中毕加索的名言表现出对艺术家真实表达的理解,促使余华改变原有的
115、写作方式,去寻找更丰富和更具有变化的叙述。D.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写作风格。8.文本一中,在“我”看来,“我”离家之前和“我”回家后,家人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9.文本二中说“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我时常能够听到人物自身的发言”。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
116、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解答】(1)C.“两人给家人带来的是不幸”不正确,结合原文“这样的巧合使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可知,那只是父亲的一种疑神疑鬼的表现。故选C。(2)D.“这三部小说没有得到批评家们的认可”理解错误,原文中只说“批评家们已经议论得很多”,不一定是不认可。故选D。(3)“我”离家之前,结合文章第一段“
117、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地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可知,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母亲美丽,父亲笑声响亮,“我”与哥哥一起去看水泥船。“我”记忆中的六岁以前生活是家人与“我”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有亲情之乐。“我”回家后,结合“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死后,独自一人回到南门,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南门这个家对于我,只是一种施舍而已。这种疏远和隔膜最初来自于那场大火
118、”“父亲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哥哥对我的讨厌,是来自父亲的影响。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可知,“我”从王立强家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那场大火让爸爸怀疑“我”和祖父给家里带来灾难,总是疑神疑鬼,哥哥也与“我”远离。(4)从叙述人称看,文本一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我”的口吻叙述,讲述了“我”童年时的生活和记忆,六岁时被人领养,五年后又回到“我”原来的家,然而“我”离家之前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而五年后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甚至那场大火让爸爸对“我”疑神疑鬼。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真实
119、感。从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看,文本一中的“我”回忆六岁时的生活,“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这些场景的描写符合六岁的孩子的视角和感受,符合童年拥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而被人领养五年后回到家,家人变得和“我”疏远和隔膜的感觉,也符合人物的成长特点,“我”这时有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悟。从这些来看,文本一所塑造的“我”展现出符合人物年龄、经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形象特征,给人真实感。从艺术手法看,“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而不是作者出现,“我”所经历的生活故事已经把叙事者的身份隐藏起来,让人物自己
120、站出来说话,读者已经感受不到是作者在讲述故事,说明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已经合二为一,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作者对人物感同身受后人物自己的表达。这说明“我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记录者”。答案:(1)C(2)D(3)“我”离开家之前:家人与“我”一起享受亲情之乐,母亲美丽,父亲笑声响亮,“我”与哥哥一起去看水泥船。“我”从王立强家回来:家人变得和“我”疏远,那场大火让爸爸疑神疑鬼,哥哥让“我”滚蛋。(4)材料一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了童年时的记忆,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人物说出的话是符合人物的性格、成长轨迹以及所处环境的,是真实的。例如,“我”在被送走之前拥有不谙世事的快乐,回家之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作者
121、将叙述者的身份隐藏起来,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作者对人物感同身受后人物自己的表达。【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演变英约翰高尔斯华绥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尽管下着濛濛细雨,也只得走着穿过累斯特广场,巴望碰着有一辆车顺皮卡迪利大街开回来。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
122、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再也等不下去了,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看清了手里是不是一枚半克朗的硬币,这才偶然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
123、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明显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情况到这个地步吗?”“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124、。“像这样糟有多久了?”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你们真快断顿了吗?”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个人脸上看得到。“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125、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我们都为你难过,人们本来会想到”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过去从来没有人向我打听过生活。”接着,他慢慢地把长脸左右摇了摇,补充道:“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
126、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这是明摆着的事。车夫点了点头。这个老家伙,”他说,“从来没长过多少肉。如今它吃食也打不起精神来。虽说吃的质量不怎么好,可是够它吃的。”“你不够吧?”车夫又扬起鞭子。“恐怕,”他一动不动地说,“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第三次笑了。“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你得想想事情的道理,整天坐在这里想来想去。我终于想不清有什么
127、道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也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于是他第三次扬起鞭子。“你告诉我,假如给你的车费仅仅多六便士,你会拿它做什么呢?”车夫朝下凝视着,好像被那个问题问懵了。“做什么?什么也做不成,我能做什么呢?”“可是你说它救了你的命呀。”“是呀,我说过,”他慢声答道,“我当时觉得有点憋气,人有时候免不了。这是注定要碰上的,没法躲开你要想得开这个。不过我们照例能不想就不去想它。”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
128、地沿路而去。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文本二: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他在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的前言中说:“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流,到晚年必能在小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
129、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他形象地比喻说:“蜘蛛从来没有人教它,居然织出了那纤细的、玫瑰色的窗子让我们这些写短故事的作家们也试试只凭我们自己的直觉和幻想来编织那圆圆的、丝线的奇迹吧。”(摘编自网络)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出租汽车与马车的对比,点明了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表明汽车已被大众广泛接受,暗示着汽车将要取代马车。B. 小说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了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C. 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方
130、便快捷的生活需要。D. 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马车的描写,表现了车夫的疲惫与慵懒,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 小说详细描写了马车夫的外貌,突出其脸部“又瘦又长”的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生意的艰难和生活的窘迫。C. 文中多次描写马车夫“扬起马鞭”,不仅表现了其职业习惯,还表现他想抓紧时间,多做生意以维持生活的念头。D. 小说结尾又出现对“风”的描写,既描写了自然环境,又表明变化之风正疾速吹起,不仅与前文呼应,还照应
131、标题。8. 文中马车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9. 作者在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追求?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答案】6. D 7. A 8. 对命运(时代的“演变”)的理解:面对出租车取代马车,自己近乎失业的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残酷的变迁。对客人感恩:面对客人乘坐自己的马车并且把剩下的 硬币给了他,他心怀感激。对前途迷茫:觉得人生“找不到出路”。 9. 重视短篇创作。追求题材广泛。坚持独立创造(或“拒绝顺从潮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作者对社会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错误,文章没有体现。小说主要表现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以
132、及面对社会变迁的无奈,充满了同情,而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必然,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没有批判和讽刺上层社会之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表现了车夫的疲惫和慵懒”错误。是一种时代变化之下的无奈和心灰意冷。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
133、,这是明摆着的事。”“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马车夫不怪出租汽车,谁也不怪。眼下没有谁能给他找个活儿干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面对出租车取代马车,自己近乎失业的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无奈地接受现实残酷的变迁。由原文“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可知,客人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说“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对客人感恩:面对客人乘坐自己的马车并且把剩
134、下的硬币给了他,他心怀感激。由原文“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可知,马车夫认为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进济贫院。由此可知,他对前途迷茫,觉得人生“找不到出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可知,重视短篇创作。由原文“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可知,追求题材广泛。由原文“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
135、流,到晚年必能在小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可知。坚持独立创造(或“拒绝顺从潮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
136、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
137、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138、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
139、。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
140、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
141、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出创作能不能教的设问,后文则用大量篇幅追忆沈生生教创作,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B.作者记住了“上一班同学”和“低一班同学”的作文题目,却不记得自己班的,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C.作者难忘沈先生的讲课,没有“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哗众取
142、宠的江湖气”,但深刻的内涵却能令人终生受益。D.文章引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诗句,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为开头,确定了以学生身份展开回忆的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平和而且客观。B.文章将废邮存底与沈先生写在学生作业后面“很长的读后感”对比,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C.文章写沈先生请“我”喝酒,是在“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极富于画面感。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堆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43、意蕴深长。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9.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
144、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解答】(1)A.“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有误,作者的目的是追忆沈从文先生。B.“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有误,作者只是对那些同学所做的题目印象深刻。D.“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有误,原文“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可见只是强调沈先生对老朋友深深
145、怀念。故选C。(2)B.“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有误,原文“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并没有突出战争的因素,属于主观臆断。故选B。(3)“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这句话的表层含义,说的是“车零件”与“学组装”的关系,“车零件”是打基础,强调的是打磨零件对于组装成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从深层含义看,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车零件”比喻做片段练习,“学组装”比喻写整篇作品。只有学写具体题目,作好片段练习,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这句话形象生动的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反映了沈先生对于写作的态度和认识。(4)“平淡”:“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
146、非常具体”“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分析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在刻画沈从文的形象时,很少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白描手
147、法,不注重语言的华丽与生动,而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沈从文的言行举止、做事风格、为人特点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文字质朴自然,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平淡”。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可知,这些表达作者感受和体会的语言,
148、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教授写作的原则和方法充满了肯定,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满怀了对师长的感念,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情。结合“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可知,作者在这些生活琐事中满含着对沈先生的怀念之情,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唯有真情最是感人。最后把“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结合起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即可。答案:(1)C(2)B(3)先用具体题目作片段练习来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这句话用先打磨好零件后组装成品的原理来
149、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4)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或: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运用语言描写,如“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
150、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广东省揭阳市2020-2021学年度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梅川端康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
151、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言过其实了吧。”“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咦?难道是我”“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的确带
152、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我是拿回来了嘛一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怎么会呢一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对嘛!”“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
153、真叫人不好办呐。”“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是啊。”“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对啊,是给人家了。”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
154、铁壶的响声。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听见了。”。“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究竞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节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
155、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人这场无趣的争论。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糕点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D.小说最后交代“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小说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
156、的阅读兴趣。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9.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157、。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事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对于事物形象作用题,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1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全文的线索。4烘托气氛的作用。考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作答。(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B.“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由“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
158、上”可知,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故选B。(2)C.“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父母形象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故选C。(3)由原文可知,第一次出现在文中开篇,如“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由此可知,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第二次出现在文中末尾“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此时的父亲已经离世,故再次看到红梅,引发了女儿物是人非的伤感。作用:两处关于
159、红梅的描写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从而使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回忆中父亲还健在,而结尾父亲却离世,从而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文章开头父母温馨的讨论与美好艳丽的红梅相互映衬,这也引发“女儿”的感悟,时间在流逝,但是曾经的美好回忆永存。(4)文中在描写女儿心理状态时,巧用细节描写。如在写母亲记不清父亲买糕点一事上“女儿忐忑不安”,在写父母争论糕点给房枝这一问题后,又各自说对方糊涂后“女儿欲言又止”;文中父母的对话简洁明了。如父亲在说母亲自己买糕点时说“瞧你”以及后文的“对了”“对嘛”“对啊”等,简洁的话语中包含了人物不同的情绪;文中的语言优美。如开头对红梅的描写“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语言
160、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中的语言具有抒情性。在文中父母之间的对话,体现出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与“担忧”,如“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表现得淋淋尽致。答案:(1)B(2)C(3)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4)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女儿欲言又止”,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言精准传达了人物的情绪。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美。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